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分子遗传机制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

作 者: 李红霞
导 师: 周明国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禾谷镰孢霉 核盘菌 葡萄孢霉 炭疽菌 多菌灵抗药性 检测
分类号: S48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8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作为一类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在生产上应用,解决了保护性杀菌剂的环境毒性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用药技术和用药时间的要求,提高了病害的防效。由于这类药剂的高度专化性,作用位点单一,加上施用频率高,使用2~3年后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很快会出现抗药性问题。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通过与病原菌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的功能,阻止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病原菌生长。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细胞中β-微管蛋白由于控制该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蛋白三维构象改变,从而失去了与药剂分子的亲和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除引起马铃薯储藏期干腐病的Gibberella pulicaris外,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或200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点突变是导致大多数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禾谷镰孢霉(Fusarium graminearum)、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多种作物炭疽病和灰霉病是中国常见的重要农作物和蔬菜病害。长期以来对这4种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苯并咪唑类或与不同作用机制药剂复配的杀菌剂。1987、1992和1996年在田间分别检测到B.cinerea、F.graminearum和S.sclerotio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 通过室内菌落直径法测定这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和乙霉威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上F.graminearum的敏感菌株(MBCS)对多菌灵(MBC)的EC50值小于1μg/mL,无论是田间或诱导抗性菌株(MBCR)的EC50值均在10μg/mL左右,MBCR菌株与乙霉威(NPC)间不存在负交互抗药性。2002年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通州市4乡镇油菜上的223个S.sclerotiorum菌株,对MBC和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143个菌株表现对多菌灵敏感而对乙霉威高抗(MBCSNPCHR),其余80个菌株表现对多菌灵高抗而对乙霉威敏感(MBCHRNPCS),且MBCHRNPCS菌株对7~28℃温度范围不敏感。2002年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江阴市番茄上的14个B.cinerea菌株,对MBC和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2个菌株表现MBCSNPCHR,其余12个菌株表现MBCHRNPCS。2001年从江苏省盐城地区采集分离到辣椒上的17个C.摘要gloeosrorio苗e:菌株,其中l个、MBeH勺护es菌株、l个MBeL物PeR菌株和15个MBesNPeHR菌株. 本研究通过根据其他相关真菌p一微管蛋白的保守序列合成的3对兼并性引物扩增获得F名7aminearum、s.:cleroriorum、丑.。inerea与抗多菌灵相关的卜微管蛋白全基因,通过其中的1对兼并性引物Bl和B3获得了c gloeosPoriodiesp-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其中F graminearum的口一微管蛋白基因全长163l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47个氨基酸,与其他病原线状真菌除内元数目不同外,具有高度同源性一氮基酸同源性达95.120/to99.3o%.5:clerotiorum的卜微管蛋白基因全长1 685bp,包含4个内元,相应的编码447个氨基酸,氛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5.78协97.66%.B.einerea的p一微管蛋白基因全长1765bp,包含6个内元,相应的编码447个氛基酸,与s.:clerotioF graminearump一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76%和%20%.c sloeosPoriodies已撒管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长586bp,包含1个内元(55bp),其位五与模式菌粗糙麦抱霉(Ne urosPora crassa)的内元6一致.与Hsl(MBCs黑色炭疽)相比,炭疽菌中的HGsZ(MBCs红色炭疽)、YCS(MBCLR)、YC41(MBCHR):禾谷镰抱菌zF2054(MBeR):核盘菌Tz25(MBeHR):灰葡萄抱eoyool(MBeHR)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7.18%、98.31%、98.87%、96.61%、98.87%. F graminearum的MBc”和MBc“菌株核普酸序列分析表明,MBC“菌株未发生任何位点的突变,说明F 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机制并非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由口撒管蛋白198位氛基酸突变所致.5:clerotiorum、B.。inerea和C sloeosPortodies的p一微管蛋白基因编码的 198位氛基酸残基的GAG谷孰酸(Glu)突变为GCG丙氛酸(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高度杭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杭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杭性.c sloeosPor勿die:的MBc咖Pc“菌株198位氛基酸未发生突变,尽管对四种病原真菌7个菌株的p撒管蛋白进行比较发现,除198位氛基酸外,其他位点也有所变化,那是属于菌株间的差异,但198位氮基酸的突变则是导致田间病原真菌产生高度抗药性的直接原因. 为了快速、准确检测和监测s.sclero如田间杭药频率,根据MBCHR菌株的点突变设计了2个快速检测方法:第一种方法别民据MBcHR菌株197和198位密码子(GACGAG一GACGCG)形成八al酶切位点(3’CGCGS,),将BI瓜3的扩增产物s74bp片段酶切成193bp和6slbP片段,而MBeS菌株的PeR产物不被酶切;第二种方法用198位突变密码子作为3’末端碱基设计2对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普酸引物(ASO)用于“nested" PCR或直接从菌丝基因组DNA扩增.引物对s一T侧55一1只能从MBcHR菌株中扩增出373饰的条带,而引物对s一Ts/ss一1只能从MBcs菌株中扩增出373bp的条带.通过PcR扩增和T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英文摘要  7-11
上篇 文献综述  11-40
  第一章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2-34
    第一节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生物学性质及作用机理  12-17
    第二节 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17-23
    第三节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23-32
    第四节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安全性评价  32-34
  第二章 四种常见植物病害在中国的发生现状及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34-40
下篇 研究内容  40-82
  第一章 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41-71
    第一节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与多菌灵抗药性分析  41-49
    第二节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多菌灵抗药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49-58
    第三节 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对多菌灵抗药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58-65
    第四节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对多菌灵抗药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65-71
  第二章 快速检测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技术研究  71-82
全文结论  82-83
参考文献  83-93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93-94
致谢  94

相似论文

  1. 基于DSP的离焦信号同步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TH741
  2. 慢光光纤陀螺信号检测电路设计,V241.5
  3. 光纤陀螺信号处理线路FPGA实现,V241.5
  4. 基于ARM9机车信号系统检测装置的设计与优化,U284.91
  5. 路面平整度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定位技术研究,U416.2
  6.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路面浅层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研究,U418.6
  7. 航天继电器时间参数测试分析技术的研究,TM58
  8.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9. 基于均值匹配的Turbo码联合译码的Matlab实现,TN911.22
  10. 天波超视距雷达目标仿真与信号处理算法研究,TN958.93
  11. 图像拼接技术研究,TP391.41
  12. 基于人眼检测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技术,TP391.41
  13. 双传感器图像联合目标检测及系统实现研究,TP391.41
  14. 舌图像中瘀斑瘀点检测技术研究,TP391.41
  15. 多币种纸币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P391.41
  16. PCB视觉检测系统中相机标定算法与位姿测定技术,TP391.41
  17. 基于嵌入式图像处理单元的运动目标跟踪系统研究,TP391.41
  18. 基于主动方式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TP393.08
  19. 基于行为特征的IRC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TP393.08
  20. 面向嵌入式超声检测系统的图形接口设计与应用,TP274.53
  21. 移动机器人视觉检测和跟踪研究,TP242.6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农药防治(化学防治) > 植物化学保护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