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肠道疾病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作 者: 张美玲
导 师: 赵立平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 拟杆菌 双歧杆菌 乳酸菌 柔嫩梭菌
分类号: R3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5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肠道菌群在宿主的营养、代谢以及保护宿主免受外界侵袭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很多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论文分别选择了一种感染性疾病和一种非感染性疾病,即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在五岁以下儿童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制剂对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有一定的疗效,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对治疗有作用,但是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腹泻以后,肠道微生物组成特点还不明确。本研究直接从粪便样品中混合菌群的总DNA出发,通过种属专一性的引物研究了年龄相当的9例轮状病毒感染儿童与12例健康儿童肠道菌的主要成员--拟杆菌(Bacteroides)在腹泻发病过程中的数量和组成变化。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感染个体肠道内拟杆菌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健康个体相比平均下降了2个数量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了获得拟杆菌的组成结构的信息,对每一个个体分别构建一个拟杆菌专一性的文库,健康组测序665条,轮状病毒感染组测序284条,将这些序列按照98%的相似性划分为34个OTU。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这34个OTU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内拟杆菌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拟杆菌的组成可以将健康个体与轮状病毒感染个体分开,而对于区分两组个体起关键作用的OTU分别与Bacteroides vulgatus(普通拟杆菌) ,Bacteroides stercoris(粪便拟杆菌)和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拟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与Bacteroides vulgatus,Bacteroides stercoris相关的OTU在健康个体中含量和丰度比较高,而与Bacteroides fragilis相关的OTU则在轮状病毒感染组的含量和丰度比较高。本研究还表明,将多变量统计方法用于分析克隆文库数据可以揭示出肠道菌群在扰动下的变化情况,并能鉴定出关键种类,该方法对于研究临床上某些疾病的病因,筛选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标记物,评价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急性或者慢性的炎症性大肠炎,该病的病因目前未知,但是很多动物实验表明肠道菌群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PCR-DGGE技术比较2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溃疡粘膜以及与溃疡粘膜相距5cm的非溃疡粘膜所黏附的优势菌以及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同一肠段两个部位的优势菌组成很相似,而柔嫩梭菌及乳酸菌的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不同的患病部位对于肠道粘膜黏附菌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结肠型溃疡还是直肠型溃疡,乳酸菌在溃疡部位和非溃疡部位的组成都有很大差异,而柔嫩梭菌仅在直肠型溃疡中有差异,表明不同的患病部位对于细菌组成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长双歧杆菌(B.longum,99%同源)条带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减少。通过目前的分析没有找到溃疡部位或者非溃疡部位特有的菌群图谱,只观察到部分类群的整体结构的改变。本研究表明,无论是感染性疾病还是病因未明的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这种变化,有可能找到对肠道健康有指示作用的分子生态标识物,同时对理解肠道菌群结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提供新的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72
  1.1 肠道微生物研究概述  13-39
    1.1.1 人肠道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13-19
    1.1.2 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19-22
    1.1.3 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特点  22-30
    1.1.4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主要技术简介  30-35
    1.1.5 多变量分析方法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  35-39
  1.2 轮状病毒感染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39-54
    1.2.1 轮状病毒感染腹泻  39-42
    1.2.2 炎症性肠炎  42-54
  参考文献  54-72
第二章 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组成情况的研究  72-108
  引言  76-77
  2.1 材料与方法  77-84
  2.2 实验结果  84-96
  2.3 讨论  96-101
  2.4 结论  101-103
  参考文献  103-108
第三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粘膜细菌组成的研究  108-150
  引言  112-114
  3.1 材料和方法  114-120
  3.2 结果  120-136
  3.3 讨论  136-142
  3.4 结论  142-143
  参考文献  143-150
论文创新点  150-151
附录1.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  151-153
附录2. 仪器设备  153-155
附录3. 缩写和全名  155-157
致谢  157-158
已(待)发表论文  158

相似论文

  1.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研究与分析,R657.4
  2. 王嘉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疡性结肠炎的方药分析研究,R259
  3. 温振英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小儿腹泻病用药规律研究,R249.2
  4. 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S816.53
  5.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6. 大豆胚芽异黄酮的乳酸菌转化及其咀嚼片的研制,TS214.2
  7. 黄芩与乳酸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回盲肠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S831.5
  8. 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菌群的比较及猪源肠道丁酸产生菌的分离,S828
  9. 乳酸菌DM9054、DM9057的安全性评价,R371
  10. 发酵香肠工艺研究,TS251.65
  11. 腊鱼中优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直投式生产工艺研究,TS254.4
  12.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3. 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PPARγ、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4.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关系的研究,R587.1
  15.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R574.62
  16. 耐高温高产乳酸菌的选育及乳酸发酵新工艺研究,TQ921.3
  17. IL-22在TNBS诱导的小鼠早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R574.62
  18. 不同益生素组合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抗腹泻效果的研究,S828.5
  19. 英夫利西单抗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R965
  20.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中NF-κB和STAT3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初探,R735.35
  21. 上海地区腹泻儿童星状病毒携带情况调查,R725.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