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作 者: 彭华
导 师: 谢维扬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阴阳五行 “五行” 阴阳家 阴阳概念 “二重证据法” 《吴越春秋》 中国历史文化 阴阳转化 《战国策》 中国文化
分类号: B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980次
引 用: 2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 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 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四家多援引阴阳五行思想以为说理之助而已,对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多少贡献。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要式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续和扩展——如总论阴阳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时附论“中国思维模式”问题。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导论  9-30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9-10
  第二节 “公共思想资源”  10-13
  第三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24
  第四节 研究的材料与内容  24-30
第二章 阴阳的起源  30-47
  第一节 症结与方案  30-31
    问题的症结  30
    解决的方案  30-31
  第二节 旧说之评述  31-39
    “阴阳”的含义  31-32
    诸说之评述(国别与地域、时代、起点等)  32-39
  第三节 起源之考察  39-47
    文字学的考察  39-42
    文献学的考察  42-44
    附论: 阴阳与二分  44-45
    简短的小结  45-47
第三章 五行的起源  47-70
  第一节 “五行”语群的梳理  47-53
    地  47-48
    天  48-50
    人  50-52
    物  52-53
    读音  53
  第二节 旧说之评述及起源之考察  53-68
    五行起源的地域  53-54
    五行起源的时代  54-61
    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  61-68
  本章内容小结  68-69
  附: 所引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  69-70
第四章 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  70-92
  第一节 阴阳思想的发展  70-80
    阳光之向背与地理之方位  70
    阴阳.气.地震  70-72
    阴阳及其“正”与“不正”(阴阳二分对比)  72-74
    阴阳与占星术(阴阳相克)  74-76
    阴阳与医学(阴阳和谐)  76-78
    阴阳与兵家(阴阳转化)  78-79
    老子与孔子(阴阳的对立统一)  79-80
  第二节 五行思想的发展  80-92
    《洪范》的五行图式(自然物的分类)  80-81
    和同之辨(五行相杂)  81-82
    五帝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一)  82-84
    干支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二)  84-86
    五色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三)  86-88
    五行相生  88-89
    五行相胜  89-90
    五行无常胜  90-92
第五章 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上)  92-176
  第一节 儒家  92-121
    一、 儒家概观  92-93
      “儒家”正名  92
      学术渊源  92-93
      儒家流派  93
      六艺与儒家  93
    二、 孔子与阴阳五行  93-107
      孔子与《论语》及其他  93-96
      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  96-99
      孔子说阴阳五行  99-107
    三、 思孟五行考  107-116
      思孟及其著述  107-109
      思孟之五行说  109-116
    四、 荀子与阴阳五行  116-121
      荀子与《荀子》  116
      荀子说阴阳  116-119
      别一种“五行”之说  119-121
  第二节 道家  121-144
    一、 道家概略  121-124
      “道家”正名  121
      学术渊源  121
      道家流派  121-122
      道家著述  122-124
    二、 老子与阴阳五行  124-132
      老子与《老子》  124-125
      《老子》说阴阳(联系《太-生水》)  125-131
      《老子》与五行  131-132
    三、 文子与列子  132-135
      《文子》与阴阳五行  132-134
      《列子》略说  134-135
    四、 庄子与阴阳五行  135-138
      庄子与《庄子》  135
      《庄子》与阴阳五行  135-138
    五、 帛书《黄帝四经》与阴阳  138-142
      黄老之学与《黄帝四经》概述  138-140
      《黄帝四经》的阴阳观  140-142
    六、 鹖冠子与阴阳五行  142-144
      鹖冠子与《鹖冠子》  142-143
      《鹖冠子》与阴阳五行  143-144
  第三节 墨家  144-176
    一、 墨家概要  144-152
      墨子生平  144
      墨家学派  144-145
      墨学渊源  145-148
      墨家思想  148
      《墨子》考辨  148-152
    二、 墨子与阴阳五行  152-157
      墨子说阴阳  152-154
      墨子说五行  154-157
    三、 《墨经》与五行  157-164
      “五行毋常胜”正解  157-162
      “五行毋常胜”说的影响  162-164
    四、 城守诸篇与阴阳五行  164-170
      《迎敌祠》篇分析  164-168
      《旗帜》篇分析  168-169
      墨家与兵家的比较  169-170
    五、 墨学的流衍及影响  170-176
      秦汉时期的墨学  170-172
      墨家与道教  172-176
第六章 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下)  176-223
  第一节 阴阳家  176-202
    一、 阴阳家要略  176-185
      思想探源  176-178
      两大类别  178-180
      七大流派  180-182
      有关著述  182-185
    二、 邹衍的思想  185-198
      生平及著述  185-186
      邹衍的思想  186-197
      邹衍的影响  197-198
    三、 后学与末流  198-202
      一般情形  198-199
      炼丹术  199-202
  第二节 名家与法家  202-210
    一、 名家的直接援引(《公孙龙子》)  202-206
    二、 法家的驳斥与援引(《韩非子》)  206-210
  第三节 纵横家  210-218
    一、 纵横家述略  210-212
      纵横家概貌  210-211
      纵横家之著作  211-212
    二、 纵横家与阴阳五行(《鬼谷子》)  212-218
      纵横家的阴阳观  212-215
      纵横家的五行观  215-218
  第四节 农家  218-223
    一、 农家略述  218-219
      农家与农学  219-218
      农学著作  218-219
    二、 农家与阴阳五行  219-223
      顺“时”而为  219-220
      “三才”之道  220
      土壤分类  220-221
      耕作方法  221-222
      总体评价  222-223
结语  223-229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229-239

相似论文

  1.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2. 《战国策》词语的切分及其复音词计量研究,H131
  3. 试论楚简《五行》的“圣智”,B222.6
  4. 《白虎通义》天道观探析,B234
  5.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6. 另眼看“战国策”派,K265
  7. 《战国策》士人形象分析,I206.2
  8.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9. 徐复观消解形上学研究,B26
  10. 三步走,再造中国学派,J954
  11. 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TS971
  12.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的研究,TU238.2
  13. 《黄帝内经》中河图五行模式初探,R221
  14. 管窥先秦时期儒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60-4
  15. 律历关系的同构形态分析,J609.2
  16. 以《京华烟云》为例看中国英语的文化意义,H310.1
  17. 《战国策》讽谏语的语用策略初探,H13
  18.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五行音乐与导引按摩)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R256.23
  19. 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H319
  20. 《战国策》叙事研究,I206.2
  21. 《品梦茶馆》中希尔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疏离,I56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古代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