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

作 者: 韩兆洲
导 师: 黄良文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距 现代化进程 综合指标体系 协调发展 统计测度
分类号: F061.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1986次
引 用: 3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问题既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随着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统计学与区域经济学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使区域经济学早日从定性转向定量,从传统迈向现代,是摆在区域经济学者和统计学者面前的共同课题。本文将分六章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第一章:导论。作者首先从5个具体实例着手,描述统计测度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和误用,阐明撰写本文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全文研究的基本框架。作者认为:(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统计测度方法问题。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论证、调控过程中,用什么方法测度,方法是否科学,是衡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否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领域已经引进了大量的统计测度方法,但还不十分完善,仍需不断充实、大力发展。(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客观上需要与统计测度方法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本学科的研究向前发展。 第二章: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阐述区域和经济区域的概念、特征,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运用传统的统计分组法和现代的聚类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区域进行划分。通过将传统的统计分组法和现代的聚类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中,统计分组法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划分方法,但是现代聚类分析方法更具有综合性、形象性和客观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能更科学、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区域的全貌。 第三章:区域经济差距测度。主要阐述区域经济差距的各种统计测度方法,对各种测度方法进行评价,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某些统计测度方法。作者从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差距合理性检验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实际进行具体统计测度分析。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进度测度。主要阐述多种区域经济发展进度的统计测度方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统计测度方法,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问题上,作者在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霍夫曼比例和国家统计局工业化程度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 *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业化进度的测量标准,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区域工业化进程。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进度统计测度。 第五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主要阐述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世界主要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现代化的定义与特征,参照国内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和要求,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倩况,从现代化的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与人口素质、社会发展与居民物质生活、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四个方面精选了16个指标,构建了反映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结合全国各省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第六章: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实证分析。省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否顺利,统计测度方法是否科学、客观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全国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作者从广东区域经济的实例出发,对一个省级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测度和具体分析,根据广东的实际问题,提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19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1-17
    1.1.1 区域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关系  11-12
    1.1.2 统计测度方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  12-14
    1.1.3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14-16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6-17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17-18
  章末注  18-19
第二章 经济区域的划分  19-43
  2.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9-20
  2.2 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0-21
  2.3 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  21-28
    2.3.1 统计分组法  21-24
    2.3.2 聚类分析法  24-28
  2.4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的划分  28-42
    2.4.1 按经济地带分组  28-31
    2.4.2 按经济协作区域分组  31-35
    2.4.3 按省级行政区域分组  35-36
    2.4.4 按聚类分析法划分  36-42
  章末注  42-43
第三章 区域经济的差距测度  43-75
  3.1 区域经济的差距概念  43-44
  3.2 区域经济的差距测度方法  44-54
    3.2.1 绝对差距——全距(34) 四分为距(35) 平均差(35) 标准差(36) 总方差的分解(36)  44-48
    3.2.2 相对差距——相对差(38) 相对极差(38) 不平衡差(38)  48
    3.2.3 综合差距——变异系数(39) 收入平均度系数(39) 洛伦茨曲线(40) 基尼系数(40)  48-54
  3.3 区域经济的偏离测度方法  54-58
    3.3.1 偏离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45) 竞争力偏离份额(45)  54-56
    3.3.2 偏离特征——偏度(46) 峰度(47)  56-58
  3.4 区域经济差距的合理性检验  58-63
    3.4.1 倒“U”型理论检验  58-59
    3.4.2 差距警戒线检验  59
    3.4.3 后起者优势检验  59-60
    3.4.4 追赶速度检验  60-62
    3.4.5 偏度与峰度检验  62-63
  3.5 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测度分析  63-74
  章末注  74-75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进度测度  75-96
  4.1 工业化进程  75-81
    4.1.1 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  75-76
    4.1.2 霍夫曼比例  76-77
    4.1.3 工业化程度  77-78
    4.1.4 工业化进度  78-81
  4.2 技术进步进程  81-85
    4.2.1 技术进步的概念  81
    4.2.2 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  81-85
  4.3 城市化进程  85-87
    4.3.1 城市化水平  86
    4.3.2 城市化进程  86-87
  4.4 恩格尔系数  87-91
    4.4.1 恩格尔系数的概念  87-88
    4.4.2 联合国划分世界各国居民生活的贫富标准  88-89
    4.4.3 恩格尔定律在我国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89-91
  4.5 现代化进程  91-95
    4.5.1 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91-92
    4.5.2 现代化的概念  92-93
    4.5.3 现代化进程单项指标统计测度  93-95
    4.5.4 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标体系统计测度  95
  章末注  95-96
第五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测度  96-122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6-100
    5.1.1 综合评价法的产生与发展  96-97
    5.1.2 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97-100
  5.2 世界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100-105
    5.2.1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100
    5.2.2 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艾斯特斯提出的指标体系  100-102
    5.2.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体系  102
    5.2.4 中科院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数据整理的指标体系  102-103
    5.2.5 中科院根据世界银行编《世界发展报告》整理而成的指标体系  103
    5.2.6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标体系  103-105
  5.3 本文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  105-116
    5.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标准和基本框架  106-110
    5.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  110-116
  5.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分及排序分析  116-121
    5.4.1 总体评估  116-119
    5.4.2 类目标评估  119-121
  章末注  121-122
第六章 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实证分析  122-169
  6.1 广东主要经济区域的划分  122-126
  6.2 建国以来广东区域经政策的回顾  126-130
  6.3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30-141
  6.4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  141-144
  6.5 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动差距分析  144-146
  6.6 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差距变动效应  146-151
  6.7 广东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151-162
  6.8 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对策措施  162-168
  章末注  168-169
主要参考文献  169-173
后记  173

相似论文

  1.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2.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公共政策研究,G522.3
  3.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5. 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与协调,D996.1
  6. 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F127;F224
  7.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8. 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F351.2
  9. 区域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F127
  10.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11.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12.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13. 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G719.2
  14. 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研究,F125.5
  15. 我省沿边开放与“哈大齐”、“长吉图”对接与互动战略研究,F127
  16. 开放型区域经济下开放度分析和合作机制探讨,F127
  17. 制度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224
  18.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扩散研究,F061.5
  19. 江苏农业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F323.3
  20.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127;F224
  21.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及可持续利用研究,X17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分支科学 > 区域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