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
作 者: 王保森
导 师: 吴志强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视角 和谐性 广州大学城
分类号: TU984.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521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目标,建设和谐城市必然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城为研究载体,探索通过城市规划推进其城市和谐的可行途径。论文首先从城市和谐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吴志强指出,“和谐城市”包含三个向度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形式和谐——空间功能分区的和谐——社会和经济的‘理性’和谐——‘多元与复合’的和谐(回归到以人为本)——更深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城市”是和谐城市的发展轨迹。利用高特第纳(Gottdiener)和亨切森(Hutchison)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在“和谐城市”思想指导下,提出“社会空间和谐性”的概念。在借鉴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区)社会空间和谐性分析的钻石模型。和谐社会空间包括多纬度的空间和谐:物质空间、经济空间、行为空间以及制度要素,文中强调和谐模型应是收敛的。利用这一收敛性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几种不和谐模式。以收敛型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以大学城为研究对象,建立物质空间、经济空间、行为空间、制度的四维度和谐分析体系框架,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和谐与更重要的互动和谐进行研究,建立多级分析要素,构成了本文的整体分析框架。论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大学城的物质空间现状、行为空间现实和经济空间效应等多个维度,发现广州大学城表现出“社会空间分化”的趋势,居住空间缺乏,校园与保留村空间区隔,不同社会主体之间互动匮乏。尽管存在经济联系,但正式制度安排的缺乏使得各个功能组团缺乏交流,更使其互动缺乏引导。总体上,物质空间的单一性、区隔性造成大学城社会主体行为、经济空间的相对性边缘化,带来社会空间整体的不和谐。通过对对原有大学城规划的检讨分析,借鉴“公共领域”理论,指出培育物质空间的公共性和多样性是推进广州大学城社会空间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对大学城的空间调整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未来大学城物质空间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弱化区域边界,强化公共机能。以此理念为基础,结合现状大学城居民的实际需求,具体分析了大学城物质空间调整带动经济空间、行为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和谐的相关规划调整战略。
|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第1章 绪论 13-31 1.1 问题的提出 13-15 1.1.1 城市规划如何推进大学城社会和空间的和谐 13-14 1.1.2 社会空间视角的大学城社区和谐发展路径 14-15 1.2 研究意义 15 1.3 研究内容 15-16 1.4 研究思路与假设 16 1.5 研究方法 16-23 1.5.1 文献评述法 17 1.5.2 综合研究法 17-18 1.5.3 深度访谈法 18-20 1.5.4 社会空间分异调查 20-23 1.6 研究技术路线 23-24 1.7 核心概念 24-29 1.7.1 社会空间视角 24-26 1.7.2 大学城 26-28 1.7.3 和谐与和谐城市 28-29 1.8 小结 29-31 第2章 研究综述与评论 31-82 2.1 空间的含义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述评 31-35 2.1.1 空间的含义 31-32 2.1.2 城市空间的组成 32-33 2.1.3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33-34 2.1.4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评析 34-35 2.2 社会空间视角研究述评 35-39 2.2.1 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35-36 2.2.2 社会空间区隔研究 36-37 2.2.3 感知与行为空间研究 37 2.2.4 社会空间问题研究 37-38 2.2.5 社会空间视角研究评析 38-39 2.3 社区研究述评 39-46 2.3.1 社区的概念 39-41 2.3.2 社区的基本要素 41 2.3.3 城市规划中的社区概念 41-42 2.3.4 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42-45 2.3.5 社区研究评析 45-46 2.4 大学城研究述评 46-72 2.4.1 大学城与中国大学城的发展研究 46-53 2.4.2 大学城社区研究 53-60 2.4.3 大学城的物质空间研究 60-63 2.4.4 大学城的经济空间研究 63-68 2.4.5 大学城的行为空间研究 68-69 2.4.6 大学城的管理制度研究 69-71 2.4.7 大学城及大学城社区研究评析 71-72 2.5 城市和谐发展的理论述评 72-81 2.5.1 西方城市和谐发展理论述评 72-75 2.5.2 国内城市和谐发展理论述评 75-80 2.5.3 城市和谐发展的规划理论评析 80-81 2.6 小结 81-82 第3章 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框架的构建 82-106 3.1 大学城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82-93 3.1.1 框架的理论基础 82-83 3.1.2 社会空间和谐性 83-85 3.1.3 社会空间和谐性的“钻石”模型 85-93 3.2 大学城和谐发展的要素分析 93-102 3.2.1 物质空间要素 93-97 3.2.2 经济空间要素 97-99 3.2.3 行为空间要素 99-100 3.2.4 制度要素 100-102 3.3 大学城社会空间和谐性的分析框架 102-106 第4章 广州大学城社会空间背景分析 106-126 4.1 广州大学城规划建设背景 106-115 4.1.1 区域背景 106-108 4.1.2 建设过程 108-112 4.1.3 建成现状 112-115 4.2 现状居民基本情况 115-121 4.2.1 人口状况 115-117 4.2.2 各群体社会状况 117-121 4.3 现状经济基本情况 121-124 4.3.1 产业经济 121 4.3.2 保留村经济 121-122 4.