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准市场组织与集群经济

作 者: 郑亚莉
导 师: 金雪军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准市场组织 产业集群 跨界治理 集群剩余
分类号: F27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563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准市场组织为切入点来阐释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治理结构与经济绩效,认为准市场组织是集群经济重要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所谓的准市场组织(quasi-market organization),广义上是指通过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企业间关系的一种契约安排。狭义上是指嵌入了科层关系的市场关系,即市场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管理上引入科层机制来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在产业集群内,市场主体超越产权边界,与相关企业不仅在市场界面上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与之相关联企业的内部生产过程,发挥原来只有在科层企业中才存在的干预和协调作用,从而使得产业集群既具有企业的因素,又具有市场的因素,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效率层面来看,准市场组织融合了企业组织权威机制的有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和效率性的优点;二是从协调和激励机制看,准市场组织既可以采用市场的协调方式,又可以采用企业的协调方式,因此相对灵活,成本相对较低;三是从演进特征看,在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时空结构下,准市场组织相对稳定地存在。准市场组织运行的前提基础是企业的异质性,而不是新古典主义所认同的原子式企业的同质性。 产业集群中的准市场组织的重要治理模式是纵向约束(vertical restraints)的跨界治理(crossing boundaries governance),即处于市场不同经营阶段的企业(如上下游企业)超越简单的线性定价机制,通过各种各样的显性或隐性的合约进行交易。在产业集群内,在价值链中或产业中拥有关键性资源的核心企业(core-firm)以行使控制和指挥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在标的物交易进行的同时相伴着经营管理知识的跨企业使用,以及决策、知识等向群内企业的外溢,是核心企业对合作者的管理输出和超边界管理。而正是这种管理的输出和超边界管理,使群内企业在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共同具有优势,使集群的经济效应得以形成,进而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尤其缺乏先进管理和技术的中小企业出于分享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的动机而加入到集群内,使产业集群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文章通过对生产商——销售商的纵向约束模型的扩展,具体研究了跨界治理中的纵向外部性及其治理机制、横向外部性及其治理机制、纵向与横向外部性并存及其治理机制、技术约束及创新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揭示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1 导论  8-15
  1.1 选题意义  8-11
  1.2 研究框架  11-13
  1.3 研究创新点  13-15
2 集群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15-35
  2.1 关于集群经济的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15-21
  2.2 基于专业化分工经济的研究  21-23
  2.3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  23-25
  2.4 基于区域发展理论与地理经济学等的研究  25-30
  2.5 基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30-35
3 准市场组织的性质  35-53
  3.1 市场、企业与准市场组织:对企业边界的再讨论  35-44
  3.2 准市场组织的性质  44-48
  3.3 集群经济中的准市场组织  48-53
4 准市场组织的基础:企业的异质性  53-64
  4.1 企业的同质性假说及其质疑  53-57
  4.2 企业的异质性假说  57-64
5 集群经济中准市场组织的跨界治理:纵向约束  64-80
  5.1 引言  64-67
  5.2 纵向外部性及其治理机制  67-70
  5.3 横向外部性及其治理机制  70-72
  5.4 纵向与横向外部性并存及其治理机制  72-74
  5.5 技术约束及创新激励机制  74-77
  5.6 下游厂商市场势力及其纵向约束  77-80
6 集群经济中准市场组织的动态性分析  80-96
  6.1 准市场组织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80-84
  6.2 集群经济中准市场组织的风险  84-87
  6.3 集群经济中准市场组织风险的案例分析  87-96
7 集群的经济效应:集群剩余  96-104
  7.1 集群剩余的经济分析  96-99
  7.2 集群剩余产生的原因分析  99-101
  7.3 集群剩余对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101-104
8 集群经济的绩效测度与分析--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104-118
  8.1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简况  104-107
  8.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简介  107-109
  8.3 浙江15大代表性产业集群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  109-116
  8.4 小结  116-118
9 结论与展望  118-121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18-119
  9.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119-121
参考文献  121-133
致谢  133

相似论文

  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2. 江门不锈钢产业优化与发展模式研究,F224
  3. 莆田市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研究,F426.88
  4. 吉林省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5. 集群式发展武汉市低碳产业研究,F205
  6. 北流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F426.71
  7. 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F224
  8. 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224
  9. 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F427
  10.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对策研究,F279.2
  11. 河北省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问题研究,F832.2
  12. 知识流动视角下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F426.6;F224
  13.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F276.3
  14.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127;F224
  1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复杂网络演化研究,F127
  16. 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F426.471
  17. 基于产业集群的港口经济发展模式研究,F552
  18. 产业集群下环渤海港口物流的布局优化研究,F259.2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研究,G124
  20. 吉林省产业集群金融支持问题研究,F832.7
  21. 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F719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