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恢复与重建途径及模式研究

作 者: 倪志英
导 师: 牟长城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大、小兴安岭 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 树种组成结构 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 恢复与重建模式
分类号: S718.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5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标准木解析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小兴安岭采伐、火烧、造林干扰形成的退化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量、蓄积量、植物多样性及其沿森林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并与天然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定量评价自然演替途径和人工造林途径的恢复效果,探讨退化森林湿地的有效恢复途径及恢复模式,以便为我国东北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天然和火烧或采伐干扰后演替森林沼泽群落均是由毛赤杨、白桦和兴安落叶松2~3个树种组成,并且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现出建群种更替规律性,但火烧干扰加强了群落建群种的优势地位,而采伐干扰使个别群落建群种的优势地位有所削弱。而人工重建森林沼泽群落均是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地位,仅混生有少量天然更新的毛赤杨或白桦,也未呈现出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建群种更替规律性。(2)大、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79.4%~90.0%或49.6~67.3%)和火烧或采伐后演替群落(96.8%~99.1%或80.0~93.3%)的径级分布均以小径级林木占绝对优势,并随径级增大呈现出递减型分布规律性,且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小径木比例呈递减趋势,而中径木的比例呈递增趋势;人工沼泽林群落的径级分布与天然和演替群落有所不同,在过渡带环境梯度下部生境地段上以小径级林木(72.06%~100.00%或84.56~93.40%)占绝对优势,而在过渡带环境梯度中上部生境地段上则以中径级林木(70.69%~71.08%或38.67~47.74%)占优势地位。(3)大兴安岭不同干扰型森林沼泽过渡带各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年平均生物量积累量)变动较大,天然(1.2320~4.4322 t.hm-2.a-1)、火烧演替(1.7102~10.7835 t.hm-2.a-1)和人工重建(2.1894~6.3084 t.hm-2.a-1)的森林沼泽过渡带各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的过渡带环境梯度分别呈现单峰型、递减型、波动型分布规律,且火烧演替和人工重建的森林沼泽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126.34%和47.24%;小兴安岭天然(3.5881~7.3503 t.hm-2.a-1)、火烧演替(3.6423~11.1350 t.hm-2.a-1)、采伐演替(4.1538~7.6100t.hm-2.a-1)和人工重建(3.5670~8.7925 t.hm-2.a-1)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沿沼泽至森林方向的过渡带环境梯度分别呈现近似恒定型(除沼泽生境较高外)、波动型、近似递增型(除上部生境较低外)和递增型分布规律,且火烧演替、采伐演替和人工重建森林沼泽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52.16%、58.08%和20.10%(在过渡带中上部生地段上提高61.73%~89.85%)。(4)大兴安岭森林沼泽群落的蓄积生产力(年平均蓄积生长量)沿沼泽至森林方向的过渡带环境梯度变动也较大,天然森林沼泽群落(6.6898~1.4118 m3.hm-2.a-1)和火烧演替森林沼泽群落(6.0059~1.6126 m3.hm-2.a-1)均呈现递减型分布规律,而人工重建的森林沼泽群落(4.3497~6.9905 m3.hm-2.a-1)则呈现递增型分布规律,且火烧演替群落和人工重建群落的生产力分别较天然群落有所降低或提高(-10.22%~24.97%和-34.67%~395.15%);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生产力(3.5650~3.6611 m3.hm-2.a-1)沿沼泽至森林方向的过渡带环境梯度呈恒定型分布规律,采伐演替森林沼泽群落(2.5452~1.3042 m3.hm-2.a-1)呈现递减型分布规律,而人工重建森林沼泽群落(3.3548~10.8194 m3.hm-2.a-1)则呈递增型分布规律,且采伐演替群落和人工重建群落的生产力分别较天然群落有所降低或提高(-28.61%~-64.38%和101.73%~151.10%)。(5)在大兴安岭林区,火烧演替和人工重建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Cody指数和群落相似性系数分别较天然森林沼泽群落提高了74.00%和76.24%、50.12%和12.68%、31.91%和16.45%、5.00%和85.00%。因此,火烧演替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方面优于人工造林途径;而在小兴安岭林区,采伐演替、火烧演替和人工重建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Cody指数和群落相似性系数分别较天然群落降低了37.37%、21.08%、11.32%,60.46%、48.92%、14.69%,62.64%、42.64%、44.00%和74.36%、66.67%、74.36%。因此,人工造林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方面优于火烧演替途径,后者又优于采伐演替途径。(6)在综合评价自然演替途径和人工重建途径的恢复效果基础上,探讨了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的有效恢复模式,并提出了针对大、小兴安岭林区森林湿地过渡带中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的三种恢复模式,即:辅以人为干预的自然演替恢复模式、参照天然森林湿地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人工重建模式和自然演替途径与人工重建途径相结合的近自然恢复模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1 绪论  13-21
  1.1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  13-14
    1.1.1 湿地概念  13
    1.1.2 森林湿地概念  13-14
    1.1.3 恢复生态学概念  14
  1.2 国内外退化湿地恢复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4-17
    1.2.1 国内外退化湿地恢复研究概况  14-16
    1.2.2 国内外退化湿地恢复研究的发展趋势  16-17
  1.3 国内外森林湿地研究概况  17-19
    1.3.1 国外森林湿地的研究概况  17-18
    1.3.2 国内森林湿地的研究概况  18-19
  1.4 本项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9-21
    1.4.1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19
    1.4.2 研究内容  19-21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24
