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作 者: 何宇强
导 师: 毛??
学 校: 北京交通大学
专 业: 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
关键词: 客运专线 运输组织模式 出行特性 最高聚集人数 开行方案 通过能力利用率
分类号: U293.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675次
引 用: 4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客运专线的建设,是我国铁路实施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根据《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前我国将建成1.2万km客运专线网。随着客运专线建设的全面展开,客运专线的车站设计、运输组织、客流组织等与线路运营密切相关的管理问题的研究已提上日程,必须提前着手研究才能满足未来应用的需要。客运专线服务于旅客运输,这要求其运输组织工作必须以旅客为本,注重研究其行为特征,为满足其出行需求做好全面周到的服务工作。本文依照此思路,首先研究客运专线旅客的出行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车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理论和方法、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制定模型、换乘组织模型和通过能力计算等方法和理论。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分类,从客运量、沿线经济发达程度、线路性质、车辆购置数量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选型的因素,然后从运输组织模式类型角度,将我国客运专线分为建成后全高速或高中混跑客运模式、客货混跑模式、城际模式3类,并对京沪、武广、沪宁、石太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2)将客运专线旅客出行特性分为社会经济特性、集散特性和需求特性3类进行研究。社会经济特性包括旅客的出行目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布3方面;客流集散特性包括距离分布、到达时间分布、候车时间分布、出行方式分布等4方面;旅行需求特性包括旅客对客运专线安全性、快速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5方面的需求特性。(3)在研究车站最高聚集人数既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方法,即概率统计法、最坏情景法和模拟法。概率统计法是利用候车时间分布,研究旅客到达车站的人数比例,从而计算最高聚集人数;最坏情景法研究了在旅客提前候车时间段内,列车密集发车情景下的最高聚集人数;模拟法是通过模拟车站旅客的聚集过程来求解车站的最高聚集人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北京西站、北京站、广州东站和樟木头站的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结论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克服了既有方法中存在的一些缺点,更能反映当前条件和客运专线条件下的车站旅客聚集特征。(4)研究了影响客运专线开行方案制定的因素和制定的原则,提出了不同类型旅客列车的均衡条件和不同时刻发车的旅客方便度概念,以客运专线的最大收益和旅客的最大方便度为目标,构建了制定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利用混沌优化理论提出求解该模型的算法,以石太客运专线为案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检验。(5)在研究客运专线中转旅客换乘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运专线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的计算模型,并以中转旅客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了接续列车发车时间域优化模型。在案例中,对长短途旅客的最大容忍换乘时间进行了计算。(6)分析了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探讨了“全高速”和“高中速混跑”两种模式下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为计算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最佳利用率,建立了旅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评价模型求解旅客满意度最大条件下通过能力的计算参数,进一步计算该条件下的客运专线通过能力,从而得到客运专线的最佳利用率。以石太客运专线为案例进行的研究表明,在2008、2015和2020年,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合理利用率分别为72%、78%和69%。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1 绪论  14-20
  1.1 研究背景  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7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7-20
    1.3.1 研究目标  17-18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8
    1.3.3 研究思路  18-20
2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20-30
  2.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概述  20-23
    2.1.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概念  20
    2.1.2 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分类  20-21
    2.1.3 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经验  21-23
  2.2 影响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  23-24
  2.3 我国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  24-28
    2.3.1 我国客运专线分类  24
    2.3.2 国内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实例分析  24-28
  2.4 小结  28-30
3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特性研究  30-50
  3.1 概述  30
  3.2 旅客社会经济特性  30-33
    3.2.1 出行目的  30-32
    3.2.2 职业分布  32-33
    3.2.3 收入水平  33
  3.3 旅客集散特性  33-45
    3.3.1 时间距离分布  33-34
    3.3.2 旅客到达车站时间分布  34-39
    3.3.3 候车时间分布  39-44
    3.3.4 集散交通方式分担率  44-45
  3.4 旅客需求特性  45-48
    3.4.1 安全性  45-46
    3.4.2 快速性  46-47
    3.4.3 舒适性  47
    3.4.4 方便性  47-48
    3.4.5 经济性  48
  3.5 小结  48-50
