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

作 者: 张永理
导 师: 李润海
学 校: 清华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政治生活 封建残余
分类号: D6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02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出封建残余仍然根深蒂固存在及其危害的主客观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封建残余的实质,批判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攻击,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在实践中逐步肃清封建残余及其影响。本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学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新界定了封建残余的概念、来源、内容以及对它的原则与研究方法,找出了我们以前对于封建残余认识、研究与对策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和强调了关于当代中国封建残余研究中的容易模糊与忽视的几个问题。系统论述了封建残余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存在原因与重大危害,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提出了在21世纪继续全方位清除封建残余及其影响的深厚动力、基本途径、思想基础与必要条件。本论文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次较为全面与系统的从政治生活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封建残余及其影响进行了总括性的梳理与总结,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重性以及二者的关系,论述了传统思维方式在封建残余影响中的作用,阐明了封建残余及其影响不平衡性的基本格局与总体态势,分析了社会病态问题与封建残余的区别。在对策上,加强党内制度性监督,改革党校教育模式,政协系统并入人大,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和公务员化,大量压缩省级行政区划,撤销乡镇政权机构,确立中央、省、县三级政权机构。禁止公务员在国民教育系列高校兼职。把司法机关的人才物统一由中央来管理,加强司法专业化,推动民众思维方式、观念向现代转化,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引导、审查与大众传媒的管理。本论文认为,封建残余在当今的广泛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历史惰性力。在新的世纪继续对之进行批判与清理,是我们进行<WP=4>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与历史任务。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导言  9-40
  1.1 选题的背景  9-11
  1.2 选题的意义  11-28
    1.2.1 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  11-15
    1.2.2 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15-19
    1.2.3 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  19-21
    1.2.4 有助于总结当代国际共运中的经验教训  21-25
    1.2.5 有利于驳斥当今各种敌对思潮的攻击  25-28
  1.3 文献综述  28-37
  1.4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37-38
    1.4.1 研究对象和目标  37
    1.4.2 研究方法  37-38
  1.5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38-40
第二章 关于封建残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0-70
  2.1 本论文对封建社会的界定与评价  40-45
  2.2 本论文对封建残余概念的考辨与界定  45-50
  2.3 关于封建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50-55
  2.4 关于传统思维方式与封建残余  55-59
  2.5 关于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  59-65
  2.6 关于封建残余及其影响的不平衡性  65-67
  2.7 关于封建残余与社会病态问题的区别  67-70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  70-140
  3.1 主要表现  70-108
    3.1.1 皇帝意识  70-77
    3.1.2 官本位意识  77-81
    3.1.3 父母官意识  81-83
    3.1.4 清官意识  83-84
    3.1.5 等级特权意识  84-87
    3.1.6 官僚主义思想与作风  87-90
    3.1.7 人治意识  90-99
    3.1.8 宗法意识  99-105
    3.1.9 夜郎自大与闭关自守  105-108
  3.2 主要原因剖析  108-123
  3.3 危害分析  123-131
  3.4 学理分析  131-140
第四章 肃清封建残余的对策思考  140-178
  4.1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0-147
  4.2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化进程  147-162
  4.3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  162-174
  4.4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174-178
第五章 结论  178-185
参考文献  185-198
致 谢  198-19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199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4.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5. 1917,俄国革命向何处去,D751.2
  6.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7.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0.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11.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2.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3.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5.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16.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17.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8. 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评析,B82-05
  19.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2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思想教育问题研究,D422.6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策、政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