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

作 者: 王昌留
导 师: 张士璀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海洋生物
关键词: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nese) karyotype GTG banding RHG banding C-banding NOR-banding Sex chromosome
分类号: Q95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54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昌鱼被认为是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自Stricht 1895年报道文昌鱼的染色体以来,迄今只报道了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B.floridae、B.belcheri三种文昌鱼染色体数目。有关文昌鱼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研究尚未见任何报道,文昌鱼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研究将为比较基因组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珍贵的背景资料。本文首次报道了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和带型。 1.染色体数目(2n)和臂数(FN) 用青岛文昌鱼的胚胎细胞作材料,对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研究。计数150个染色体分散好的中期相,发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范围是18至38条,长度为1.4至3.7μm,染色体的众数是36,占150个中期相的66%,说明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数目是36。在36条染色体中,除第一对染色体属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外,其余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未见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及随体。因此,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是2n=36,2st+34t,FN=36,这是首次头索动物核型的报道。从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看,似乎形态较小的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是脊椎动物染色体的远祖。 2.G带型 用稍作修改的标准的胰酶显带技术,进行GTG带纹的显示,它们能较好地显示头索动物青岛文昌鱼的晚期囊胚和早期原肠胚的中期染色体的G带,并且重复性好。G显带时胰酶的浓度及处理时间是获得良好显带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染色体的片龄似乎并不太重要。经G显带技术处理后,65.5%的染色体区域呈阳性染色,共显示了149条带,其中阳性带为77,阴性带为65,可变带为7。 3.R带型青岛文吕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 参照nutrillaux和Lejeune(1971)的R带显示方法,稍作修改。文昌鱼染色体共显示100条R带,其R带数目大约是脊椎动物的1/4至1/5。在100条R带中阳性带有57个,阴性带有33个,可变带有10个,约有722%的染色体区域显示R带阳性结果。R带的数目与基因的多少相关,许多哺乳动物的基因已精确地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大量报道证明它们一般分布在R带上,而不是G带上,文昌鱼R带的数目恰恰与脊椎动物起源时发生了两次基因倍增的假设相吻合。4.G、R带型的互补性 一般认为,染色体的带纹与其碱基组成密切相关,R阳性带对应于GC含量丰富的区域,G阳性带则对应于AT含量丰富的区域。因此,G阳性带通常对应于R阴性带,反之亦然。精确计算和比较每条染色体的G、R阳性和阴性带纹特征,发现有些染色体呈一定的互补性,但这种互补性在文昌鱼染色体上较低,大约只有38%的部位存在互补现象。为何存在这种现象,其原因现在尚不清楚。可能是文昌鱼的GC和Ar“丰富区”和脊椎动物不一致,其DNA的碱基组成是一种“中间类型”,即GC和AT碱基组成没有明显的区段划分或者是碱基组成丰富程度相同,使许多G、R阳性带在染色体上重叠。5.C带型 用Sumne:(1 972)介绍的C显带方法,稍作修改后显示文昌鱼的染色体,在所有染色体上都存在C带,大约54.3%的染色体区域显示C阳性结果,其总带数是64个。其存在位置上除经典的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中间区、端部有其分布外,还发现某些染色体全部为C带着色及某些区域的C带是可变的。同脊椎动物相比,文昌鱼染色体的C带所显示区域的比率要高。众所周知,C带显示的是结构异染色质,虽然有人提出它具有许多功能,但一般认为异染色质是由大量的“静止”基因或“无功能”的DNA片段构成,含很少的活动基因。因此,文昌鱼染色体含有较少的活动基因也许是其C带比率高的原因。6. NOR带型 核仁组织者是染色体上的核糖体RNA(rRNA)的基因,可用银染的方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法证实其存在。按照稍作修改的Howen和Black(1 980)的方法进行NOR带显色,发现NOR带位于第十二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区,NOR带的数目是2个。按照Amemiya(1 990)和Martins(1995)的观点,从文昌鱼NOR带的特征看,头索动物是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人等低等的类群。7.性染色体 文昌鱼第二对染色体分为2种类型A和B,在30个中期相中,有14个中期相的第二对染色体属于B类型,该类型的染色体无论形状还是相对长度都相同,定名为ZB。30个中期相的另16个的第二对染色体属A类型,虽然它们的形状相同,但其相对长度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将较长的第二对染色体的一个命名为2A’,另一个命名为ZA。进一步分析ZA染色体时,发现它在相对长度上与2A’染色体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在形状和相对长度上完全同ZB染色体。因此,ZA染色体和ZB染色体是相同的染色体。由于第二对即2A’和ZA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推测它们可能是性染色体。G、R、C显带结果表明,这对染色体的G、R、C带纹均显示有明显的差别,这进一步确证了它们是性染色体的观点。虽然Nogusa(1 957)认为B.belcheri存在XY型的性染色体,至于青岛文昌鱼的性染色体是XY型或ZW型尚待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49
  1.1 染色体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11-12
  1.2 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  12-17
  1.3 染色体染色的常用染料  17-19
  1.4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19-23
  1.5 特殊类型的染色体  23-24
  1.6 染色体的核型及核型分析  24-26
  1.7 染色体带型及高分辨显带技术  26-33
  1.8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3-35
  1.9 染色体的命名法  35-37
  1.10 染色体的进化规律  37-43
  1.11 染色体研究的意义  43-46
  1.12 文昌鱼染色体的研究情况  46-49
第二章 青岛文昌鱼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49-57
  2.1 前言  49
  2.2 材料与方法  49-51
  2.3 结果  51-55
  2.4 讨论  55-57
第三章 文昌鱼G及R带的研究  57-75
  3.1 前言  57-58
  3.2 材料与方法  58-60
  3.3 结果  60-73
  3.4 讨论  73-75
第四章 文昌鱼C及NOR带的研究  75-87
  4.1 前言  75-76
  4.2 材料与方法  76-78
  4.3 结果  78-83
  4.4 讨论  83-87
结论  87-88
参考文献  88-104
致谢  104-105
附录  105-106
作者简介  106

相似论文

  1.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Y染色体部分序列的测定及分析,Q953
  2. 麂属两种动物Mhc-DRB基因多态性及其进化机制,Q953
  3. 新疆裸重唇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Q953
  4. 上海地区小家鼠MUS MUSCULUS CASTANEUS群体遗传结构研究,Q953
  5. 褐马鸡保护遗传学研究,Q953
  6.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探讨广义花臭蛙种群遗传结构,Q953
  7. 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的观察及鸡的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的SNP分析,Q953
  8. 小鼠X染色体性发育启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精细定位,Q953
  9. 蒙新区柽柳沙鼠和大沙鼠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Q953
  10. 东方白鹳种群保护遗传学的初步研究,Q953
  11. 华南虎遗传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疑似虎爪鞘的分子鉴定,Q953
  12. 基于CHD-W基因对鹤类和鹳类分子性别鉴定的通用方法,Q953
  13. 野生塔里木马鹿粪便DNA提取方法和性别鉴定研究,Q953
  14. 中缅树鼩系统发生和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Q953
  15. 缓步动物的DNA条形编码研究,Q953
  16. 地山雀、黄腹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Q953
  17.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冬春季家域比较及其MC1R基因序列初步研究,Q953
  18. 中国蟹类胸孔亚派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53
  19. 猕猴MHC-DP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研究,Q953
  20. 哺乳动物线粒体DNA本地序列库的构建与环状可视化的研究,Q953
  21.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Q953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