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

作 者: 戴彦
导 师: 赵万民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 总体策略 技术方法 制度环境
分类号: TU984.1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237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全球化作为最迅猛的时代潮流,在打开中国发展之门的同时,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地域化在人类对自身发展方式的反思中也日渐强势,推动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正轨,并促使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发展两极互动的背景中,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又存在着巨大的机遇。秉持何种研究思维来引领理论与实践探索,将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论文认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运用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适应性保护理论和方法,寻求“标准理论”的地域化,应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途径与目标。基于此种认知,论文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系统学融贯一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的思维逻辑,通过总体策略技术方法制度环境的深入研究,探索并建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的重要理论,同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语境中,不同文化地域中的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土化理论。论文认为当前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保护策略模糊不清”、“保护技术使用不当”和“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三大问题。基于这种认识,论文从历时与共时角度来解析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与构成格局,并在归纳古镇特征的基础上与现实问题进行比照分析,进而提出它们所导向的保护目标和方向。通过巴蜀古镇的本体分析与保护导向认知,论文提出了保护的总体策略,认为巴蜀古镇保护应该积极协调“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和“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的矛盾;在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中,论文建构了以AHP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的保护评估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拟合”原理的遗产区域拟合保护方法和现实构想;在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中,论文提出了“集权化”与“垂直化”的行政保障机制改革思路,以及维持“事务通告”、强化“事务咨询”和引导“事务托管”的分级式公众参与途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20
1 绪论:踯躅前行的巴蜀古镇  20-46
  1.1 时代背景中的论文选题  20-22
    1.1.1 聚居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  20
    1.1.2 地域文化传承与巴蜀古镇复兴  20-22
  1.2 因应时代的论文研究  22-29
    1.2.1 古镇生存与保护的迫切情势决定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22-26
    1.2.2 社会意识觉醒与理论实践支持提供论文研究的可行性  26-28
    1.2.3 论文研究具有回应时代吁求的现实意义  28-29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评析与论文研究定位  29-35
    1.3.1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概述  29-32
    1.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相关研究  32-34
    1.3.3 适应性保护——基于“特征保护导向”思考的论文研究定位  34-35
  1.4 论文研究的对象界定、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  35-46
    1.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界定  35-40
    1.4.2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40
    1.4.3 “融贯学科”的研究理论  40-41
    1.4.4 “三段式”的研究内容  41-42
    1.4.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42-45
    1.4.6 论文结构框图  45-46
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察  46-77
  2.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46-52
    2.1.1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政治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破坏  46-48
    2.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保护的抢救与建设的破坏并存  48-51
    2.1.3 二十一世纪——稳步推进科学的保护  51-52
  2.2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52-60
    2.2.1 自然环境的破坏  53-54
    2.2.2 人工环境的破败  54-57
    2.2.3 人文环境的衰弱  57-60
  2.3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0-75
    2.3.1 保护策略模糊不清导致古镇发展摇摆  61-64
    2.3.2 保护技术适用不当造成古镇破坏加剧  64-69
    2.3.3 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使得古镇保护乏力  69-75
  2.4 小结  75-77
3 基于生成发展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77-110
  3.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语境  77-89
    3.1.1 复杂丰沛的环境资源语境  77-79
    3.1.2 依存关联的产业经济语境  79-83
    3.1.3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语境  83-89
  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89-94
    3.2.1 古镇生成发展的萌芽时期——先秦至唐宋时期  89-91
    3.2.2 古镇生成发展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91-93
    3.2.3 古镇生成发展的衰落时期——近现代时期  93-94
  3.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  94-108
    3.3.1 生成由来的多源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94-100
    3.3.2 发展演进的突变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100-104
    3.3.3 时空过程的差异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104-108
  3.4 小结  108-110
4 基于构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110-156
  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110-136
    4.1.1 古镇地理区域的空间非均质分布与遗产多意义关联  110-115
    4.1.2 古镇传统镇区的多类型环境  115-127
    4.1.3 古镇历史建筑的地缘性形态  127-136
  4.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136-147
    4.2.1 古镇的口头传说和表述  137-138
    4.2.2 古镇的传统表演艺术  138-140
    4.2.3 古镇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40-143
    4.2.4 古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143-145
    4.2.5 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145-147
  4.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格局特征及其保护导向研究  147-154
