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
作 者: 陈润华
导 师: 陈思和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世界性因素 民族国家想象 虚无 暴力 乌托邦 现代性
分类号: I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0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真正认清历史的努力是在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批判的同时,建立更有价值也更为必须的历史与现实的宽容。没有批判、没有理解,也就没有体谅;没有对历史的原谅和宽容,也就不会真正有现实的自由与宽容。文学史的意义不会自动呈现,它需要想象和阐释。自近现代以来,由于人们的历史经验主要是通过文学来描述,在现代历史中,作为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精神和体验知识谱系化、符号化的文学,它与历史境遇和历史经验的复杂关系构成了文学自身的现代性。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现代性,在“虚无、暴力和乌托邦”的经验上,由于它本身就是人类的现代性场景的重要组成,使它在人类的现代经验中成为了个性化的一部分,是现代性在文学领域和文学形式上的现实之一。我们称之为“世界性因素”:它使中国文学在人类的现代性事件上的实践形式和多元属性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经验实体。二十世纪的中国是复杂的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个关于新的民族国家的想象中,它成为了一种现在;而且,它是一个浸染着昨天的现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首先面对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线索。然而,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想象只是其显在的一面。通过“二十世纪的国家想象”这一现代性经验,以鲁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暴力、虚无与乌托邦”的历史经验,寻求在“中国理解中国历史”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二十世纪的中国只不过是把欧洲的现代梦想变成自己的。其实,这种说法因为中国自己的历史而得到了纠正: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使这样一种想象恢复成为了现实。中国的经验不是欧洲的想象的剩余,也不仅仅是“他者”的词汇、或一种欧洲乌托邦具体化后的知识谱系。它就是一种现代的可能,多亏有了这种现实的具体性,逐渐唤醒中国的现代体验。亚洲腹地的“旧邦”,在具体的现实和历史经验中,再次成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
|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5-6 ABSTRACT 6-7 导 论 7-11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经验的来由 11-31 第一节 可能的开端 11-13 第二节 “诗学-哲学(神学)-政治”的线索 13-15 第三节 学问家与思想家的关注 15-17 第四节 顾准的提示:政治的平民化 17-19 第五节 在神学的纬度上:拯救要素 19-21 第六节 “现代世俗性”的取向 21-24 第七节 现代“夷夏之辨” 24-27 第八节 可能的自由、良知和人道主义 27-31 第二章 “鲁镇”的叙事学 31-51 第一节 旧制度的遗产 31-33 第二节 知识者复杂的“现代”想象 33-35 第三节 中国日常世界的“科学”肖像 35-37 第四节 现代想象的压缩性 37-38 第五节 “现代之前”和现代的追问 38-40 第六节 现代想象的界限 40-42 第七节 日常世界的发问 42-45 第八节 曲阜的降格与颓败的现实 45-51 第三章 中国启蒙的复杂生成 51-78 第一节 “未来”的要素与可能 51-54 第二节 对历史的“虚无”和暴力想象 54-57 第三节 中国现代启蒙的复杂生成原则 57-61 第四节 《新青年》的刊物易名事件 61-63 第五节 代际革命 63-65 第六节 “历史意志”对历史的复仇 65-69 第七节 反传统主义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69-71 第八节 虚无、暴力与乌托邦的经验同盟 71-78 第四章 围观、恐惧和道德事件--鲁迅两篇《复仇》的分析 78-107 第一节 日常世界的自我审判 78-81 第二节 “鲁镇”的双重危机 81-84 第三节 第一种“复仇”:身体语言与围观者 84-89 第四节 现代虚无事业的开启 89-93 第五节 《复仇》其二:神学原典或中国生活的世俗性 93-97 第六节 肉体疼痛:从“神之子”到“人之子” 97-107 第五章 现代“个体”的诗学意义--《过客》以及对虚无的某种克服 107-135 第一节 诗学的隐喻领域 107-110 第二节 面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可信的虚无 110-112 第三节 面对中国世俗性的悖论 112-114 第四节 上路的“过客” 114-116 第五节 过客:现代个体的“立法者” 116-120 第六节 “过客”的立法要素:劝宿、布条和声音 120-123 第七节 布条之“重” 123-125 第八节 两个过客的“轻”与“重” 125-128 第九节 亚细亚现代个体的“现代”使命 128-135 第六章 启蒙与启蒙的异化:国家与个体(农民)的关系-- 乡间世界道德自足性的消失 135-159 第一节 历史哲学的承诺与暴力性 135-138 第二节 从“呼兰河”到“未庄” 138-140 第三节 地方性与现代取向上的日常道德 140-142 第四节 精神暴力与现实暴力 142-145 第五节 从阿 Q 到“小腿疼” 145-149 第六节 常识性道德基础的现代困境 149-152 第七节 “精神胜利法”的契约性 152-159 第七章 现代中国启蒙的内在悲剧--历史虚无化的时间“想象” 159-185 第一节 从鲁迅到胡风 159-161 第二节 共时性的想象 161-163 第三节 胡风对“绝对主义”的某种批判 163-166 第四节 作为颂歌的“时间开始了” 166-169 第五节 个体知识者的迷途 169-171 第六节 时代所受的诅咒与启蒙的内在悲剧 171-175 第七节 《武训传》事件:“历史解释”的权力与合法性 175-177 第八节 现代乌托邦: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历史神话 177-185 结 论 185-186 参考文献 186-192 后 记 192-194
|
相似论文
-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G637
- CBA联赛球场观众暴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G843
- “最伟大的社会乌托邦主义者”,A811
- 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G625.1
- 因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诉讼审判研究,D923.9
-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哥特风格,I712.074
- 追寻与虚无,I561.074
-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 基于口令短语的PGP破解研究与实现,TP309.7
- 入户抢劫问题研究,D924.3
- 《网之下》的存在主义特点,I561.074
- 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I712.074
-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突发性暴力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630
- 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的研究,R47
-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