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经济发展 122 4.3.4 物业经济 122-124 4.3.5 村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124 4.4 小结 124-126 第5章 广州大学城行为空间和谐性的经验分析 126-148 5.1 行为空间的构成 126 5.2 大学生的行为空间 126-136 5.2.1 大学生行为的时间特征 127-131 5.2.2 大学生行为的空间特征 131-133 5.2.3 大学生行为空间的意象分析 133-136 5.3 保留村村民的行为空间 136-141 5.3.1 保留村村民行为的时间特征 136-137 5.3.2 保留村村民行为的空间特征 137-141 5.4 外来工的行为空间 141-142 5.5 社会群体行为空间的区隔 142-145 5.5.1 保留村村民的相互关系 142-143 5.5.2 大学生的相互关系 143 5.5.3 外来工的相互关系 143-144 5.5.4 保留村村民与大学城的关系 144 5.5.5 外来工与大学城的关系 144 5.5.6 大学生与大学城的关系 144-145 5.6 行为空间的问题判断 145-147 5.6.1 保留村居民行为空间被动隔离 145-146 5.6.2 大学居民行为空间缺乏有机融合 146 5.6.3 公共空间对群体行为差异的缓冲功能缺位 146-147 5.7 小结 147-148 第6章 广州大学城经济空间和谐性的经验分析 148-169 6.1 经济空间的要素 148-151 6.1.1 社会对大学的经济 148-150 6.1.2 大学对社会的经济 150-151 6.1.3 其他 151 6.2 经济空间的特征 151-167 6.2.1 社会对大学的经济 151-159 6.2.2 大学对社会的经济 159-163 6.2.3 其他 163-167 6.3 经济空间的问题判断 167-168 6.4 小结 168-169 第7章 广州大学城物质空间和谐性的经验分析 169-195 7.1 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及其意图分析 169-177 7.1.1 大学城实施规划的物质空间层级结构 169-170 7.1.2 大学城实施规划的物质空间组成分析 170-174 7.1.3 广州大学城实施规划中的公共空间体系 174-177 7.2 从公共领域角度反思规划结构及公共空间体系 177-180 7.2.1 公共空间的场所意义 177-178 7.2.2 从公共领域角度对规划结构和公共体系的反思 178-180 7.3 物质空间的现状使用分析 180-186 7.3.1 大学及其公共空间 180-183 7.3.2 保留村庄及其公共空间 183-185 7.3.3 大学和保留村之外的公共空间 185-186 7.4 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对物质空间的要求 186-191 7.4.1 社会空间的多元化对空间多样性的要求 186-187 7.4.2 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对大学界面开放性的要求 187 7.4.3 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要求 187-190 7.4.4 大学作为时代的指针在空间观念上的示范意义 190-191 7.5 物质空间规划的问题判断 191-194 7.5.1 政策因素优先于技术因素带来的细节缺失 191-192 7.5.2 快速建设带来的过程的扁平化 192 7.5.3 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带来的效率与公平的简单判断 192-193 7.5.4 集中建设中对统一性的追求掩盖了多样性的需求 193 7.5.5 现行管理导致的封闭邻里 193-194 7.6 小结 194-195 第8章 广州大学城社会空间和谐发展的路径分析 195-216 8.1 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的问题 195-197 8.2 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的原则 197-205 8.2.1 多级多元共享原则 198-200 8.2.2 界面的公共化和开放化原则 200-204 8.2.3 自下而上的空间成长与活力激发机制 204-205 8.3 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的路径 205-214 8.3.1 行为空间改造 205-209 8.3.2 经济空间改造 209-211 8.3.3 物质空间改造 211-213 8.3.4 制度改进 213-214 8.4 小结 214-216 第9章 结论 216-219 9.1 论文主要结论 216-217 9.2 论文创新点 217-218 9.3 论文未来研究方向 218-219 致谢 219-220 参考文献 220-226 附录 226-237 附录1: 大学区大学生调查问卷 226-229 附录2: 大学区周围传统服务业情况调查问卷 229-230 附录3: 广州大学城保留村村民调查问卷 230-233 附录4: 空间分异调查问卷 233-235 附录5: 空间分异调查问卷附录 235-237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37
|
相似论文
-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空间的转型,K561.4
- 城市住区规划系统和谐整合研究,TU984.12
- 《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I712
- 大学城文化建设研究,G641
- 从观念意识到社会空间,G641
- 文化旅游的审美阐释,F592.7
- 社会空间视域中的网络文学女性写作,I206.7
- 社会的空间想象,C91-0
- 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创造要素,I046
- 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研究,K244
-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下城市社会区域演化与空间结构研究,C912
- 关于相依风险中多维联合测度的研究,O211.67
- 转型期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再建及其限制,C916
- 社会空间拓展的趋向研究,C912.2
- 基于视觉心理理论的现代家居室内环境设计和谐性研究,J525.1
- 广州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战略和策略研究,G641
- 铺向边缘空间的铁轨,D422.6
- 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行政管理建筑比较研究,TU984.14
- 产品有机原型的设计研究,J524.1
- 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与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研究,G64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文教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