4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理论与方法  50-72
  4.1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50
  4.2 影响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因素  50-53
  4.3 最高聚集人数既有计算方法  53-55
    4.3.1 聚集系数法  53
    4.3.2 图解法  53-54
    4.3.3 单向列车次数法  54
    4.3.4 最高聚集人数既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54-55
  4.4 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  55-63
    4.4.1 概率统计方法  55-57
    4.4.2 最坏情景法  57-60
    4.4.3 模拟法  60-63
  4.5 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案例  63-70
    4.5.1 聚集系数法  64
    4.5.2 单向列车次数法  64
    4.5.3 概率统计法  64
    4.5.4 最坏情景法  64-65
    4.5.5 模拟方法  65-69
    4.5.6 各种方法计算结果及比较  69-70
  4.6 小结  70-72
5 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  72-84
  5.1 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72-74
    5.1.1 列车编组及定员  72
    5.1.2 列车客座利用率  72-73
    5.1.3 座位周转次数  73
    5.1.4 服务频率和运量的关系  73
    5.1.5 客流结构  73-74
  5.2 开行方案制定原则  74-75
    5.2.1 提高列车旅行速度的原则  74
    5.2.2 合理编组原则  74
    5.2.3 到发时间适当原则  74-75
    5.2.4 合理停站原则  75
    5.2.5 尽量减少旅客换乘的原则  75
  5.3 开行方案制定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及其算法  75-82
    5.3.1 客流均衡条件  75-76
    5.3.2 不同发车时间的旅客方便度  76-77
    5.3.3 建立模型  77-78
    5.3.4 算法研究  78-79
    5.3.5 案例研究  79-81
    5.3.6 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81-82
  5.4 小结  82-84
6 基于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的中转组织模型  84-92
  6.1 概述  84-85
  6.2 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模型  85-89
    6.2.1 模型假设  85-86
    6.2.2 建立模型  86-87
    6.2.3 候车时间的敏感性分析  87-88
    6.2.4 案例研究  88-89
  6.3 接续列车发车时间域优化模型  89-91
    6.3.1 建立模型  89-90
    6.3.2 案例研究  90-91
  6.4 小结  91-92
7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92-106
  7.1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概述  92-93
    7.1.1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  92
    7.1.2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类型  92-93
  7.2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93
  7.3 旅客满意度最大条件下通过能力利用率  93-102
    7.3.1 旅客满意度概念  93-94
    7.3.2 旅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  94-102
    7.3.3 通过能力利用率  102
  7.4 案例研究  102-104
    7.4.1 石太客运专线最大通过能力  102
    7.4.2 石太客运专线基于旅客满意度评价的通过能力  102-103
    7.4.3 通过能力利用率  103-104
  7.5 小结  104-106
8 结论与展望  106-110
  8.1 论文的创新点  106
  8.2 论文的主要结论  106-108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8-110
参考文献  110-11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1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118-120
致谢  120-122
作者简介  122

相似论文

  1. 基于路网系统的成渝客运专线经济评价研究,U212.1
  2. 高速铁路中小跨度桥梁活载设计标准的研究,U442
  3. 引入客运专线后运输通道的变化及发展策略研究,U293.1
  4. 长大客运专线客运量调查与预测研究,F224;U293.13
  5. 客运专线综合维修计划编制系统的研究,U29-39
  6. 客运专线动车组乘务计划编制系统的研究,U293.1
  7. 客运专线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系统设计与实现,U268
  8. 中国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研究,TN915.852
  9. 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线路地表沉陷稳定性分析,TD325
  10. 京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结构稳定性研究,U213.1
  11.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研究,F532
  12. 铁路客运专线CFG桩施工质量控制研究,U213.1
  13. 沈丹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研究,U298.4
  14. 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评估,TM732
  15. 客运专线功率因数问题的研究,TM922.3
  16.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DXZ32/900下行式移动模架的研究,U445.3
  17. 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U284
  18. 新型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U213.244
  19. 客运专线18号无砟道岔关键技术研究,U213.6
  20.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迭代优化方法研究,U292
  21. 铁路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研究,U293.1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铁路运输 > 铁路运输管理工程 > 旅客运输 > 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