    4.3.1 对自然环境的规限适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147-150
    4.3.2 对经济要素的牵引响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150-152
    4.3.3 对文化因子的渗透彰显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152-154
  4.4 小结  154-156
5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研究  156-190
  5.1 巴蜀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  156-167
    5.1.1 保护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继承  156-160
    5.1.2 发展是实现古镇复兴的现实手段  160-164
    5.1.3 应在坚守“保护底线”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  164-167
  5.2 巴蜀古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协调  167-176
    5.2.1 客观看待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中的二元并立  167-170
    5.2.2 高度重视传统对于巴蜀古镇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  170-173
    5.2.3 积极协调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保护中的现实矛盾  173-176
  5.3 巴蜀古镇保护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  176-188
    5.3.1 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影响  176-180
    5.3.2 积极应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局域性影响  180-185
    5.3.3 积极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性影响  185-188
  5.4 小结  188-190
6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  190-254
  6.1 构建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支持技术模型  190-198
    6.1.1 遗产保护决策支持的技术形式——保护评估模型  190-191
    6.1.2 建立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的现实意义  191-193
    6.1.3 建构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  193-198
  6.2 建立巴蜀古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198-239
    6.2.1 遗产关系的区域拟合——古镇地理区域保护的新型方法  198-207
    6.2.2 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古镇传统镇区保护的基本方法  207-223
    6.2.3 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古镇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法  223-230
    6.2.4 保护实践研究  230-239
  6.3 探索巴蜀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239-252
    6.3.1 “整体扬弃”技术原则下的遗产保护  239-241
    6.3.2 巩固静态的“记忆”保护模式  241-244
    6.3.3 发展动态的“传承”保护模式  244-247
    6.3.4 保护实践研究  247-252
  6.4 小结  252-254
7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  254-299
  7.1 古镇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54-264
    7.1.1 保护法规的衔接与协调  254-257
    7.1.2 保护法规的维持与优化  257-261
    7.1.3 保护法规的充实和完善  261-264
  7.2 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机制研究  264-273
    7.2.1 公共权威维护是巴蜀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前提  264-266
    7.2.2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设置的调整优化  266-269
    7.2.3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职能的强化完善  269-273
  7.3 古镇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研究  273-286
    7.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基本来源——国内外的经验  273-278
    7.3.2 市场经济条件下巴蜀古镇保护资金的多元化筹集  278-284
    7.3.3 建立以保护机构为责任主体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284-286
  7.4 古镇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286-297
    7.4.1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与实现方式  287-289
    7.4.2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构成及其利益取向  289-292
    7.4.3 三级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遗产保护利益协调的根本途径  292-297
  7.5 小结  297-299
8 结论:适应性保护——巴蜀古镇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299-302
  8.1 提出现实矛盾疏解的总体策略  300
  8.2 拟定历史形态保护的技术方法  300
  8.3 构建联动综合保障的制度环境  300-302
致谢  302-303
参考文献  303-309
附录:  309-314
  A.巴蜀古镇获得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基本情况  309-311
  B. 作者所调研的古镇情况  311-312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12
  D.作者在本研究领域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312-314

相似论文

  1. 制度环境因素对会计准则执行影响的研究,F233
  2.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制度困境与消解,D632.9
  3. 四川省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F832.7
  4. 制度环境、政治关系与企业捐赠,F279.2
  5. 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及技术方法探析,F272.92
  6.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现状及问题研究,X820.3
  7. 论可供选择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的影响,X820.3
  8. 论我国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D922.22;F812.42
  9. 环境标志制度研究,X-657
  10. 跨国污染转移法律制度研究,D996.9
  11. 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922.16
  12. 促进我国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研究,F249.2
  13. 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F224
  14. 公司治理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F275;F224
  15. 论我国农村民间组织的制度环境,D422.6
  16. 中国共产党党员民主权利问题研究,D262.1
  17. 制度环境对我国审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F239.22
  18. 电信业政府监管体制研究,F626
  19. 转轨背景下政治关联对企业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F275
  20. 我国不同转型阶段下创业制度环境的比较分析,F272
  21. 云南省典型工业行业环境、经济、能耗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F427;F20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的改建、扩建、重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