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作 者: 于言良
导 师: 沈玉志
学 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因子分析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转三重” 产业转换 资源重组 环境重塑 和谐重构
分类号: F29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655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现状的基础上,采取辩证分析、系统分析、规范分析、归纳演绎、实证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以阜新为实证进行研究分析,系统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本质、转型理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 通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我们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界定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标准,并界定全国共有130座资源型城市和60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揭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本质,分析了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阜新经济转型及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建模,确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和产业转换的方向。即“产业转换+产业延伸”复合模式,首先,大力培育发展接替主导产业,同时,拉长资源产业链条,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存发展空间,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长传统产业服役期,为转型赢得宝贵时间。在此基础上,把产业转换的方向定位为积极构筑“主导+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形成主导产业拉动、支柱产业推动的经济发展局面,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生命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是单一的产业转换,它需要诸多条件进行有力支撑和诸多因素施加积极影响。基于此,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阜新经济社会进行动态模拟,找出与“主导+支柱”产业群相关的支撑体系以及对其影响较为敏感的主要因素。由此,推导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一转三重”转型理论,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转换、资源重组环境重塑和谐重构。同时,通过建立“一转三重”转型理论的动力结构图与引力结构图,阐释了产业转换、资源重组、环境重塑与和谐重构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并对“一转三重”转型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转三重”转型理论构成要素框图,形成了完整严谨的“一转三重”转型理论体系。

全文目录


1 导论  12-39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研究现状  13-34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3-2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4-34
  1.3 基本评价及问题的提出  34-36
    1.3.1 基本评价  34-35
    1.3.2 问题的提出  35-36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36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36-38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38-39
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综述与分析  39-64
  2.1 资源型城市研究简述与分析  39-53
    2.1.1 资源型城市  39-47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  47-51
    2.1.3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51-53
  2.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简述与分析  53-64
    2.2.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本质与内涵  53-55
    2.2.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55-58
    2.2.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关问题分析  58-64
3 阜新经济转型中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64-89
  3.1 阜新经济转型概述  64-73
    3.1.1 阜新转型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64-65
    3.1.2 阜新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65-67
    3.1.3 阜新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分析  67-70
    3.1.4 阜新经济转型情况分析  70-73
  3.2 阜新经济转型中产业转换分析  73-78
    3.2.1 产业转换备选空间  73-74
    3.2.2 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界定  74-78
  3.3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阜新主导产业进行定量选择  78-89
    3.3.1 因子分析法简介  78
    3.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78-79
    3.3.3 综合评价值分析求算过程  79-85
    3.3.4 确定“主导+支柱”产业格局  85-89
4 阜新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分析  89-107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简介  89-90
  4.2 系统建模机理  90-92
  4.3 系统基本假设  92-93
  4.4 系统因果关系图  93-94
  4.5 VENSIM 系统流图  94-97
    4.5.1 变量、参数及量纲说明  95-97
    4.5.2 模型系统的输入条件  97
    4.5.3 系统流图结构分析  97
  4.6 系统有效性检验  97-100
    4.6.1 系统一致性测试  97-98
    4.6.2 系统行为一致性测试  98-100
  4.7 系统灵敏度分析  100-101
    4.7.1 数值灵敏度分析  100
    4.7.2 行为灵敏度分析  100-101
    4.7.3 政策灵敏度分析  101
  4.8 系统动力学模拟结果动态分析  101-107
    4.8.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101-102
    4.8.2 社会资源整合重组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102-104
    4.8.3 软硬环境建设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104-105
    4.8.4 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105-107
5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的提出与分析  107-120
  5.1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构成要件的意义分析  108-111
    5.1.1 产业转换  108
    5.1.2 资源重组  108-110
    5.1.3 环境重塑  110
    5.1.4 和谐重构  110-111
  5.2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体系的构建  111-120
    5.2.1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动力结构分析  111-112
    5.2.2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引力结构分析  112-120
6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构成要素及框架体系  120-171
  6.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转换  120-132
    6.1.1 从产业地位的分类角度确定主导产业研究  120-122
    6.1.2 主导产业转换是经济转型的实质  122-123
    6.1.3 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  123-126
    6.1.4 接替主导产业的培育  126-129
    6.1.5 资源衰退产业的科学延续和转移  129-132
  6.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资源重组  132-148
    6.2.1 资源重组的内涵  132
    6.2.2 自然资源的重组开发  132-135
    6.2.3 人力资源的重组开发  135-137
    6.2.4 文化资源的重组开发  137-141
    6.2.5 科技资源的重组开发  141-145
    6.2.6 信息资源的重组开发  145-148
  6.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环境重塑  148-165
    6.3.1 环境重塑的内涵  148
    6.3.2 功能再造  148-150
    6.3.3 活力重塑  150-153
    6.3.4 制度创新  153-157
    6.3.5 政策完善  157-165
  6.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和谐重构  165-170
    6.4.1 和谐重构的内涵  165
    6.4.2 和谐重构的原则  165-166
    6.4.3 和谐重构的基本方法  166-167
    6.4.4 和谐重构的主要内容  167-170
  6.5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构成要素框架体系  170-171
7 “一转三重”转型理论适用效果的有关问题分析  171-194
  7.1 基本问题  171-178
    7.1.1 恰当确定经济转型的时机  171-174
    7.1.2 科学定位主导产业的选择  174-175
    7.1.3 合理选择产业转换的模式  175-177
    7.1.4 注意规避转型风险  177-178
    7.1.5 理性谋划可持续发展  178
  7.2 基本经验  178-183
    7.2.1 把握转型动态适时调整措施  178-179
    7.2.2 耦合经济转型支撑体系联动发展  179
    7.2.3 资源型企业必须加快转型  179-182
    7.2.4 民营经济是经济转型主力军  182-183
    7.2.5 大项目建设是主导产业发展之本  183
  7.3 基本规律  183-194
    7.3.1 经济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183-187
    7.3.2 经济转型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87-190
    7.3.3 经济转型应重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体系  190-192
    7.3.4 经济转型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192-194
8 结论与展望  194-197
  8.1 主要结论  194-195
  8.2 展望  195-197
主要参考文献  197-20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204-206
致谢  206-207
博士学位申请者简介  207-208
附录  208-218

相似论文

  1. 试论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D925.2
  2.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当代意义,B03
  3. 我国高校老校区校园空间环境的重塑,TU984.14
  4. 多媒体数据库在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设计与开发,G434
  5. 基于战略的企业资源重组——WK集团房地产板块资源重组,F272
  6. 小学教育专业层次提升过程中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建设,G620
  7. 开发性金融支持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F832.3
  8. 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F270
  9. 因子分析在豆浆机感性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72
  10.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F224
  11. 河北省高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F276.44
  12. 单味药枳实、枳壳及药对枳实—陈皮、干姜—丁香挥发性成分的研究,R284
  13. 国际货运代理操作风险管理研究,F259.1
  14. 河北省高校工科科研团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G644
  15. 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259.2
  16. 我国高技术产业外贸竞争力研究,F276.44
  17. 旅游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293.3
  18. 药对干姜—高良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及中药丹参指纹图谱研究,R284
  19.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F224
  20. 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G64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