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

作 者: 魏彩霞
导 师: 束景南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杜维明 儒家传统 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学 儒家思想 儒家伦理 现代知识分子 宗教性 中国广播电视 科学出版社
分类号: B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9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百家争鸣的国际学坛,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的海外现代新儒家日益活跃,特别是近几十年全球化与本土化时代的到来,更成为他们切入现代社会的天赐良机。为此,这些学者纷纷进行不懈的探索,杜维明就是其中最有力的宣传者之一。 在杜维明看来,要探索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就要对其阴暗面和历久弥新的价值做出分疏,从而凸显出儒家的真精神。在这方面,杜维明肯定了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批判和厘清作用,并且认为,在当今仍然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对阻碍儒学真精神现代转化的阴暗面进行深入的批判,为儒家心性之学的现代转化进一步扫清道路。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作为一个落后民族,我们需要以一种不亢不卑的坦诚心态深入西方文明的骨髓之中,积极吸收西方启蒙心态创造的诸如科学民主、自由法律等中国文化缺少但又是现代化所必需的普世性价值。在这方面,前辈现代新儒家如唐君毅、牟宗三等人也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与他们不同的是,杜维明放弃了唐、牟那种在儒家思想内部寻找科学民主种子、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路,而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探索儒家与西方普世性价值优势互补的可能。在他看来,儒家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科学理性可以和谐统一、共同解决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在民主方面,他是以工业东亚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来探讨儒家与民主之间可能的结合方式,并将这种新型的、具有儒家特色的民主形式视为西方民主模式的补充。当然,杜维明也认识到,儒家在吸收西方启蒙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启蒙价值的负面影响,即人类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产生的足以将人类毁灭的世界难题。对此,儒家的人文主义应该在构建全球伦理的过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排除欧洲中心主义呢?杜维明认为,在肯定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其它的现代化模式。其中,儒学作为世界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重要一支,也可以成为现代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为世界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杜维明从三个方面做了探索:首先,他借鉴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观点来说明儒家在现代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反驳了儒家博物馆论和儒家威胁论两种错误观点:其次,他还对西方基督教神学、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学及社会学的新发展趋势与儒学可能的结合作出了探索,试图将儒家介绍给希望突破欧洲中心主义思考模式的西方学者,从而扩大儒家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再次,他虽然否认儒家思想与工业东亚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他仍然认为工业东亚已经发展出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可为世界其它文化提供借鉴的现代化模式,并对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杜维明则挖掘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在其看来,儒家这种既不排斥天道又不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正好能够弥补现代社会的这一缺陷。当然,对于儒家思想的宗教性,现代新儒家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到强调的过程,这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杜维明放弃了那种受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的一元上帝的狭义宗教观,吸纳了西方学者将宗教视为“某一信仰共同体精神上自我认同”这一比较宽泛的理解,着重从“诚”、“仁”与“礼”、儒家论学做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儒家“内在而超越”的宗教性。与前辈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相比,杜维明等人不再主张把儒学视为超越于各类宗教之上的“一般宗教之基础”,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寻求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传统之间相互沟通、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5-7
Abstract  7-9
绪论  9-20
  一、杜维明:海外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10-12
  二、海外现代新儒家的新特色  12-16
    1.淡漠的道统观念  13-14
    2.多元文化中的儒学创新  14-16
  三、海外现代新儒家的两种不同发展方向  16-20
    1.成中英、余英时:注重儒学的知识理性  17-18
    2.杜维明、刘述先:强调儒学的超越性  18-20
第一章 杜维明论儒家的真精神  20-33
  一、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  21-27
    1.五四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启蒙运动  21-22
    2.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批判  22-24
    3.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24-27
  二、区分封建意识形态与儒家的真精神  27-33
    1.区分政治化儒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27-29
    2.儒家的心性之学是儒家传统的真精神  29-33
第二章 吸收启蒙价值 反思启蒙心态  33-56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时代的到来  33-34
  二.、吸收西方的普世性价值  34-46
    1.前辈现代新儒家论儒家传统与科学、民主观念的结合  35-38
    2.杜维明论儒家传统与科学民主的结合  38-46
      (1) 儒家传统与科学的结合  38-42
      (2) 儒家传统与民主的结合  42-46
  三、反思启蒙心态,发扬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建构世界伦理  46-56
    1.反思启蒙心态  46-49
    2.发扬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建构全球伦理  49-56
第三章 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寻求儒学的现代转化  56-73
  一、“轴心时代”理论说明:儒学在现代仍可发挥作用  56-60
    1.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  56-58
    2.批驳国际上对儒学的两种误解  58-60
  二、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  60-62
  三、儒家文化与工业东亚的崛起  62-73
    1.工业东亚的崛起引起世界学者的关注  62-64
    2.马克斯·韦伯的“儒家阻碍经济发展”论受到挑战  64-70
      (1) 马克斯·韦伯论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4-66
      (2) “儒家阻碍经济发展”论受到挑战  66-70
    3.儒家与工业东亚的关系  70-73
第四章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发掘儒学的宗教性  73-109
  一、儒家人文主义思想可救治人类中心主义  73-78
    1.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73-76
    2.新儒家人文主义生态转向的本质  76-78
  二、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  78-109
    1、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宗教性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79-88
      (1) 第一代现代新儒家否认儒学是宗教  79-81
      (2) 港台现代新儒家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  81-86
      (3) 海外新儒家越来越强调儒学的宗教性  86-88
    2、杜维明强调儒学具有宗教性的原因  88-93
      (1) 宗教文化的重要地位  88-89
      (2) 国际学术的影响  89-90
      (3) 儒学宗教性对建立“哲学人学”的启发  90-91
      (4) 宗教本身的界定在现代有了新的趋势  91-93
    3、儒学的宗教性: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自我转化  93-109
      (1) 儒学宗教性的特点:内在而超越  93-95
      (2) 儒学宗教性的表现  95-104
        ① 从天和人的关系论述儒学的宗教性  95-98
        ② 从仁和礼的关系论述儒学的宗教性  98-101
        ③ 如何成为宗教的人  101-104
      (3) 吸收西方的宗教传统  104-109
第五章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  109-133
  一、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109-120
    1、现代西方文化的挑战  110-112
    2、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具体设想  112-115
    3、构建“文化中国”  115-120
  二、现代新儒家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120-133
    1、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121-123
    2、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123-127
    3、论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127-133
      (1)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缺乏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127-128
      (2) 儒家的复兴需要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128-129
      (3) 培养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129-133
附录1:杜维明年谱简编  133-135
附录2:主要参考书目  135-138
后记  138

相似论文

  1. 论儒家伦理在韩国影视剧中的表现,B312.6
  2.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B823.1
  3. 论西夏刑事法律制度,D929
  4. 试论泰国华人族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D634
  5. 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B222
  6. 骆宾王的儒家思想与任侠精神,I207.22
  7. 论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I712.072
  8. 儿童孤独和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浅探,I106.8
  9. 庞德的中国情结,I712
  10. 浅析国内基督教网站的宗教性影响,B978
  11. 杜维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B82
  12. 论贺麟的文化哲学思想,B26
  13. 儒家思想与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G122
  14. 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621
  15. 儒家思想对韩国德育的影响研究,D093.126
  16. 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压力知觉及社会支持的研究,B978
  1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儒学的宗教性研究,B222
  18.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K252
  19.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儒家思想品读,G633.3
  20. 中日の企業文化における儒家思想の影響―報徳思想と儒商精神―,F270
  21. 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B22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现代哲学(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