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作 者: 穆冬
导 师: 张焕春;朱兆达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关键词: 干涉 合成孔径雷达 SIR-C/X-SAR 雷达成像 成像算法 多普勒 参数估计 相位 滤波 图像配准 相位展开 数字高度地图 图像 处理 鲁棒
分类号: TN957.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899次
引 用: 4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基础上,雷达成像技术的新发展。InSAR继承了SAR的全天候、大范围、有一定穿透能力等优点,能生成对目标地面三维地貌的高精度成像、能对目标地面的慢速动目标和地壳微小移动做高精度检测。因其在军事、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对InSAR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 InSAR的概念由L.C.Graham于1974年首次提出。由于其对雷达技术和成像数据要求很高,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发展较迟缓。九十年代后各天载SAR系统得到的大量InSAR可用数据,使其成为雷达和遥感技术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InSAR成像技术仍在高速发展中。 本文研究的是InSAR数字高度地图技术中,雷达数据的成像处理问题。研究以SIR-C/X-SAR的X-SAR得出的双航过原始数据为对象,以最终实现数字高度地图为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成像的原理、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和过程的各组成环节的理论和实现的具体方法。研究和掌握理论、给出切实有效可行的实现方法,是整个文章的重心。笔者重视对原理和概念的阐述,力求简单准确。在研究中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文中包含了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它们主要有: ①、将相位差与高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对InSAR成像原理的描述。 ②、对极限基线的新理解和极限基线表达式的简单推导方法。 ③、一种新的基于近距边斜距估计的SAR成像的聚焦方法。 ④、以点频回波为出发点的距离向预滤波的新解释。 ⑤、一种更适合于InSAR的相干性指标。 ⑥、一种改进的高精度亚像素配准方法。 ⑦、对二维干涉相位条纹的加权圆周期均值和鲁棒化加权降噪滤波。 ⑧、用二阶差分影响相位展开的一种非线性最小二乘二维相位展开方法。 ⑨、基于入射角差别的相位值与地面高度值之间关系的推导。 文章的章节顺序基本上按照成像处理的过程安排。 第一章首先说明了InSAR成像的本质,成像方式和成像的分类,成像与遥感的关系,优点和应用领域。然后对InSAR技术的历史和发展做了回顾,对InSAR技术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的趋势做了估计。 第二章研究的是InSAR成像的数学原理、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数据处理的实现过程。首先给出了对InSAR成像数学原理的描述。包括最初的描述、被引用最多的描述和笔者提出的一种新描述。然后对基线和相干性这两个影响InSAR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进行了说明。最后给出了数据处理的完整过程,扼要 穆冬 于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2001.2 地说明了过程中各环节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章介绍了研究所用的真实原始数据和参数。包括SIRC/X-SAR项目的 情况,我们所用的数据涉及的各种参数及说明,原始数据的格式等。 第四章给出的是我们在对各航过原始数据,进行SAR单视成像中所考虑的 问题和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成像算法的选择,多普勒参数估计,以及我们所采 用的聚焦方法,完整的成像过程及组成环节。最后给出了真实数据的单视复数 SAR成像结果。 第五章研究的是预滤波问题。首先指出了问题的成因,该问题对相于性的 影响,以及预滤波的目的。然后从点频的回波人手,得出了入射角与预滤波参 数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基线对相干性的影响。最后分别给出了距离向和方位向 预滤波的实现方法,用实验结果证明了预滤波的有效和必要。 第六章研究的是图对的配准问题。首先说明了问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实现配准的困难所在,简述了象素配准方法,详细介绍了一种亚象素配准的方 法。然后给出了我们对原方法的改进,并对比了改进前后的处理结果。最后, 对比了真实数据下亚象素配准前后相干系数的变化。此外,我们将自己提出的 一种新的更适用于d AR的相干性指标也在这一章做了阐述。 第七章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从复图对中得出反映高度的相差信号。其中 要用到水乎地面的相差,因此要进行参数估计。文中详细说明了估计方法,给 出了估计结果。二是对相差条纹的降噪滤波。文中首先说明了问题的来源和解 决的困难所在。然后分别讨论了已有的圆周期均值和中值滤波法,进而给出了 我们提出的加权圆周期均值和鲁棒加权滤波法。最后对比了各种方法的结果。 论文第八章研究了二维相位的展开,榔高转换,和地面位置校正问题。首 先给出了相位展开问题的来源,从一维相位展开问题入手,指出二维相位展开 的困难所在。简述了对二维相位展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对残点对消法和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0-23
  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10-13
    1.1.1 引言  10
    1.1.2 InSAR成像的分类  10-12
    1.1.3 InSAR成像与遥感  12-13
    1.1.4 InSAR成像的应用  13
  1.2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13-17
    1.2.1 InSAR理论的提出和早期发展  13-14
    1.2.2 八十年代的发展情况  14-15
    1.2.3 九十年代的发展情况  15-17
