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中地区侏罗系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成藏分析及勘探开发建议

作 者: 刘桂侠
导 师: 罗平亚;沈平平;赵文智
学 校: 西南石油学院
专 业: 油气田开发
关键词: 四川中部 侏罗系 烃源岩 储层特征 成藏规律 勘探开发建议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川中油矿是我国的老油区之一,自1954年开始勘探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截止2001年9月,已累计完钻井1378口,发现二十余个油田及含油构造,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在川中地区的莲池地区、公山庙地区的凉高山组和下沙溪庙组砂岩储层中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公山庙地区就新增储量近5000万吨,且油层埋藏较浅,均在3000m以内。这些勘探成果展示了川中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本文选择了川中东部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岩心观察、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储层实验室分析、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油藏成因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下沙溪庙组的碎屑岩油藏开展成藏规律、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提出勘探开发对策。主要认识如下: 1.通过大量区域地层对比、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分析重建了中侏罗统下沙溪庙期的古地理演化格架。例如,将四川盆地及毗邻地区的下沙溪组(J2x)沉积相划分为冲—湖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河—湖—沼交织相)和滨浅湖夹三角洲前缘三大相区,这较之前人笼统称之为洪泛盆地前进了一大步。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初步确定了川中地区J2x、油藏储集砂体的古流向为自N→S和由E→W。 2.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的油源岩为大安寨组和凉高山组,属半深湖相沉积,源岩广布川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沙底也发育源岩。源岩在仪陇—平昌凹陷处高成熟阶段(Ro=1.7—1.8%);而川中油区构造低部位刚刚成熟。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川中地区许多油藏原油的甾烷参数与当地源岩的可比性较差,原油可能主要为异地源岩所生并侧向运移而来。 3.据岩芯观察、露头剖面考察和薄片鉴定,在四川盆地覆盖区侏罗系首次发现浊沸石次生溶孔储集砂体,预示该区可能会有良好储层。另外,根据近800个物性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下沙溪庙组砂岩储层的具超低孔、超低渗特征。 4.针对川中地区砂岩储层的地质实际,本论文应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对下沙溪庙组底部河流相薄砂层、河流相厚砂体的进行预测,获得了

