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

作 者: 吕文林
导 师: 庞元正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环境问题 自然 人口 生产方式 消费方式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B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791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难题。研究环境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同时亦能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是一个新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乃至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现状为切入点,以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与人口、环境与生产方式、环境与消费方式、环境问题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试图从对环境问题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中,寻找环境问题解决的现实途径。闸述唯物史观对研究环境问题的指导意义,以及唯物史观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新生长点。全文分六章展开。 第一章:考察历史观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人类自然环境观的演变是伴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作用。重点探讨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我国传统地理环境理论忽视或贬低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提出并论证了“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考察环境与人口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二者的统一。人口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应保持适当的规模,质量应不断提高。论证了环境与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个相互作用的社会存在要素。 第三章:考察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剖析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的新概念。论证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的正确性。提出不能把生产关系的性质看作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唯一原因和根本原因。认为资本的本性——对利润的追逐,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要根本扭转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整个人类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第四章:考察环境与消费模式的关系。指出传统消费属于线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帜于惭个们茄。什纹肌IS;认为,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牛沉条什,包括地理环境、人日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本文认为,消费既与生产力密切相关,也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提出消费方式也是社会存在的重要内容的新观点。 第五章:考察环境问题引起社会意识形式发生了新变化。有人认为环境意识是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式,本文则提出环境意识不是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式,而是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关于环境道德,喉多学者认为人与白然之问存在伦理垣德关系、自然界育自己的利益、自然物有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逐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L提出“环境渔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问在生态环境问题卜的I为规范的总和”的新立论。 第六章;考察环境与人类叶令未来的发展汕景c提山资本t义的发展造成了上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地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后,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个球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社会主义回家出现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回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了简单化理解,长期以来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要根本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从长远来示,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现时来看,则有赖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口叮政治经济新仗序。

全文目录


导言 环境问题唯物史观领域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9-26
  一、 问题的提出  9-20
  二、 研究现状  20-22
  三、 研究方法  22-23
  四、 论文逻辑框架  23-26
第一章 历史观中的人与自然  26-47
  一、 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  26-30
    (一)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  27-28
    (二)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8-29
    (三)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  29-30
  二、 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30-36
    (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  30-32
    (二) 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制约  32-34
    (三) 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34-36
  三、 对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36-47
    (一)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37-40
    (二) “传统地理环境理论”的基本观点  40-41
    (三) 关于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新思考  41-47
第二章 环境问题与人口  47-61
  一、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  47-51
    (一) 狩猎采集时期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47-48
    (二) 农业社会时期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48-49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时期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49-51
  二、 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56
    (一)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51-52
    (二) 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52-56
  三、 人口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6-61
    (一) 人口质量影响资源环境意识的形成  56-57
    (二) 人口质量影响人口数量的控制  57-58
    (三) 人口质量影响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58-59
    (四) 人口质量影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59-61
第三章 环境问题与生产方式  61-83
  一、 环境问题与生产力  61-70
    (一)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61-66
    (二) 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困境与修正  66-70
  二、 环境问题与生产关系  70-75
    (一) 宫本宪一的“生产关系说”  70-72
    (二) 岩佐茂的“资本的逻辑说”  72-74
    (三) 资本的本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的必然联系  74-75
  三、 环境问题与生产方式的变革  75-83
    (一) 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弊端  76-77
    (二) 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77-80
    (三) 重视环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80-83
第四章 环境问题与消费模式  83-95
  一、 传统消费模式的理论分析  83-87
  二、 可持续消费的内涵  87-90
  三、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90-95
    (一) 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  90-91
    (二) 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91-95
第五章 环境问题引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95-113
  一、 环境意识:一种新的社会意识  95-98
  二、 环境文学的兴起  98-100
  三、 环境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100-105
  四、 环境道德在本质上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05-109
    (一) 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道德关系  105-108
    (二) 环境道德的本质  108-109
  五、 环境问题与宗教改革  109-113
第六章 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113-134
  一、 环境问题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113-120
    (一)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113-115
    (二) 资本主义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地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115-117
    (三) 资本主义生态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17-120
  二、 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  120-128
    (一)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环境问题  120-122
    (二) 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  122-126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26-128
  三、 环境问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8-134
    (一)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四  128-131
    (二)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131-134
主要参考文献  134-140
后记  140

相似论文

  1.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2.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3.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4.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5.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6.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7.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8.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9. 山西省人口中长期发展变化趋势预测,O212.1
  10.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1.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3.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4.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5.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16. 云南省开展电矿结合研究,F426.61
  1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8.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9.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20.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21.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669.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