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

作 者: 李敏
导 师: 刘大为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非现实范畴 句法实现 情态 语气 认知距离 认识情态 义务情态 情态动词 情态副词 将来时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931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了现代汉语的非现实范畴,即汉语如何从句法的角度来表达非现实这个问题。本文认为非现实范畴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范畴,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更高层次的范畴。它在世界语言中都有体现,表现出很强的共性。当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这种差异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的。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本文详细研究了非现实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体现。首先分析它的语义类型,区分出各种典型度不一样的非现实类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的形式。本文还集中讨论了各种将来时在非现实范畴中的地位。最后指出以后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非现实范畴的定义、语言范畴化的特点、非现实范畴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背景。语言的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其统一性,但是也有歧异性,但是这都不成为抹杀范畴存在的理由。非现实范畴在语言中的表现也体现了范畴的这个特点。以往我们在概括句法规律的时候对非现实范畴的影响重视不够,加入了非现实范畴这个因素以后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以往句法规律的概括。这是非现实范畴的研究意义。非现实范畴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使我们研究时采取了从意义到形式再到意义的方法。而在研究中,类型学的视野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第二章探讨了非现实范畴的类型学地位以及它和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非现实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有些差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其类型学地位的理由。非现实的研究和情态的研究有很紧密的联系。非现实研究的很多概念就直接来自情态研究的理论。严格地说,非现实的范围比情态研究的范围大。如果从语义上理解,将非现实范畴看成是一种情态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非现实范畴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成员更为清楚。非现实和虚拟语气也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句法上。非现实范畴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可以看成是比虚拟范畴更大的范畴。本章还介绍了汉语学界对汉语是否有反事实范畴的讨论。最后本章介绍了非现实范畴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研究对象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并不是完全一样。 第三章针对非现实范畴在世界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证明这样的歧异性是可以理解的,非现实范畴在语言中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统一性。本章首先说明了非现实范畴是一个更有解释力的范畴,能够解释像时态这样的范畴所难以回答的问题。在非现实范畴的范畴化中,认知距离起到了很大的作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10-12
内容提要  12-16
Abstract  16-20
一、绪论  20-29
  1.1 语言的范畴化及其统一性  20-21
  1.2 非现实(Irrealis)范畴研究的重要意义  21-25
  1.3 从意义到形式再到意义的研究方法  25-27
  1.4 类型学视野和认知主义的语言观  27-29
二、非现实范畴的确立  29-53
  2.0 非现实范畴问题的来由及定义  29-30
  2.1 非现实范畴的体系和类型学地位  30-37
    2.1.1 非现实范畴的体系  30-35
    2.1.2 关于现实和非现实范畴的类型学地位  35-37
  2.2 情态范畴(modality)与非现实  37-43
    2.2.1 情态研究与非现实范畴的渊源与联系  37-40
    2.2.2 情态与非现实  40-43
  2.3 虚拟语气与非现实范畴  43-50
    2.3.1 虚拟语气和情态  43-44
    2.3.2 虚拟语气与非现实范畴的关系  44-46
    2.3.3 有关汉语有没有反事实范畴的大讨论  46-50
  2.4 非现实范畴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  50-52
  2.5 小结  52-53
三、非现实范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53-78
  3.1 问题的提出  53-54
  3.2 时态概念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54-56
  3.3 现实和非现实的认知图式  56-64
    3.3.1 认知语言观  56-57
    3.3.2 非现实的认知图式  57-61
    3.3.3 认知距离对将来时态的影响  61-64
    3.3.4 认知距离对其他成分的影响  64
  3.4 非现实范畴的原型特点  64-67
    3.4.1 从现实到非现实  64-65
    3.4.2 认识情态的原型范畴特点  65-67
  3.5 非现实范畴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67-76
