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老龄化到高龄化

作 者: 罗淳
导 师: 吴忠观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人口学
关键词: 高龄化 人口老龄化 后人口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膨胀 人口负增长 老年人口死亡率 长寿现象 演进过程 低生育
分类号: C91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101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这是一项关于人口老龄化理论与现实的探索性研究。正如诸位所见;所闻;所感,曾几何时,那席卷全球的人口膨胀还在困挠着我们,殊不知,促使人口膨胀的“婴儿浪潮”尚未完全退却,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浪潮”就已经扑面而来。人口老龄化对人口自身及其发展的影响决不亚于人口膨胀,由此引发的种种议论与纷争可谓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本文涉入这一论题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既定说法进行考证与质疑的基础上展开的。诚然,纵观全球,无论是作为一种个人切身感受,还是作为某种社会整体印象,抑或是作为一桩既成事实,全球老年人口绝对数的持续增长与相对数的急剧扩展都已是不争之事实。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老龄化?我们对所谓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本身及其演进过程又有多少认知?本研究把关注的基准点置于人口学的视野之下,并与跨世纪的时空背景相聚焦,对流行于世的老龄化学说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剖析,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现象,是传统人口转变所必然引致的一个人口学后果,随着人口转变的完结,人口老龄化的外在表征与内在致因都在发生某种“质变”,这是当年人口转变论估计不足的,也是以往的老龄化实践所不曾遭遇的。由此显现出老龄化概念本身的歧义,也使老龄化理论于现实的解说与参量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观测,在传统人口转变的基础上引出了“后人口转变”这一新认识,并用所谓“高龄化”替代既定的老龄化认识来评说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其中认为:(1)传统的人口转变在进入“低位静止”阶段后,其死亡率并未“静止”下来,由于死亡率反降为升继而超过出生率而引发的人口负增长正在西方国家普遍显现,而且这种负增长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要延续半个世纪。这种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的“后人口转变”所引起的人口负增长同传统人口转变所造成的人口正增长迥然有别,这正是跨世纪的老龄化导向高龄化的一个重要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低生育;负增长和高龄化是与后人口转变相伴随的三大人口特征,正是这三者的共同显现烘托出“后人口转变”这一完全不同于传统人口转变的新人口情势,同时在后人口转变这个大背景下,低生育、负增长和高龄化的特征显现又各有侧重,且三者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2)老龄化与高龄化是既相互联系,又显存差异的两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这样三方面:一是高龄化更好地体现出老龄化的“增龄”本意;二是高龄化是一种直接老龄化,或者说,高龄化是一种以老年人口本身的直接增加为主导的“绝对老龄化”,<WP=4>亦是以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顶端老龄化”; 三是高龄化反映了人类的长寿现象,可视之为一种“质量老龄化”。进而阐明,高龄化是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龄化的显现,一方面表明老龄化现象仍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又预示着老龄化的性状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力探讨了老龄化导向高龄化的演进过程与分界标志。(3)面对新世纪,随着全球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以往我们所认知的那种“老龄化”将会渐渐淡出,而一种能更好地体现老龄化“增龄”本意并反映人类长寿现象的新形式的老龄化将日益凸现,这就是人口的“高龄化”。为此,笔者一方面对人口年龄结构做了重新划分;另一方面提出了等龄系数法;余寿评定法和存活率推算法等新的参量指标。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分析,还揭示了高龄化所带来的三个人口学效应,即:增加人口效应(或者说弥补人口减损的效率);人口年龄金字塔“倒置”效应;老年人口“女性化”效应。(4)在以人口零增长为标志的静止人口到来时,可以预见,高龄化会随着后人口转变的结束而隐退,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稳定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长寿化”。对于这种高龄化进程中“增龄”现象悄然隐退与“增寿”现象继续存留的格局变化,我把它称为静止人口状态下高龄化的“蜕变”。由此看来,面向21世纪,如果说人类只有一个老龄化前途的话,那么,那就应该是一个以“年轻老人”为主体的高龄社会或长寿社会,而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种老龄社会。总之,“从老龄化到高龄化”这一论题所要研究的绝非字面涵盖下的某种表浅转换,这其中蕴涵着人口自身演进过程的深层“质变”,而对这种“质变”的理解需要跨越不同的时空限定。为此,我希望通过本项研究,尝试一次人口学在变化了的时空条件下对老龄化的正面考问和重新解释,以期揭示人口老龄化自身运动变化的特性与规律,据以努力修正在一遍“老龄化”呼声中强化了的既定看法或片面认识,同时也期望通过完成此项研究,能在理论上为丰富和推进人口老龄化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践上为我们认识跨世纪的人口情势开启一条新的思想通道。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4-25
  第一节 研究的起因  14-17
    一、 认识依准  14-15
    二、 研究审视  15-16
