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

作 者: 黄远振
导 师: 陈维振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生态哲学 视域 中国外语教育 语言哲学
分类号: H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829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生态学的原理、生态哲学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外语教育生态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产生了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概念,催生了一批新的前沿研究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联结中派生了大量的生长点,使自身迅速成长为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生态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态环境,研究目标是思考人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地位、基础和条件、人对人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其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生态哲学始终探索生态化综合的道路,主张用整体、立体、动态的眼光看待生命和事物,弘扬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教育生态学是依据整体、联系、平衡的生态学原理和机制,考察系统内部诸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教育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发展基本规律,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外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中国现行教育系统从层次上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历后终身教育等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分为语文教育、外语教育等不同学科教育。本课题集中研究中小学外语教育。之所以截取基础教育阶段横断面研究外语教育,是因为: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教学符合教育科学概念规范和语言教学研究的通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中之重”,抓好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基础阶段外语教育是外语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这个关节理顺了,大学与中学、小学之间自然就能衔接好;外语教育始终艰难运行、发展缓慢,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生态出现了诸多与课改初衷相悖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进程。根据外语教育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本研究试图把外语教育分为宏观生态、中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三个层面。外语教育宏观生态是关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外语教育的关系,外部因素与外语政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教育中观生态是关于课程的生态,包括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取向,高中课程生态和英语课程生态;外语教育微观生态是关于如何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理论提升外语教师的理论素质,使教师更有效地实施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显示,外语教师群体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最重要的变量因素,我们必须关注外语教师群体生态失衡问题,努力探索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才能构建和谐、平衡、健康的外语教育生态。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英文摘要  4-6
中文文摘  6-15
第1章 绪论  15-31
  1.1 引言  15
  1.2 生态哲学思想资源  15-22
    1.2.1 生态与生态学  15-18
    1.2.2 生态哲学  18-20
    1.2.3 教育生态学  20-22
  1.3 外语教育生态  22-31
    1.3.1 文献综述  23-26
    1.3.2 研究定位  26-27
    1.3.3 研究思路  27-31
第2章 中国外语教育宏观生态  31-61
  2.1 外语教育宏观生态  31-32
  2.2 近现代外语教育:初创与演进  32-36
  2.3 当代外语教育:徘徊与发展  36-40
  2.4 外语教育生态的负反馈效应  40-49
    2.4.1 外语语种生态位摇摆不定  41-42
    2.4.2 外语课程生态位上下起伏  42-44
    2.4.3 师资队伍生态结构多变  44-46
    2.4.4 小学外语课程生存艰难  46-49
  2.5 外语教育的生态批评  49-61
    2.5.1 政治因素对外语生态的制约  49-51
    2.5.2 文化因素对外语生态的影响  51-54
    2.5.3 教育规律对外语生态的规约  54-61
第3章 中国外语教育中观生态  61-92
  3.1 外语教育中观生态  61
  3.2 课程生态内涵  61-70
    3.2.1 词源分析与历史回顾  61-67
    3.2.2 概念界定与价值取向  67-70
  3.3 高中课程生态  70-75
  3.4 英语课程生态系统  75-92
    3.4.1 课程生态的目标体系  76-79
    3.4.2 课程生态的结构体系  79-81
    3.4.3 课程生态的内容体系  81-83
    3.4.4 课程生态的评价体系  83-92
第4章 中国外语教育微观生态  92-159
  4.1 外语教育微观生态  92
  4.2 外语教育教学生态  92-120
    4.2.1 外语教师的语言观  92-99
      4.2.1.1 语义分析语境化  93-95
      4.2.1.2 语言存在生活化  95-97
      4.2.1.3 语言学习实践性  97-99
    4.2.2 外语教师的认知观  99-109
      4.2.2.1 认知理论的普适性  99-102
      4.2.2.2 认知理论的解释力  102-109
    4.2.3 外语教师的教学观  109-120
      4.2.3.1 认识外语教学途径  111-113
      4.2.3.2 理解外语教学策略  113-116
      4.2.3.3 运用外语教学模式  116-120
  4.3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  120-159
    4.3.1 课堂生态的概念、功能与机制  120-123
    4.3.2 外语课堂生态整体观  123-131
      4.3.2.1 知识技能的综合性  124-125
      4.3.2.2 语篇教学的整体性  125-126
      4.3.2.3 语言文化的融合性  126-128
      4.3.2.4 课堂设计的系统性  128-131
    4.3.3 外语课堂生态互动观  131-137
      4.3.3.1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131-133
      4.3.3.2 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133-136
      4.3.3.3 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136-137
    4.3.4 外语课堂生态平衡观  137-159
      4.3.4.1 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138-141
      4.3.4.2 学得与习得的融合  141-143
      4.3.4.3 “活”与“动”的结合  143-146
      4.3.4.4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46-150
      4.3.4.5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150-159
第5章 中国外语教育生态:和谐与趋时  159-179
  5.1 和谐的价值认证  159-161
  5.2 趋时的研究取向  161-162
  5.3 外语教师的和谐与发展  162-176
    5.3.1 教师群体的平衡观  163-169
      5.3.1.1 现实问题  163-165
      5.3.1.2 成因分析  165-166
      5.3.1.3 求解思路  166-169
    5.3.2 外语教师的发展观  169-176
      5.3.2.1 教学研同期互动  169-172
      5.3.2.2 教师的职业教化  172-176
  5.4 和谐的守望  176-179
结论  179-182
参考文献  182-198
致谢  198-199
个人简历  199-200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200-202

相似论文

  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2.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3. 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H0
  4.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哲学研究,F127
  5. 异化劳动的生态哲学批判,B03
  6.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I046
  7.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I046
  8. 跨视域中的萨玛神原型研究,I207.9
  9. 哈特:一个站在局内的局外人,D90
  10. 森林伦理初探,F316.2
  11. 后现代视域下心理治疗观的反思与展望,B849
  12.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诗经》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13.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H315.9
  14. 从阐释学看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中的译者主体性,H059
  15. 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61
  16. 人文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变研究,G812.47
  17.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18. 社会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研究,C913.9
  19.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F205
  20.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和生态哲学意蕴,X2
  21.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B52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