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

作 者: 卢璐
导 师: 杨青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高为杰 音级集合配套 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 十二音定位和弦 和声力学研究
分类号: J614.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81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为杰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他立足于传统音乐文化,走在了现代音乐探索的前端;他有丰硕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也有成熟的创作观念;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对传统与创新关系、技术性与音乐性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阐释。他的三个创作技术体系——“音级集合配套”、“十二音定位和弦”、“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具有创新性,并且有大量的作品进行着实践的检验。而“和声力学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和声研究手段,也有极大的突破。他的音乐创作中,有新颖的甚至是他首创的音高体系与技法,但音乐表现手法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与传统音乐文化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课题通过对高为杰的创作技法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的“音级集合配套”、“十二音定位和弦”、“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技法和相关作品的研究,来剖析这位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理念。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对高为杰的艺术成就和成长历程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作曲家的概况有所了解。第二章详细阐述高为杰的三种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技法及理论——“音级集合配套”、“十二音定位和弦”、“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这三种创作手法虽然具有创新性,但都有其理论渊源,尤其是“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首先突破了传统音阶的结构而成为“人工音阶”,进而突破了八度循环周期的限制,但仍然保持了与传统音阶相同的“有循环周期”的特性,成为了传统音阶的“姐妹”。在本章中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技法的理论渊源、阐述其理论体系、并结合作品分析三种技法的运用方式。第三章:对高为杰的和声手法、复调手法、音乐结构处理、配器手法等创作特征进行探讨,解读他如何在现代音乐语言的外衣下沿承着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而推陈出新。第四章:集中对几部作品进行分析,以全面观察高为杰的创作思路、技术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深入体验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1
第一章 高为杰的基本情况  11-16
  第一节 概述  11-13
    一、艺术成就简介  11-12
    二、音乐创作思想  12-13
  第二节 成长与创作历程  13-16
第二章 创作技法中三种音高体系的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  16-55
  第一节 音级集合配套  16-27
    一、音级集合配套技法研究的缘起  16-19
    二、整体配套  19-21
    三、局部配套  21-26
    四、自由配套  26-27
  第二节 十二音定位和弦  27-41
    一、十二音和声、十二音和弦  28
    二、十二音定位和弦  28-29
    三、十二音定位和弦的使用方法  29-41
      1.《远梦》的"主题"和弦  29-30
      2.使用移位、转位和弦  30-33
      3.运用某一单一和弦转位形式形成完整的音乐段落,表达一定的音乐内容  33-37
      4.在不同八度中使用音的重复  37-41
  第三节 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  41-55
    一、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理论来源与使用现状  41-43
    二、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含义与特色  43-45
    三、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表述方式  45-47
    四、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构成方法  47-49
    五、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定位性与移位  49-50
    六、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中的调式、调性及其使用  50-53
    七、高为杰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技法特点  53-55
第三章 音乐创作手法研究  55-74
  第一节 和声手法特征  55-59
    一、五声性特征  55-57
      1.音高素材与横向线条中的五声性因素  55-57
      2.声部纵向关系  57
    二、大七度(减八度)音程控制  57-58
    三、和声布局上的调性因素  58-59
  第二节 复调手法特征  59-67
    一、常用的复调手法  59-64
      1.单(双)音复调化  59-61
      2.和弦复调化  61-63
      3.模仿性支声手法  63-64
    二、常用的复调音乐形式  64-67
      1.赋格  64-67
      2.帕萨卡里亚  67
  第三节 结构处理特征  67-71
    一、对传统曲式结构的灵活运用  67-68
    二、常用的结构原则  68-71
      1.镜像结构  68-70
      2.循环原则  70-71
      3.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  71
  第四节 配器手法特征  71-74
    一、复合织体音色、音色旋律与点描手法  71-72
    二、音色点缀与音色的晕染  72-74
第四章 音乐作品分析  74-124
  第一节 《路》  74-85
    一、《路》的调式、调性因素  74-77
      1.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的调式、调性问题  74-75
      2.《路》的调式、调性因素  75-77
    二、《路》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分析  77-78
    三、《路》的音乐素材  78-82
      1.主题素材  78-81
      2.作为"基因"材料的大七度(减八度)合音  81-82
    四、《路》的曲式结构与调式布局  82-85
      1.呈示部的主部(1-10小节)与副部(11-29小节)  82
      2.插部(30-69小节)与华彩段(70小节),代替展开部  82-84
      3.减缩再现的主部和有很大发展的副部  84-85
  第二节 《韶Ⅱ》  85-94
    一、《韶Ⅱ》的音阶  85-86
    二、《韶Ⅱ》音阶的运用  86-90
    三、《韶Ⅱ》的结构与其他技法  90-94
      1.结构  90-91
      2.模仿性支声手法与音色晕染  91-94
  第三节 《暮春》  94-96
    一、《暮春》的非八度音阶  94-95
    二、《暮春》音阶的运用方式  95-96
      1.五声性音阶  95
      2.大七度(减八度)核心音程控制  95
      3.数理控制  95-96
  第四节 《雨思》  96-106
    一、《雨思》的非八度音阶、传统音阶与音高集合  96-99
      1.《雨思》的非八度音阶  96-97
      2.与非八度音阶并行的多利亚调式  97-99
      3.音级集合的使用  99
    二、《雨思》的结构、调性布局、非八度音阶与传统音阶关系的处理  99-106
      1.《雨思》的结构与音乐表现  99-104
      2.调性布局  104
      3.传统调性主题与非八度音阶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处理  104-106
  第五节 《远讯》  106-111
    一、《远讯》的非八度音阶与集合  106-107
    二、《远讯》的结构与音阶和集合的使用  107-111
  第六节 《冬雪》  111-116
    一、引子与主题  112-114
    二、插部  114-115
    三、尾声  115-116
  第七节 《远梦》  116-124
    一、引子与A段形成的奏鸣曲式的引子  116-117
    二、B、C、D段形成的呈示部  117-119
    三、E段形成的副部  119-121
    四、F、G段的乐队和弦华彩与打击乐组华彩构成的展开部  121-122
    五、H段形成的再现部  122-123
    六、I段形成的尾声  123-124
结语  124-127
参考文献  127-130
附录1:高为杰音乐作品统计表  130-132
附录2:高为杰专著、论文发表情况统计表  132-137
附录3:高为杰的和声力学研究  137-143
后记  143

相似论文

  1. 高为杰管弦乐作品《玄梦》研究,J614
  2. 刍议文化艺术修养与艺术歌曲二度创作,J614
  3. “八板”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应用,J614.5
  4. 沃尔夫艺术歌曲和声研究,J614
  5. 试论与纳西族有关的当代音乐创作,J614
  6. 管弦乐《山魂》创作之心路历程,J614
  7. 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J614
  8. 叶小纲《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J614
  9. 尚德义小说人物题材艺术歌曲研究,J614
  10.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研究,J614
  11. 论尚德义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意义,J614
  12. 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J614
  13. 论曲式中连接过渡功能的形成及其演变,J614.3
  14. 当代流行爱情歌词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研究,J614.9
  15. 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影响,J614
  16. 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音乐主题之研究,J614
  17. 试论高师基础和声课中和声分析教学,J614.1-4
  18. 孙燕姿歌曲的编曲研究,J614
  19. 巴托克第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研究,J614
  20. 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研究,J614
  21. 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研究,J614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 作曲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