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

作 者: 亢振峰
导 师: 贾明德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西部 工业化 东部模式 二次工业化 非国有经济 创新
分类号: F4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6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没有西部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现阶段,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平衡,差距甚大,且仍呈扩大趋势。2002年,东部11省市人均GDP已超过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左右。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西部,难点亦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本论文从工业化的角度研究西部的经济发展问题。 文章分析指出,现行的西部开发政策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造血”机能问题,而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是不可能由国家包下来解决的。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像西部这样的广大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建国后虽然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西部地区曾掀起两轮工业化高潮,但由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与不足,西部地区没有真正建立起自我发展的工业化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及工业化模式的创新,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模式变迁及东部沿海地区几种典型的新兴工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二次工业化这一命题。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各地结合当地情况,创新出若干各具特色的工业化模式。这些由各地自下而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化模式,都无一例外是在国有经济主体之外形成并以民间和基层政府推动为特点的,本文把这种在国有经济主体之外形成,由当地民间和基层政府推动,根植于区域经济内部,当地民众广泛参与,市场主体具有真正微观经济活力和自生能力,相对于建国后推行的国家工业化模式的新兴工业化过程称为二次工业化。 本文主要运用新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西部的二次工业化问题展开研究。论文没有循着国内对区域工业化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即产业论和区域论展开,而是借助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二次工业化的理论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并对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区域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发展战略、约束条件、发展重点及制度与行政环境等方面进行专门分析。此外,论文还将二次工业化置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了二次工业化所具有的经济转型意义。 虽然已有东部二次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可供西部学习借鉴,但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二次工业化相比,西部的二次工业化在目标选择、发展条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的一面。在发展经济的条件上,西部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不可回避的相对劣势。西部二次工业化应坚决摒弃不切实际的全面赶超战略,结合区域实际,推行复合式工业化战略。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是东部地区二次工业化的推动者,这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西部经济发展的落后及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拉大,本质的原因是靠国有经济发展的迟滞。西部二次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所以非国有经济应该成为西部二次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具体来说,西部应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业化资本积累方面,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机遇,借鉴东部经验,避其不足,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加速西部工业化进程, 我国西部地区落后的成因相当复杂,但从深层次上看,制度性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西部地区要实施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进二次工业化,同时应对入世的挑战、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消除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重新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需要制度体系。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就是要实现劳动者观念的转变,实现对西部旧有习俗的扬弃和相关非正式制约的制度变迁。 从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来讲,西部地区的二次工业化,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力量仍然稚弱,所以不能指望完全由企业推动,政府无为而治。西部的地方政府除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消除“市场失灵”外,还应该在培育市场主体、提供政策导向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本文对二次工业化理论的构建只做了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而利用二次工业化的观点和方法对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论文最后提出了本项研究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全文目录


1 导论  11-22
  1.1 问题的提出:西部需要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创新  11-15
  1.2 研究主题与研究现状  15-18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8-19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19-20
  1.5 需要说明的几个概念  20-22
2 工业化:起源与演进  22-34
  2.1 工业化探源  22-26
  2.2 工业化历史回顾  26-32
  2.3 中国工业化的早期探索  32-34
3 二次工业化的提出  34-50
  3.1 建国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34-38
  3.2 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38-41
  3.3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模式的创新  41-45
  3.4 沿海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  45-47
  3.5 二次工业化过程的提出  47-48
  3.6 二次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48-50
4 二次工业化的理论探讨  50-65
  4.1 发展经济学与工业化理论  50-52
  4.2 二元经济结构: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线索  52-56
  4.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中心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56-60
  4.4 二次工业化及其发展经济学理论意义  60-62
  4.5 二次工业化与转型经济理论  62-65
5 西部大开发与二次工业化  65-82
  5.1 建国后的西部开发  65-69
  5.2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  69-74
  5.3 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仍是推进工业化  74-76
  5.4 西部的落后与工业化水平  76-82
6 西部二次工业化:条件与创新  82-102
  6.1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的经验与启示  82-87
  6.2 西部二次工业化的特殊性  87-90
  6.3 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90-96
  6.4 新世纪西部二次工业化面临的新环境  96-97
  6.5 西部二次工业化要走创新之路  97-102
7 发展路径与资本积累  102-117
  7.1 西部二次工业化战略选择  102-105
  7.2 技术类型的选择:日本与印度的例子  105-109
  7.3 西部二次工业化的资本积累  109-117
8 非国有经济:西部二次工业化的主体力量  117-135
  8.1 非国有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二次工业化的推动者  117-118
  8.2 非国有经济应该成为西部二次工业化的主体力量  118-121
  8.3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创新  121-128
  8.4 放手发展西部非公有制经济  128-135
9 制度创新与地方政府的作用  135-151
  9.1 西部二次工业化与制度创新  135-142
  9.2 非正式制度与西部经济发展  142-144
  9.3 地方政府职能的创新  144-151
10 结语  151-155
  10.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51-153
  10.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3-155
参考文献  155-159
致谢  159-160
附录  160

相似论文

  1.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2.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3.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4.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5.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6.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7.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8.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9.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10.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11.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12.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13. 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动态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F273.1
  14. 省级卫视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现状研究,G222
  15. 南通蓝印花布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TS941.2
  16. 菊属种间杂交和抗性种质创新研究,S682.11
  17. 教育创新的反应扩散模型的研究,G40
  18. 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G633.8
  19.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F273.1
  20.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21.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地方工业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