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

作 者: 朱晶
导 师: 钟甫宁;李岳云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波动 粮食供求 弱势人群 粮食供应 粮食安全问题 贸易 国际市场 粮食消费 国际粮食市场
分类号: F32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1467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粮食安全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粮食供应总量是否满足基本需要;2.粮食供应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均衡;3.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很容易地获得基本的粮食供应;4.人们得到的粮食是否符合卫生、营养和健康的标准。 根据我国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将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粮食供应的波动和特定人群的粮食可获性上。由于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很大,年度和地区之间产量的波动也很大,粮食供求总量的长期平衡甚至供应过剩并不等于任何时点上的供应都能满足需求,因而如何“熨平”产量的波动以保障粮食的均衡供应是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消灭贫困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而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基本的食品供应是消灭贫困的第一步。因此,如何增加贫困、缺粮地区低收入者的粮食消费不仅是加强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是探索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路,特别是在粮食长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熨平”粮食供应的波动并增强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以实现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和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目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1.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主要品种的产量的波动与世界总产量、主要出口国产 量、主要进口国产量的波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的甚至呈负相 关。因此,利用国际市场“熨平”国内粮食生产的波动以平衡国内市场 供求、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因部分利用世界市场平衡粮 食供求而进口粮食所需要的外汇支付能力不存在任何问题,同时,也没 有必要担心遭受粮食禁运。2.保持庞大的粮食后备储备需要大量仓储设施和巨额储藏费用,同时还要 承受损耗和品质下降带来的损失,因而代价十分昂贵。如果建立完善的 国内统一市场,同时结合利用国际市场,就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水平不 变的条件下大大减少储备的规模。由于减少了政策费用,提高了既定保 障政策的可行性,因而事实上利用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增强粮食安全的保 障程度。 3.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缺粮地区低收入农民的食物消费水平更多地决定 于收入水平,而较少地决定于自身的粮食生产,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及其 增长速度又直接取决于粮食生产在当地农业中所占比重。因此,粮食政 策对这些农民的收入和食物消费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如果允许他们根 据资源享赋的地区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同时加快粮食市场改革 进程,就可以在减少当地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量的同时增加其粮食消费 量,从而增强这些地区和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1.必须坚定不移地椎进市场化的改革。市场化的改革在我国农业过去20 多年的迅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我国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和大幅 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供应总量上增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程 度。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化的改革在平衡粮食供求时点上的矛盾和加 强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推 进市场化的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粮食市场,可以更有效地提 高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 2.必须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多元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以平抑 国内供应和价格波动的可能性在于不同国家粮食生产的波动可以互相抵 消,共享或分摊风险的地域范围越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因 此,能否有效利用国际市场来平衡国内粮食生产的波动,要看我们是否 能与那些粮食生产波动异步的国家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有效地打 破任何可能出现的垄断局面。 3.必须加快国内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的改革。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首先 就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提高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更离不开统一 的国内市场。缺粮的贫困地区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然要求我们尽快 减少和放弃对粮食生产任何形式的行政控制,允许并且帮助这些地区的

全文目录


致谢  3-4
中文摘要  4-9
第一章 导言  9-16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研究目标与假设  10-11
  1.3 文献回顾  11-13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5
  1.5 本文的结构  15-16
上篇 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框架与背景综述  16-68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16-29
    2.1 粮食安全  16-19
    2.2 粮食生产、波动与储备水平  19-23
    2.3 粮食贸易与自给率  23-25
    2.4 禁运  25-27
    2.5 粮食分配与可获性  27-29
  第三章 一般分析框架  29-45
    3.1 粮食供求的波动  29-32
    3.2 蛛网理论与扩大生产  32-35
    3.3 储备的目标和成本  35-38
    3.4 贸易与粮食安全  38-41
    3.5 可获性  41-45
  第四章 对粮食禁运的理论分析  45-54
    4.1 粮食贸易与禁运  45-46
    4.2 禁运效果分析  46-50
    4.3 禁运成本分析  50-52
    4.4 实施有效禁运必须满足的条件  52-54
  第五章 背景综述  54-68
    5.1 我国的粮食安全制度与政策  54-61
    5.2 我国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和地区差异  61-65
    5.3 我国的粮食贸易与粮食自给  65-68
下篇 实证分析  68-138
  第六章 国际市场的粮食可供性分析  68-79
    6.1 世界粮食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68-70
    6.2 时点可供性分析——波动的异步性  70-79
  第七章 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79-90
    7.1 外汇支付能力和经济福利的分析  79-83
    7.2 价格水平分析  83-86
    7.3 价格波动关联分析  86-90
  第八章 禁运的实证分析  90-112
    8.1 美国粮食外交历史回顾及效果评价  90-103
    8.2 美国对前苏联1980-81年粮食禁运的条件及失败原因分析  103-107
    8.3 美国对我国实行粮食禁运的可能性  107-112
  第九章 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储备保障程度的分析  112-122
    9.1 我国粮食后备储备的合理规模  112-114
    9.2 统一的国内市场对最大粮食储备规模的影响  114-119
    9.3 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对储备水平的影响  119-122
  第十章 利用市场机制增强粮食可获性的分析  122-135
    10.1 提高粮食可获性的途径选择  122-124
    10.2 购买力与粮食保障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  124-129
    10.3 结构调整对农业增长贡献的经济分析  129-130
    10.4 粮食政策与农业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经济分析  130-135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135-138
参考书目  138-143
英文摘要  143-145

相似论文

  1.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2. 我国啤酒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F426.82
  3.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4.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适用范围上的新发展,D997.1
  5. 论闽台农产品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F323.7;F727
  6. 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中国的经验,F224
  7.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6;F752.6
  8. 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产出稳定,F124;F224
  9.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10. 绿色贸易壁垒对安徽省茶叶出口的影响研究,F426.82
  11. 国际碳排放贸易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X196
  12.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F752
  13. 国际政治视域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F752.7
  1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F124
  15.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山市政府外贸管理的问题与对策,F752.8
  16.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17.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96;F224
  18. 纺织品服装出口的TBT风险监测与预警机理研究,TP311.13
  19. “HM”公司的稳定型战略研究,F752.62
  20. 对外贸易促进越南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133.3;F224
  21.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K248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种植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