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和合共生”:中国模式的价值向度

作 者: 孙凌宇
导 师: 裴德海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和合共生 中国模式 和谐世界 价值向度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模式”已成为国际辩论的热点,学术上的显学,但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的有着严重的不足,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其价值维度更是寥寥无几。而“和合共生”是中国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支撑,并有着多重的价值意义。中国模式必将在正确的伦理指导下,创造出光辉的发展之路。本文从伦理的角度探析“中国模式”的“和合共生”价值向度。从哲学和社会角度看,“模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样式;“中国模式”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场语境下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的描述,不是固定不变的“范式”,而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因而,本文不是去祥析“中国模式”的有无一这个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而是独特地从伦理视野思索挖掘“中国模式”的深层价值,从而阐释“中国模式”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同富裕,民生的幸福为奋斗目标,以人的自由和完全解放为终极理想,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懈奋斗、不断修正、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创立自己发展的价值——“和合共生”。“中国模式”中的“和合"哲学思想是突破传统话语作为致思趋向并梳理而出的,和合哲学也是创新的哲学,其现实意义是对现实社会具有形而上学的和谐张力。“和合而生”是“以和为贵”的包容精神实现共生、共创、共同繁荣。所以,“和合而生”本质是向善的,是人类至善的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国模式的“和合而生”价值,探讨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价值,分析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建立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首先,探讨了“和合而生”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明晰了“和合而生”是人类共同不懈的最高追求目标,人类的发展史正是追求“和合”社会的历史。“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也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和合共生”在中国模式中的生成。中国模式的“和合共生”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中国人民的正确发展选择,它汲取了人类最先进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整合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思想理念,重构成了中国新价值。“和合而生”是包容性,共生性的价值;没有和合思想的宽容,社会主义的统一价值、公平、就没和谐之义,所以说“和合而生”中国生存发展之本,也是世界和谐发展的目标。当前,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价值整合重构之际,中国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及其当前伦理道德价值的缺失状况需要构建统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完成社会主义共同目标共同富裕。再次,详尽地探析了中国模式“和合而生”的当代中国创新价值。中国模式“和合而生”不同于以往社会模式,它以不断学习,渐进的方式创立起当代中国新的价值:独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实事求是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以及持续发展的价值动力。最后,归纳中国模式“和合而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模式的“和合共生”对人类文明有着很大的多重贡献。中国模式的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社会主义中国以“和合共生”的价值完成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发展中国家指引了发展道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道德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对世界和平新格局贡献新的力量!中国模式的“和合共生”对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和合”价值理念,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第一章 绪论  8-15
  一、研究背景  8-9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9-10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4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4-15
第二章 "和合共生"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15-24
  一、和合共生"的内涵  15-19
  二、和合共生"的历史渊源  19-24
第三章 "和合共生"在中国模式中的生成  24-33
  一、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生成的应然性  24-27
  二、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伦理价值体现  27-33
第四章 中国模式"和合共生"当代中国的创新价值  33-40
  一、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  33-34
  二、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价值原则:实事求是  34-36
  三、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价值尺度:以人为本  36-37
  四、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价值动力:持续发展  37-40
第五章 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贡献  40-46
  一、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40-41
  二、深刻改变世界,彰显中国模式  41-44
  三、中国模式"和合共生"的至善:生态文明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1
致谢  51-52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学术情况  52

相似论文

  1. 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B82-058
  2.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61
  3.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睦邻外交,D820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61
  5. 论体育外交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价值,G811
  6. “和谐世界”理念对“民主和平论”的重要超越研究,D80
  7. 厄秀拉·勒·魁恩《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中道家生态思想的研究,I712
  8. 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922.291.91
  9. 软实力与中国周边安全的构建,D820
  10. 和平发展思想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关系研究,D820
  11. 中国模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F124
  12. 中国传统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B82-09
  13. “中国模式”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61
  14. 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公共外交,D820
  15. 论国际政治大舞台下的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D820
  16.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探析,D820
  17. 和谐世界思想与东亚安全合作战略,D820
  18. 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G125
  19.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国生态外交探究,X2
  20. “和谐”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82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