    3.5.1 范畴化差异  67-72
    3.5.2 中间状态  72-74
    3.5.3 标记辖域差别  74-75
    3.5.4 部分与整体  75
    3.5.5 社会接受因素  75-76
  3.6 小结  76-78
四 非现实范畴的语义系统  78-136
  4.1 汉语学界对汉语非现实范畴的认识  78-82
  4.2 非现实范畴在语言中的多层次性  82-93
    4.2.1 多样性  82-84
    4.2.2 多层次性  84-93
  4.3 非现实句的判断标准  93-101
    4.3.1 判断方法  93-94
    4.3.2 典型特征及与其的相似度  94-96
    4.3.3 判断方法的完善及相关区分  96-98
    4.3.4 真值及主观性  98-100
    4.3.5 将来时间  100-101
  4.4 各种情态的非现实地位  101-133
    4.4.1 情态的种类  101-103
    4.4.2 认识情态  103-104
    4.4.3 义务情态  104-109
    4.4.4 动力情态  109-114
    4.4.5 传信情态  114-120
    4.4.6 潜势情态  120-127
    4.4.7 习惯体  127-131
    4.4.8 从现实到非现实的连续统  131-133
  4.5 余论和小结  133-136
    4.5.1 关于非现实范畴的争论  133
    4.5.2 关于情态  133-134
    4.5.3 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  134-135
    4.5.4 关于句类的再认识  135-136
五 非现实范畴的形式表现  136-204
  5.0 引言  136
  5.1 非现实范畴形式表现的多样性  136-138
  5.2 情态动词范围的确定及其和情态副词的区分  138-152
    5.2.1 英语学界对英语情态动词的讨论  138-139
    5.2.2 汉语学界对情态动词的鉴定方法和范围的论述  139-140
    5.2.3 对鉴别方法的质疑  140-143
    5.2.4 依靠一个核心意义来确定情态动词的范围  143-152
  5.3 情态动词  152-178
    5.3.1 单义情态动词  152-157
    5.3.2 类多义情态动词  157-160
    5.3.3 多义情态动词  160-174
    5.3.4 情态动词的典型度分析  174-178
  5.4 情态副词  178-191
    5.4.1 情态副词的范围  178-182
    5.4.2 情态副词的句法特点  182-186
    5.4.3 情态副词的类别  186-187
    5.4.4 关于情态词的连续统  187-191
  5.5 其他手段  191-202
    5.5.1 时态副词“将”  191-192
    5.5.2 虚指语  192-195
    5.5.3 带从句的动词  195-196
    5.5.4 复句结构  196-202
  5.6 小结  202-204
    5.6.1 各个层次  202
    5.6.2 适当控制情态副词的范围  202
    5.6.3 关于复合语义  202
    5.6.4 非现实范畴是更高层次的范畴  202-204
六 非现实与“将来时间”  204-236
  6.1 将来时的特点  204-211
    6.1.1 将来时是不是一个不同于过去时现在时的独立范畴?  204-206
    6.1.2 将来时作为一种范畴的特殊性  206-211
  6.2 汉语的将来时的各种表现及其非现实地位  211-221
    6.2.1 汉语有没有时态范畴?  211-212
    6.2.2 汉语的将来时态分类及标记  212-215
    6.2.3 各种将来时的非现实性地位  215-221
  6.3 说话人对现实非现实状态的认识及与之带来的句法选择  221-227
    6.3.1 英语对现实性的选择  221-223
    6.3.2 汉语对现实性的选择  223-227
  6.4 作为非现实范畴时间否定标记的“不”  227-235
    6.4.1 前人对否定标记的认识  227-229
    6.4.2 “不”的时间特性  229-230
    6.4.3 非现实范畴和半非现实范畴的否定  230-231
    6.4.4 现实范畴的否定  231-234
    6.4.5 “不”的进一步语法化  234-235
  6.5 小结  235-236
七 结论和余论  236-238
  7.1 结论  236
  7.2 余论  236-238
参考文献  238-252
后记  252-253

相似论文

  1.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H146
  2.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3.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情态对比研究,H314
  4. 南京方言语气词研究,H17
  5.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H146
  6. 电子商务B to B网站简介的人际功能分析,H04
  7. 中国语言学硕士英文论文讨论部分情态动词使用研究,H314
  8. 历史语境与现实观照,J905
  9. 普通医学英语的人际意义研究,H314
  10. 语法化理论下英汉情态动词CAN和能的对比研究,H146
  11. 汉语情态补语英译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H195
  12.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际隐喻探析,H314
  13. 论沃顿小说《欢乐之家》情态附加语和情态助动词的人际意义,H314
  14. 外国学生汉语语气助词“吧”的习得情况的调查研究,H195
  15.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分析,H146.2
  16.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中文保险广告的人际意义研究,H152
  17. 基于中介逻辑的模糊信息处理的研究,O159
  18. 英文药品说明书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H314
  19. 英语商业社论的人际意义研究,H315
  20.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英文索赔信函中的情态,H315
  2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构建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语义推理模型,H3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