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监管问题研究

作 者: 贺丁贝
导 师: 刘学民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公民社会 网络公民社会 公共领域 监管对策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公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已日趋明显,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作为目前最为快捷便利的媒介形式的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定义和方式,人们之间的交往正在由现实社会逐渐转向网络虚拟空间,同时人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在网络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由于通信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便捷,人们对于社会公共事务能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网络对于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便利,以网络为形式的媒介为公众舆论的产生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语言环境。这一切都为推进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由于互联网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使网络公民社会对于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但同时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新特点以及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使得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以及对国外网络监管工作的经验借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考察了国内外对网络公民社会的研究状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主要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对公民社会和网络公民社会的内涵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网络公民社会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的是网络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以及由网络自身的特点所产生的一些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性作用。第四部分:通过对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限制网络公民社会发展的原因。第五部分: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对于网络公民社会监管的主要措施,从而对于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的监管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六部分:总结了网络公民社会的积极性作用和制约性因素,以及该如何加强监管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更好地发展。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1 引言  10-16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13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3-14
  1.4 研究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6
2 公民社会网络公民社会的内涵  16-24
  2.1 公民社会的内涵  16-20
    2.1.1 公民社会的概念  16-17
    2.1.2 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  17-19
    2.1.3 公共领域的特点及构成要素  19-20
  2.2 网络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  20-24
    2.2.1 网络公民社会的概念  20
    2.2.2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性  20-22
    2.2.3 网络公民社会产生的社会背景  22-24
3 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价值及建设性作用  24-33
  3.1 网络对于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价值分析  24-27
    3.1.1 网络对社团组织和成员的自主性的促进  25
    3.1.2 网络的虚拟性实现了社会活动的新形式  25-26
    3.1.3 网络的互动性开拓了公共领域的新空间  26-27
  3.2 网络公民社会对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27-33
    3.2.1 网络公民社会的社会参与作用  28
    3.2.2 网络公民社会的民意表达作用  28-29
    3.2.3 网络公民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29-31
    3.2.4 网络公民社会推动官民良性互动的作用  31-33
4 网络公民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33-41
  4.1 制约网络公民社会发展的因素  33-37
    4.1.1 由数字鸿沟所导致的网络公民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  33-35
    4.1.2 中国网络公民社会所出现的非理性情绪  35-36
    4.1.3 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发展的失序化  36-37
  4.2 网络公民社会发展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37-41
    4.2.1 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  37-38
    4.2.2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暴露出的人性弱点  38-39
    4.2.3 开放性的互联网对于法律和道德提出新要求  39-41
5 引导网络公民社会良性发展的监管对策  41-53
  5.1 对网络公民社会实施监管的价值诉求  41-43
    5.1.1 维护并认可网络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41-42
    5.1.2 建立稳定的网络心理预期和制度安排  42-43
  5.2 国外网络监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3-45
    5.2.1 新加坡:严格立法、多管齐下、国家安全放首位  43
    5.2.2 韩国:网络黑名单制和网络实名制的联手使用  43-44
    5.2.3 英国:体现分级、检举和责任的《R3安全网络协议》  44
    5.2.4 德国:反恐法案和禁止访问非法内容的网页  44-45
    5.2.5 法国:重视网络知识产权以及未成年人的保护  45
  5.3 引导我国网络公民社会良性发展的监管对策  45-53
    5.3.1 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监督  45-46
    5.3.2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络公民社会的主体性  46-47
    5.3.3 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渐推行落实网络实名制  47-50
    5.3.4 严格限制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网络信息内容  50-51
    5.3.5 建立网络公民社会的信息反应机制,完善网络监管制度  51-53
6 结论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7

相似论文

  1.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2.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3. 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研究,D665
  4. 当代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D632.9
  5.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6.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7.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研究,G645.5
  8.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9. 武汉市工商局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对策研究,F203.9
  10.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1.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630
  12. 上海卫生监督投诉举报现状与监管对策研究,R197.2
  13.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非政府组织生存状态研究,G123
  14.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建,D922.1
  15.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16. 另类媒介、草根组织与中国西部的艾滋干预,G206
  17.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18.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研究,G206
  19.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20. 上海化学工业区企业职业危害调查与监管对策探讨,R13
  21. 哈贝马斯及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B51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