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

作 者: 刘龙洲
导 师: 蔡润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QTL Vitamin B1 系统获得抗性
分类号: S64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41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黄瓜白粉病(powdery mildew,PM)是由专性活体寄生真菌引起,在温室和大田都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其病原菌主要包括瓜单囊壳(Podosp -haera xanthii)和二孢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两属;中国以瓜单囊壳危害较为普遍。白粉病病原菌寄主广泛,可以感染黄瓜植株叶片、茎和花,在开花期感染白粉病可减少产量30~50%。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抵御黄瓜白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据文献报道,黄瓜高抗白粉病品种较少,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抗性品种有很大的困难。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性基因分离,本文对黄瓜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1.应用温室喷雾接种法,对从国内外收集的120份黄瓜种质材料进行两次重复接种鉴定。接种菌为上海地区优势黄瓜白粉菌生理种,经单孢分离和纯化。共鉴定出高抗材料17份,耐病材料(中抗,中感)82份,高感病材料21份。高抗材料包括中国10份,中国台北、日本各2份,美国、荷兰、菲律宾各1份。本试验为培育黄瓜抗病品种和跨种植区引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2.以华北类型黄瓜自交系S94(感白粉病,母本)和欧洲温室型黄瓜自交系S06(抗白粉病,父本)为亲本材料,配置F6群体,构建了一张黄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含有257个标记,包括206个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22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25个SCAR(sequence charact- eriz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1个STS(sequence tagged site)标记和3个形态学标记,图谱总长度1005.9cM,标记平均间距是3.9cM。3.对黄瓜自交系S94和S06及其由它们构建的130个F2:3家系,分别利用温室人工喷雾接种法(2005秋、2006春)和叶盘法(2005秋)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并使用该群体对应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 -tive trait loci,QTL)分析。使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共检测到5个白粉病抗性QTLs(pm1.1,pm1.2,pm2.1,pm2.2和pm5.1),分布于连锁群1、2和5,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3.4%~45%之间。其中pm1.1,pm2.1和pm5.1在温室人工喷雾接种法和叶盘接种法都能检测到。4.同时还利用黄瓜自交系S94和S06及其由它们构建的224个F6:7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分别在2005年秋和2006年春温室喷雾接种,进行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并在对应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上,使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检测白粉病抗性QTLs。结果显示,在两种环境里共检测到黄瓜白粉病抗性的4个QTLs(rpm1.1、rpm2.1、rpm4.1和rpm6.1),分别分布于连锁群1、2、4和6上,单个QTL解释贡献率介于5.2%~21.0%之间,rpm4.1的表型贡献率最高(20.5%- 2005年秋,21.0% -2006年春)。其中rpm1.1、rpm2.1和rpm4.1在两种环境中均被稳定重复检测到,rpm6.1只在2005年秋被检测到。两种环境下检测的QTLs解释表型变异总和分别是52.0%(2005秋)和42.0%(2006春)。把F6:7与F2:3群体定位的白粉病QTL相比较发现,rpm1.1和rpm2.1分别与pm1.2和pm2.1附近的标记相同,应该为相同的QTL。但不同世代群体间相同的QTL,存在表型变化贡献率和加性等位基因来源方向不一致的现象。生产实践中,杀菌剂也被大量用于植物病害防治。使用杀菌剂,一方面增加了病原小种的变异率,另一方面表现出环境不友好和食品污染等问题。为了饮食健康,研究人员积极开发寻找高效、环保的控病措施。已有报道,Vitamin B1能作为激发子,诱导拟南芥、水稻和烟草产生抗病性。本研究对Vitamin B1作为激发子提高黄瓜白粉病抗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1.通过考察Vitamin B1处理黄瓜幼苗白粉病发病的病情指数,确定50mmol/L Vitamin B1为最佳处理浓度,此浓度处理比对照水处理后的病情指数减少38%。2.用50mmol/L-Vitamin B1处理黄瓜感白粉病自交系S52第1片真叶,4h后第1片真叶接种黄瓜白粉病菌,分时间段取心叶提取叶片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程相关标记基因[病程相关蛋白-1a(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1a,PR-1a)基因、过氧化物酶(acidic peroxi -dase,POX)基因、脯氨酸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onia-lyase,PAL基因]与对照水处理0h相比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3个基因72h内都表现出表达先快速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表达量最大变化,分别出现在12h、48h和12h;分别是水对照的3.1、4.9和2.5倍。结果初步表明Vitamin B1预处理黄瓜自交系S52幼苗,能引起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反应,使S52获得对白粉病的系统抗性。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2.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3. BABA诱导对黄瓜霜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S436.421
  4.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5. Bacillus subtilis SQR9的黄瓜促生和枯萎病生防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S436.421
  6.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7. 普通小麦—加州野大麦双二倍体辐射回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S512.1
  8.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9.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小红皮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S512.1
  10. 小麦茎腐病抗性鉴定及QTL初步定位,S512.1
  11.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12.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13.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4. 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与株型性状相关基因克隆,S513
  15. 粳稻RIL群体产量QTL定位,S511.22
  16. 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代谢QTL定位与代谢网络构建,S543.6
  17. 望水白×Alondra’s RIL群体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EST定位,S512.1
  18.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19. SSR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陆地棉抗黄萎病QTL,S562
  20.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21.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园艺 > 蔬菜园艺 > 瓜类 > 黄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