  1.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20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0-23
第二章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原理  23-36
  2.1 引言  23
  2.2 InSAR成像的数学原理  23-28
    2.2.1 L.C.Graham对成像原理的描述  23-26
    2.2.2 A.Currie和C.J.Baker等对成像原理的描述  26-27
    2.2.3 一种新的InSAR成像原理描述  27-28
  2.3 影响InSAR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28-32
    2.3.1 极限基线  29-31
    2.3.2 图对之间的相干性  31-32
  2.4 InSAR成像数据处理的步骤  32-36
第三章 SIR-C/X-SAR、原始数据和参数介绍  36-41
  3.1 引言  36
  3.2 SIR-C/X-SAR介绍  36-37
  3.3 研究所用的数据  37-38
  3.4 X-SAR的成像参数  38-41
第四章 单视复数SAR成像  41-57
  4.1 引言  41
  4.2 成像算法选择  41-45
    4.2.1 原理简介  41-44
    4.2.2 成像算法选择  44-45
  4.3 多普勒参数估计  45-52
    4.3.1 多普勒中心频率f_(dc)的估计  46-48
    4.3.2 多普勒频率变化率K_d的估计  48-50
    4.3.3 本研究所用的方位聚焦方法  50-52
  4.4 单视复数SAR成像的实现步骤和真实数据的成像结果  52-55
    4.4.1 成像的实现步骤  52
    4.4.2 真实数据的成像结果  52-55
  4.5 本章小结  55-57
第五章 单视复数图的预滤波  57-67
  5.1 引言  57
  5.2 SAR距离向回波与目标地面特性之间的关系  57-60
  5.3 基线导致的相干性下降  60-61
  5.4 复图对的预滤波处理  61-65
    5.4.1 距离预滤波  61-63
    5.4.2 方位预滤波  63-64
    5.4.3 预滤波处理的实现  64-65
  5.5 真实数据的处理结果  65
  5.6 本章小结  65-67
第六章 单视复数图对的配准  67-77
  6.1 引言  67-68
  6.2 象素配准  68-69
    6.2.1 位移矢量的求出  68
    6.2.2 实现步骤  68-69
  6.3 亚象素配准  69-71
    6.3.1 位移矢量的求出  69-70
    6.3.2 亚象素配准的实现  70-71
  6.4 改进的亚象素配准  71-74
    6.4.1 原有相干系数及其缺陷  71-72
    6.4.2 InSAR图对的相干性分析与新的相干系数  72-74
    6.4.3 一种新的亚象素配准方法  74
  6.5 真实数据的配准结果与讨论  74-75
  6.6 本章小结  75-77
第七章 高度相差条纹的得出和降噪滤波  77-88
  7.1 引言  77
  7.2 高度相差条纹的得出  77-79
  7.3 相差条纹的降噪滤波  79-84
    7.3.1 相差条纹的特点  80-81
    7.3.2 圆周期均值滤波和圆周期中值滤波  81-82
    7.3.3 加权圆周期均值滤波和鲁棒加权圆周期滤波  82-84
  7.4 真实数据的处理结果  84-86
  7.5 本章小结  86-88
第八章 二维相位展开、相位值到地面高度值的转换与地面位置校正  88-102
  8.1 引言  88
  8.2 二维相位展开问题  88-93
    8.2.1 从一维相位展开到二维相位展开  89-90
    8.2.2 一些二维相位展开方法  90-93
  8.3 改进的最小二乘二维相位展开法  93-96
    8.3.1 最小二乘二维相位展开法  93-95
    8.3.2 改进的最小二乘二维相位展开法  95-96
  8.4 相位值到地面高度值的变换  96-97
  8.5 地面位置校正  97-98
  8.6 真实数据的处理结果  98-100
  8.7 本章小结  100-102
结束语  102-104
附录一 (2.17)式的推导  104-105
附录二 (5.11)式的推导  105-107
附录三 (8.18)式的推导  107-108
主要参考文献  108-11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12-113
致谢  113

相似论文

  1. 光学零件表面轮廓干涉测量方法研究,TG84
  2.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技术研究,TH811
  3. 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TH743
  4. 基于FPGA的电磁超声检测系统的研究,TH878.2
  5. 慢光光纤陀螺信号检测电路设计,V241.5
  6. 基于微型无人平台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研究,V249.32
  7.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V249.328
  8.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9. 基于陀螺和星敏感器的卫星姿态确定研究,V448.2
  10. 机载导弹的传递对准研究,V249.322
  11. 基于多Agent理论的卫星协同定轨技术研究,V474
  12. 偏振光/地磁/GPS/SINS组合导航算法研究,V249.328
  13. 武器评估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TJ06
  14.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15.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16. 三相交流斩波调压及其谐波消除技术研究,TM423
  17. 基于数字滤波技术的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TM359.4
  18.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波前变换研究,TN761
  19. 高频雷达信号电离层污染及时频分析方法研究,TN958.93
  20. 极化SAR图像超分辨算法的研究,TN957.52
  21. 带径向速度观测的跟踪算法研究,TN95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雷达 > 雷达设备、雷达站 > 雷达接收设备 > 数据、图像处理及录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