    三、 立题定位  16-17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构架  17-20
    一、 内容述要  17-18
    二、 篇章结构  18-20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0-22
    一、 基本思路  20-21
    二、 主要方法  21-22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其意义  22-25
    一、 理论创新  22-23
    二、 现实意义  23-25
第二章 老年人与老龄化:认识与评述  25-46
  第一节 关于“老年人”  25-31
    一、 从“老”说起  25-27
    二、 ”老年人”与年龄  27-29
    三、 “老年人”与寿命  29-31
  第二节 关于“老龄化”  31-39
    一、 “老龄化”的基本涵义  31-32
    二、 “老龄化”的参量指标  32-35
    三、 “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35-39
  第三节 ”老年型”人口与“老龄化”量纲  39-46
    一、 年龄分组与人口类型  39-42
    二、 “老年人”年龄起点与“老龄化”界标确定  42-43
    三、 “老龄化”进程与“老年型”结构  43-46
第三章 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46-70
  第一节 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46-53
    一、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概述  46-49
    二、 全球人口转变实践概观  49-53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的演进与格局  53-61
    一、 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显现  53-55
    二、 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格局  55-58
    三、 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走势  58-61
  第二节 人口转变中的人口老龄化  61-70
    一、 人口老龄化的理论阐释  61-63
    二、 不同人口转变阶段与人口老龄化  63-66
    三、 不同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老龄化  66-70
第四章 老龄化与高龄化:辩析与争鸣  70-96
  第一节 再识“老龄化”  70-78
    一、 对“Aging”一词的考证  70-71
    二、 对“老龄化”认识的拓展  71-73
    三、 对“老龄化”之说的质疑  73-78
  第二节 ”高龄化”界说  78-88
    一、 高龄化及其显现  78-83
    二、 高龄化产生的原因  83-86
    三、 高龄化的性质与状态  86-88
  第三节 老龄化导向高龄化的实证分析  88-96
    一、 老龄化导向高龄化的演进过程  88-92
    二、 老龄化导入高龄化的分界标志  92-96
第五章 后人口转变与人口高龄化  96-121
  第一节 ”后人口转变”引论  96-104
    一、 现实启示  96-98
    二、 理论阐述  98-100
    三、 特征探寻  100-104
  第二节 后人口转变中的人口高龄化  104-112
    一、 不容忽视的趋向——全球人口的高龄化  104-106
    二、 即将显现的事实——发达国家的高龄化  106-109
    三、 正在酝酿的情形——发展中国家的高龄化  109-112
  第三节 后人口转变对人口高龄化的影响  112-121
    一、 后人口转变与高龄化对科尔”现代静止”论的考验  112-115
    二、 后人口转变中高龄化的人口学效应  115-121
第六章 高龄化与长寿者:评估与参量  121-143
  第一节 长寿人口及其认识  121-129
    一、 所存疑虑解惑:是衰老还是长寿?  121-124
    二、 基本表征探讨:长寿社会的人口学特征  124-126
    三、 年龄界标选择:长寿社会中人口年龄段的重新评定  126-129
  第二节 对高龄化与长寿者的指标参量  129-136
    一、 寿命延长引起的思考  129-131
    二、 参量指标的选择与设立  131-136
  第三节 长寿化:静止人口状态下高龄化的“蜕变”  136-143
    一、 关于“静止人口”  136-139
    二、 静止人口状态下高龄化向长寿化的“蜕变”  139-143
参考文献  143-147
  中文参考文献  143-145
  英文参考文献  145-147
后记  147

相似论文

  1. 韩国低生育水平的原因研究,C924.312.6
  2. 济阳县稳定低生育水平研究,C924.21
  3. 超低生育水平下的山东省区域人口发展态势比较研究,C924.2
  4. 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C92-05
  5. 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C924.21
  6.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反思,B823.1
  7. 叙述的诗学,J218.6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演进及启示,G641
  9. 从中世纪商人法到近代民商法典,D913
  10. 社会法的界定,D90
  11. 论资格刑,D914
  12. 组织芯片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意义,R735.2
  13. 走过世纪门,I207.5
  14. 行政诉讼起诉资格研究,D915.4
  15. S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案例研究,F275
  16. 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进的分析,F224
  17. 论劳动教养的性质,D916.8
  18. 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D925.1
  19.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G322
  20. 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K207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中、老年人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