全文目录


摘要(中英文)  2-12
1 引言  12-16
2 区域地质概况  16-41
  2.1 勘探历史回顾  16-22
    2.1.1 浅层勘探  16-17
    2.1.2 下沙溪庙组原生砂岩油藏勘探  17-22
      2.1.2.1 主要勘探发现  19-20
      2.1.2.2 勘探启示  20-22
  2.2 构造背景  22-29
    2.2.1 构造演化  22-29
      2.2.1.1 印支旋回  22-26
      2.2.1.2 早、中燕山旋回  26-27
      2.2.1.3 晚燕山旋回  27-28
      2.2.1.4 喜马拉雅旋回  28-29
  2.3 构造单元划分  29-31
  2.4 主要构造形成期次  31-36
    2.4.1 早-中燕山期形成的区域性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  31-35
    2.4.2 中-晚燕山期形成的张性北东向构造  35
    2.4.3 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南北向构造  35
    2.4.4 喜马拉雅晚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  35-36
    2.4.5 上新世以来形成的无明显定向性张性断裂  36
  2.5 地层序列与沉积演化  36-41
    2.5.1 地层序列  36-37
    2.5.2 沉积演化  37-41
3 下沙溪庙组沉积相与储集砂体预测  41-49
  3.1 沉积相  41-44
    3.1.1 古地理格局  41-44
    3.1.2 物源与古流方向  44
  3.2 储集砂体预测  44-49
    3.2.1 沙底薄砂层  44-46
    3.2.2 沙底河道厚砂体  46-49
4 砂体储集性能与储层潜在损害因素预测  49-79
  4.1 岩石学特征  49
  4.2 储集物性特征  49-52
    4.2.1 储层物性特征  49-50
    4.2.2 孔隙度与深度关系  50
    4.2.3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50-52
  4.3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52-55
    4.3.1 压实作用  53
    4.3.2 胶结作用  53-55
    4.3.3 溶蚀作用  55
  4.4 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  55-60
    4.4.1 孔隙类型  55-57
      4.4.1.1 原生孔隙  55-56
      4.4.1.2 次生孔隙  56-57
      4.4.1.3 裂缝  57
    4.4.2 孔隙结构  57-60
      4.4.2.1 孔隙和喉道的形态  57
      4.4.2.2 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分布及连通情况  57-60
  4.5 控制储集性能的因素分析  60-69
    4.5.1 沉积因素  60-62
      4.5.1.1 矿物成份构成与孔隙度的关系  61
      4.5.1.2 岩石类型与孔隙度的关系  61
      4.5.1.3 岩石类型与见孔率的关系  61-62
    4.5.2 成岩因素  62-67
      4.5.2.1 造成下沙溪庙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的主因  62-64
      4.5.2.2 造成下沙溪庙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的另一重要原因  64-65
      4.5.2.3 溶蚀作用改善了下沙溪庙组储层性质  65-67
      4.5.2.4 壳式成岩作用使砂岩有效厚度减薄  67
    4.5.3 构造因素  67-69
      4.5.3.1 断裂、裂缝为溶蚀作用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67-68
      4.5.3.2 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沟通了储渗空间  68-69
      4.5.3.3 同沉积形成的构造翼部较顶部储集性能好  69
  4.6 浊沸石次生溶孔储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69-74
    4.6.1 浊沸石胶结砂体分布  69-70
    4.6.2 浊沸石胶结物的形成机理  70-73
      4.6.2.1 形成温度  70-71
      4.6.2.2 物源条件  71
      4.6.2.3 成岩介质  71-72
      4.6.2.4 渗流条件  72-73
    4.6.3 浊沸石的溶浊条件与油气勘探意义  73-74
  4.7 储层潜在损害因素预测  74-79
    4.7.1 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与储层潜在损害因素  74-76
    4.7.2 储层粘土矿物组成与储层敏感性  76-79
5 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79-110
  5.1 烃源岩评价  79-92
    5.1.1 烃源岩时空展布  79-82
      5.1.1.1 大安寨段源岩分布  79
      5.1.1.2 凉高山组源岩分布  79-82
    5.1.2 有机质丰度  82-84
    5.1.3 有机质类型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84-87
    5.1.4 有机质成熟度与原油形成温度  87-92
      5.1.4.1 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87-89
      5.1.4.2 原油成熟度  89-92
  5.2 油/源对比  92-110
    5.2.1 依据甾、萜烷对比  92-108
      5.2.1.1 甾、萜烷分布特征  92
      5.2.1.2 规则甾烷  92
      5.2.1.3 甾、萜参数  92-107
      5.2.1.4 伽玛腊烷  107-108
    5.2.2 依据碳同位素对比  108-110
6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110-146
  6.1 藏类型及其特征  110-115
    6.1.1 按圈闭类型划分  110
    6.1.2 按生-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划分  110
    6.1.3 按原、次生性质划分  110-112
    6.1.4 综合要素分析  112-114
    6.1.5 其它分类  114-115
  6.2 成藏主控因素  115-142
    6.2.1 油源区与油气  115-117
    6.2.2 古隆起与油气  117-124
    6.2.3 构造与油气  124-141
      6.2.3.1 褶皱与油气关系  124-127
      6.2.3.2 断裂与油气关系  127-136
      6.2.3.3 裂缝与油气关系  136-141
    6.2.4 砂体与油气  141-142
  6.3 成藏模式  142-146
7 有利勘探方向和区带、区块评价  146-157
  7.1 评价指标遴选  146-149
  7.2 综合评价  149-157
    7.2.1 公山庙滚动勘甩开勘探  150
    7.2.2 南充-广安-龙女等老油田扩边勘探  150-151
    7.2.3 双河场、天池构造甩开勘探  151-157
8 开发建议  157-169
  8.1 钻完井建议  157-159
    8.1.1 对钻井的建议  157-158
    8.1.2 对完井的建议  158-159
    8.1.3 合理井网布置  159
  8.2 开采方式与增产、稳产改造措施  159-169
    8.2.1 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统砂岩储层的比较  159-161
    8.2.2 自然能量开采与强驱替开采  161-163
    8.2.3 酸化  163-165
    8.2.4 压裂  165-169
9 结论  169-174
致谢  174-175
参考文献  175-180
图版  180-182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研究,P618.13
  3.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4. 滨县凸起南坡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5. 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P618.13
  6.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7. 渤中25-1油田保护油层钻井液技术研究,TE254
  8. 潞安矿区山西组3#煤层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P618.11
  9. 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评价,P618.13
  10.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来源研究,P618.13
  1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资源评价,P618.13
  12.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塔南凹陷油气来源研究,P618.13
  13. 长深17井单井地质评价,P642
  14. 喇嘛甸油田北块扶余油层资源潜力初步评价,P618.13
  15. 牛心坨油田西部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研究,P618.13
  16. 吉林油田新立新北地区气藏评价研究,P618.13
  17. 鄯善油田储层特征,P618.13
  18. 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沉积特征研究,P618.13
  19.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烃源岩评价,P618.13
  20. 星古1井区地质综合评价,P618.13
  21. 长岭凹陷姚家—嫩江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