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有效的课堂交往

作 者: 张希希
导 师: 靳玉乐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有效课堂交往 学生认知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 课堂教学过程 交往实践 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 交往合理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功能
分类号: G4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5062次
引 用: 3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扩大,人们日益关注教学交往的研究,尤其是有效课堂交往,已成为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最具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之一。透过有效课堂交往,推动教学认识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客观需求,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时代的要求。有效课堂交往研究对我国教学现实的变革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效课堂交往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做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并界定了有效课堂交往的概念;提出有效课堂交往,从本质上讲,是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往主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指出有效课堂交往有互为主体性、能动性、多媒性、多元性和反馈性等特点;回答了有效课堂交往的作用问题;在探讨传统课堂交往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变革传统课堂交往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二部分: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维视角,综合透视有效课堂交往。在梳理了卡尔·亚斯贝斯的生存交往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之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对有效课堂交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对于有效课堂交往的显性社会功能而言,有效课堂交往的潜在社会功能本身具有非计划性、内隐性、深远性和两极性等独特的社会功能属性;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绝非天然,有效课堂交往在其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课堂交往有助于作为集体的班级社会体系的形成;在实际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对有效课堂交往对象的整体选择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有效课堂交往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在规范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区域的同时,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产生目标导向作用,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机制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主体性教学理论在其哲学基础中引入有效课堂交往理论之后,虽然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从地位差别及其相互转化,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前后一贯的、无逻辑矛盾的肯定和坚持:自在环境因素、自为环境因素和课堂交往信息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外部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内部因素。 第三部分:在对几种常见课堂交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及运行阶段等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理论建构。此外,还提出课堂交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间存在着许多影响课堂交往的变量与因素,因此,它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固定为某一种课堂交往模式。而且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课堂交往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陷,能够适应一切课堂教学情境的课堂交往模式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课堂交往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与目标,它跟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点形成对应。一句话,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由不同的课堂交往模式来达成。 第四部分:本部分从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策略、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课堂交往环境的优化策略和课堂交往行为的合作策略四个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粗疏的探究。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来得重要得多;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交往引导是增强课堂交往有效性的一条实用操作对策;学生能否满足其智力和课堂交往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有效课堂交往,生生课堂人际合作在生生课堂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交往引导满足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通过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通过师生、生生课堂人际合作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全文目录


中英文摘要  5-10
问题的提出  10-15
一、 有效课堂交往的意义  15-29
  (一) 有效课堂交往的意义  15-23
    1. 有效课堂交往的概念  15-18
    2. 有效课堂交往的本质  18-19
    3. 有效课堂交往的特点  19-20
    4. 有效课堂交往的作用  20-23
  (二) 传统课堂交往的变革  23-29
    1. 传统课堂交往存在的问题  23-26
    2. 传统课堂交往变革  26-29
二、 多维视角中的有效课堂交往透视  29-60
  (一) 有效课堂交往的哲学分析  29-38
    1. 卡尔·亚斯贝斯的生存交往理论  29-31
    2.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31-32
    3.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  32-35
    4. 有效课堂交往中的主客体关系  35-38
  (二) 有效课堂交往的社会学分析  38-45
    1. 有效课堂交往的潜在社会功能  38-41
    2. 有效课堂交往与作为集体的班级社会体系  41-45
  (三) 有效课堂交往的心理学分析  45-55
    1. 学生有效课堂交往对象整体选择心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  45-47
    2. 有效课堂交往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47-55
  (四) 有效课堂交往的教育学分析  55-60
    1. 有效课堂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学  55-57
    2. 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因素  57-60
三、 有效课堂交往的理论模式  60-70
  (一) 对几种常见课堂交往模式的分析  60-61
    1. 单向课堂交往模式  60
    2. 双向课堂交往模式  60
    3. 多向课堂交往模式  60
    4. 环式课堂交往模式  60-61
  (二) 有效课堂交往模式的理论建构  61-68
    1. 有效课堂交往模式的理论基础  61-62
    2. 有效课堂交往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62-65
    3. 有效课堂交往模式的运行机制及运行阶段  65-68
  (三) 客观地认识有效课堂交往模式  68-70
四、 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  70-81
  (一) 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策略  70-73
    1. 满足学生的社会接纳需要  70-71
    2. 满足学生的决策需要  71-72
    3. 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  72-73
  (二) 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  73-76
    1. 引导有助于提高课堂交往的有效性  73-74
    2. 课堂交往引导的基本方法  74-76
  (三) 课堂交往环境的优化策略  76-78
    1. 实施民主课堂教学管理风格  77-78
    2. 创设支持性交往  78
    3. 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合理关系  78
  (四) 课堂交往行为的合作策略  78-81
结束语  81-89
主要参考资料  89-107
后记  107

相似论文

  1. NGO视野中的明清晋商行会,D691
  2.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G633.3
  3.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G633.55
  4. 新形势下典型人物报道社会功能弱化现象研究,G212
  5. 教师和学生对有效外语教学的信念差异研究,H319
  6. 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课堂教学素养问题研究,G643
  7. 论大岛渚电影的艺术特征,J905
  8. 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J614
  9. 中国大学生恭维语使用性别差异研究,H319
  10. 终身定期金合同制度探析,D923.6
  11. 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研究,D61
  12.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B023
  13. 湄洲岛妈祖祭典乐舞的舞蹈文化研究,J722.2
  14. 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J607
  15. 党员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程度与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关系的研究,D267.6
  16.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师生共同体建构研究,G641
  17. 和谐社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G641
  18. 社会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研究,C913.9
  19. 媒体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G206
  20. 旅游纪念品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影响因素探究,F592
  21. 环境伦理学视域中的企业生态责任研究,F20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教学过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