  2.1 研究区概况  21-22
    2.1.1 大兴安岭研究区概况  21
    2.1.2 小兴安岭研究区概况  21-22
  2.2 研究方法  22-24
    2.2.1 野外调查方法  22
    2.2.2 数据分析方法  22-24
3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4-39
  3.1 大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4-28
    3.1.1 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4-26
    3.1.2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6-28
  3.2 大小兴安岭自然演替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8-33
    3.2.1 大兴安岭自然演替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28-30
    3.2.2 小兴安岭自然演替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30-33
  3.3 大小兴安岭林区人工重建森林湿地过渡带的群落结构特征  33-37
    3.3.1 大兴安岭林区人工重建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33-35
    3.3.2 小兴安岭林区人工重建的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结构特征  35-37
  3.4 本章小结  37-39
4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39-52
  4.1 大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39-41
    4.1.1 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39-40
    4.1.2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40-41
  4.2 大小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41-49
    4.2.1 大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41-44
    4.2.2 小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  44-49
  4.3 本章小结  49-52
5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2-64
  5.1 大、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2-55
    5.1.1 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2-53
    5.1.2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3-55
  5.2 大小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5-62
    5.2.1 大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5-58
    5.2.2 小兴安岭干扰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蓄积生产力  58-62
  5.3 本章小结  62-64
6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64-85
  6.1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α多样性  64-74
    6.1.1 大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α多样性  64-68
    6.1.2 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的α多样性  68-74
  6.2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的β多样性  74-82
    6.2.1 大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的β多样性  74-77
    6.2.2 小兴安岭森林湿地过渡带的β多样性  77-82
  6.3 本章小结  82-85
7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恢复与重建模式  85-89
  7.1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演替恢复模式  85-86
  7.2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人工重建模式  86-87
  7.3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近自然恢复模式  87-88
  7.4 本章小结  88-89
结论  89-91
参考文献  91-9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9-100
致谢  100-101

相似论文

  1.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2. 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S511.42
  3.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4.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5.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6.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7.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8.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9.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10.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S511.42
  11.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水稻生长预测技术研究,S511
  12.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13. 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S727.2
  14. 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B222
  15.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16. 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S511
  17. 无锡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X176
  18.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S154.3
  19. 太原东山油松人工林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S791.254
  20.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B038
  21. 论实践标准的与时俱进性,D6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生物学 > 森林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