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游于艺途

作 者: 赵晓涛
导 师: 王水照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宋代 诗歌 绘画 文人画 题画诗 诗意图 经典文本意识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6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题画诗为主要资料来源,对宋代诗歌绘画的相关性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第一章就使宋代诗歌与绘画产生关联的文化背景加以观照,较为具体地考察了宋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着的书画收藏、品画题画等习好。第二章通过对宋代文士的绘画意识与画家的文学意识两方面情形的具体考察,来见出宋代文士与画家都对对方的角色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感,画家藉着诗情而得以提升自己的绘画品格,文士则常常借助于绘画意识来激起胸中的诗意,从而为宋代“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这对命题之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客观心理基础和依据。第三章指出“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在宋人那里已然形成为一对诗歌和绘画之间互文性的理论命题,是宋代诗歌与绘画参融观念的一体两面。第四章依画家选择和诠释诗文的不同情况,将宋代的诗意图归为三类(一、图绘诗文全部的内容,具象其要旨;二、摘取诗文短句,以诗眼统摄全文;三、缘情而发,依于诗文而又别开生面)来进行具体考察。并分析其创作情形和艺术特征,认为宋代的诗意图是宋代画家以其审美体验对诗人主体体验的融摄,显示出宋代绘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抛却纯粹视觉美感欣赏,转向人文思致与画外意趣,主动接受文学在精神意趣上对它的引导和投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宋人经典文本意识的外在表征,反过来又扩大了前人那些诗文名作的流传途径。它的兴盛反映了宋人意在兼综状景造形与言情寄意的创作思想,通过诗歌与绘画的彼此诱发而新生无穷之情景,实现了古代“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立象以尽意” 这两大文艺命题的整合。第五章通过对宋代两组题诗意图诗的具体分析,指出它们是以画家据原诗所作的诗意图为接受中介,与诗人各自的主体心灵相印证,从而逗引出不同的致思方向,并沿着这些判然有别的方向伸展开来,可以说它也是宋人经典文本意识的表现之一。第六章通过具体诗例分析了宋代题画诗中的唱和与同题共作这两种集体创作现象,指出这种诗歌唱和活动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文本对话关系,具有共同而又平等的参与性特征,并显示出一种“多声部”的形态,从而最终形成一种文学作品的有机集合,可以说它反映了宋人对于这种对话文本所持的一种较为动态、开放的观念,使得传统的线性文本之间能够呈现出交叉映射性的面貌特征,是传统文学为克服线性文本静止、固定、有限之形态所做的一种努力。并特别指出由于前面唱和者的诱导,使得不少后来参与者的诗歌具有某些“双声话语”的质素,即双重指向性。还指出宋代诗人还时常藉着对画作的共同题赏这一文艺活动平台而在无形之中展开一场诗歌技艺的较量,这既是<WP=6>时代诗歌风气使然,同时他们的这种具有集体趋向性的文艺活动也参与塑造了时代诗歌风气,同诗歌唱和一样,这种同题共作现象在主题表达上也常常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带有根本意义的多声部性和不协调性。第七章着力阐发宋代题画诗因其大多切近山水画而追求“隐逸之志”的主题价值取向,指出以之为代表,鲜明地体现出宋诗中更多地从个体主体出发,指向个性化色彩较为浓烈的内在心灵世界的一极,而这种大量的“个人话语”在汇集起来之后却又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同类意识”倾向,由之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士大夫人生道路设计的单调。余论则简要地探讨了一下宋代题画诗对于宋代士人的独特意义。全文所论或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突破,或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之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前言  9-19
第一章 宋代诗歌绘画相关性的文化背景观照  19-31
  一、 宋代的文人画风  19-22
  二、 宋代的绘画收藏和品评风气  22-28
  三、 宋代题画方式的沿革  28-31
第二章 宋代文士和画家的双向意识交流情形之考察  31-54
  一、 宋代画家的文学意识  33-44
    1、 宋代绘画在表达方式上的文学化  34-36
    2、 宋代绘画在主旨情趣上的文人化  36-44
  二、 宋代文士的绘画意识  44-54
第三章 宋人论“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54-63
第四章 宋代的诗意图  63-87
  一、 诗意图的类别  65-80
    1、 图绘诗文全篇内容的诗意图  66-70
    2、 截取诗文短句入画的诗意图  70-76
    3、 依于诗文而又别开生面的诗意图  76-80
  二、 诗意图的创作情形与艺术特征  80-87
第五章 宋人经典文本意识的表现--以宋人题《阳关图》诗和题《归去来图》诗为例  87-100
  一、 宋人题《阳关图》诗系列  87-93
  二、 宋人题《归去来图》诗系列  93-100
第六章 宋代题画诗中的集体创作现象分析  100-127
  一、 唱和现象  100-115
  二、 同题共作现象  115-127
第七章 隐逸之志:宋代题画诗的主题价值取向研究--以元祐苏门的题画诗创作为中心  127-143
余论:宋代题画诗对于宋代士人的独特意义  143-146
附图  146-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3-156
后记  156-157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G812.9
  3.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4.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儿童绘画教学策略研究,G623.75
  5. 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I207.22
  6. 综合材料绘画语言实践中的“偶然性”,J205
  7. 装饰绘画的传统情节,J219
  8. 唐仕女画与洛可可绘画女性艺术形象之比较,J20-03
  9. 初唐四杰的赋作研究,I207.22
  10. 在象征的废墟上,I207.25
  11. 中国画线性表达下的笔墨解析,J212
  12.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13. 清澈雄丽,下笔纯如,J205
  14. 论“抄袭”与“借鉴”,J205
  15.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525
  16. 诗歌类蒙养教材的教育价值研究,G623.2
  17. 论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G633.3
  18. 论传统装饰绘画与CG绘画结合的现实意义,J219
  19. 宋真宗时期法制探微(997-1022),K244
  20. 德·库宁抽象风景绘画色彩和造型研究,J205
  21. 晋身之阶,K24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