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

作 者: 王正寰
导 师: 王小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藏狐 Vulpes ferrilata 洞穴 栖息地 活动节律 资源选择函数 生境适合度指数模型 保护生物学 包虫病
分类号: Q958.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01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藏狐(Vulpes ferrilata)为一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的高原狐属物种,对于保持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十分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藏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非常匮乏,以至于IUCN无法给出该物种的有效的保护意见,并提出要尽快开展针对该物种的研究。此外,藏狐是两型包虫的终末宿主,其感染率非常高。包虫病是一类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西部牧区流行比较严重。但是对于藏狐在包虫病传播途径中的具体作用,人们却知之甚少。因此,开展对藏狐的生态学研究将为藏狐的保护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直接的研究基础。 作者于2001至2004年间调查了四川省石渠县西区的德荣玛乡、色须乡和俄多玛乡周围的山丘和平原,面积230km~2。采用不定宽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调查研究区域内的藏狐洞穴和环境特征,并进行了生境选择模型研究。通过对藏狐昼间的行为观察,初步研究了藏狐昼间活动节律。在进行样线调查的同时结合探照灯计数估计了研究范围内的藏狐种群数量。在对当地人的访问基础上结合对皮货商店的调查以及对藏狐皮张的检查,了解藏狐的被捕杀压力,分析藏狐被捕杀的原因。在综合分析栖息地情况的基础上,给出了藏狐的保护意见。最后,在对藏狐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结合了20余年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类狐物种在包虫病传播途径中的作用。根据以上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藏狐洞穴的穴口数量平均为1.795±1.809(n=156)个。多洞口洞穴(n=47)较单洞口洞穴(n=109)具有较高的坡位分布(Mann-Whitney,U=1417,P<0.001).洞口宽度17.01±2.50(±SD,n=91)cm、高度24.91±7.22cm和第一洞道的长度169.98±88.43 cm;土质洞穴68个,石质洞穴14个,混合质洞穴9个。石质洞穴较另外两组洞穴分布在较高的坡位上(x~2=10.227,P=0.006)。晒台在藏狐使用洞穴中的出现率为71.6%(n=74)。藏狐洞穴的穴口朝向没有显著聚集性(Rayleigh,z=0.898,n=201,P>0.05),坡向分布却显著地聚向其平均值249.9±77.1°(±SD)(Rayleigh,z=7.907,n=201,P<0.05).洞口朝向和坡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Hotelling,F=5.365,n=201,P<0.05)。藏狐洞穴洞道的挖掘角度和坡势之间存在相关性(t=0.35,n=116,P>0.05)。多洞口洞穴较单洞口洞穴具有较高的坡位分布(U=1417,P<0.001)。同时,在平地上没有发现任何藏狐洞穴。共发现4个繁殖洞穴,均为土质多洞口洞穴,坡向分布在220-320°之间。

全文目录


前言  18-20
第一章 藏狐研究综述  20-25
  1.1 藏狐的形态学及地理分布  20-2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5
第二章 藏狐的生境选择  25-74
  2.1 藏狐洞穴特征研究  26-39
    2.1.1 研究方法  26-31
      2.1.1.1 研究区域概况  26-28
      2.1.1.2 调查方法  28-29
      2.1.1.3 数据处理方法  29-31
    2.1.2 结果  31-37
    2.1.3 讨论  37-39
  2.2 藏狐洞穴生境的选择  39-55
    2.2.1 研究方法  40-44
      2.2.1.1 调查方法  40-42
      2.2.1.2 数据处理方法  42-44
    2.2.2.研究结果  44-52
    2.2.3 讨论  52-55
  2.3 藏狐洞穴生境选择与鼠兔洞穴生境选择的关系  55-66
    2.3.1 研究方法  56-57
      2.3.1.1 调查方法  56
      2.3.1.2 数据处理方法  56-57
    2.3.2 研究结果  57-64
    2.3.3 讨论  64-66
  2.4 藏狐生境选择过程中对于植被的选择性  66-74
    2.4.1 研究方法  66-68
      2.4.1.1 调查方法  66-68
    2.4.2 研究结果  68-72
    2.4.3 讨论  72-74
第三章 藏狐洞穴生境的选择模型研究  74-90
  3.1 研究地点和方法  75-78
    3.1.1 调查方法  75
    3.1.2 模型设计  75-78
  3.2 结果  78-88
    3.2.1 资源选择函数模型  78-88
  3.3 讨论  88-90
第四章 藏狐昼间活动节律研究  90-97
  4.1 研究地点与方法  90-92
    4.1.1 研究方法  90-91
    4.1.2 统计方法  91-92
  4.2 结果  92-94
    4.2.1 昼间活动节律  92-93
    4.2.2 目击藏狐行为分布  93-94
  4.3.讨论  94-97
第五章 藏狐的保护生物学信息及保护意见  97-102
  5.1 研究方法  98
  5.2 结果  98-99
  5.3 讨论  99-102
第六章 类狐物种在两型包虫病传播中的生态学作用  102-115
  6.1 包虫病概述  103-109
  6.2 狐和包虫病的关系  109-111
  6.3 狐的种群动态和包虫病的关系  111-112
  6.4 狐、猫和狗在包虫病传播中的关系  112-113
  6.5 总结和展望  113-115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15-120
  7.1 结论  115-118
  7.2 展望  118-120
附录: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参加的研究工作和发表文章  120-122
参考文献  122-138
后记  138

相似论文

  1.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2. 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R726.5
  3. 肝囊型包虫病与胆囊并发症相关性因素的分析,R657.3
  4. 囊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IFN-γ和IL-4的表达及其意义,R532.32
  5.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柏拉图主义,I561
  6. 小兴安岭南坡野猪栖息地选择及对农田危害的研究,S442.3
  7. 分汊型河道生态流量过程研究,X143
  8. 哺乳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研究,Q958
  9. 放归扬子鳄的家域、野外可见率及洞穴的位置选择,S863
  10. 气候变化对川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研究,S863
  11. 哈萨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DRB1基因SSCP多态性与细粒棘球蚴病遗传抗性的关联分析,S826
  12. 阿苯达唑及其脂质体治疗绵羊肝包虫病效果比较,S858.26
  13. RANKL-RANK-OPG在沙鼠脊柱包虫病生长侵袭中包囊周围骨质溶解的作用,R532.32
  14.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R532.3
  15. 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重组抗原Eg14-3-3免疫保护力及免疫机制的研究,R392
  16. 关于太宰治精神上的栖息处的考察,I313
  17. 阿普拉顿景观美学理论研究,TU986.1
  18.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渔情预报研究,S931
  19. 结合景观遗传学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接度分析,X36
  20. 基于遥感获得的环境要素与东黄海小黄鱼秋季索饵栖息指数分布研究,S932.4
  21. 青弋江流域鱼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的研究,S931.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动物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