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

作 者: 王永刚
导 师: 马树才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国民经济学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 规模 效应
分类号: F299.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88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群是一个比较新的经济地理现象,现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在中国,组建城市群的趋势在增强,已有35个中心城市宣布要建设城市群。虽然还没有学者证明经济规模效应的存在,但在经济实践中,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总量超过各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汇总这一事实却真实地摆在拟组建城市群的城市面前。用现有的增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都无法合理解释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原因在于,城市群是各个城市的集合,每个城市都是经济发展主体,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资本、科学技术、制度变迁、管理技术等一切经济增长因素的作用。在寻求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原因时,视角转向了博弈理论。在从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博弈理论中寻找答案的尝试失败后,幸运的是从以宏观经济学为思考背景的协调博弈理论中顺利地找到了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存在理论根源,即在博弈中,对局人较高水平的行动增加了另一对局人采取较高水平行动的边际收益,取得额外收益的具有正反馈性质的策略行为,通常被称为策略的互补性,从而在博弈中得到边际收益,具体表现为“正溢出”。“正溢出”即是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这是一个在城市群理论中具有较大意义的研究发现,随后的实证计量也证明了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存在。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是一个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本文对每种宏观效应都做了理论和实证探讨,并测量出五大城市群的各种宏观经济效应的水平。本文研究以实证为主,理论探索为辅。全文共分5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几个部分。第2部分即第二章,阐述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规模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第3部分即第三章,阐述城市群形成机理。包括城市群涵义及发展、城市群研究范畴、城市群形成机理。第4部分主要是实证分析,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是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分析、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分析、城市群市场规模效应分析、城市群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在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中,首先进行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理论分析,从博弈论的非合作分析到协调博弈模型,论证了协调博弈中的“正溢出”效应就是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然后进行经济规模效应的计量分析,分别计算出五大城市群的经济规模效应。在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中,首先将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一一罗列,然后选择基于标准化指数的空间集聚指数这种方法,以城市群制造业为代表,计量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然后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在城市群市场规模效应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市场规模效应,分别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的理论源泉来自于打破劳动力市场壁垒而带来的劳动力自由流动。资本市场规模效应的理论源泉是资本区域优化配置促使资本自由流动。商品市场规模效应来自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探讨后都有相应的实证计量分析。在城市群资源配置效应中,以帕累托资源配置理论为依据,应用到城市群经济发展实际,得到城市群中心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衡量城市群资源配置效应的关键因素。实证分析中,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以中心城市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为中心,研究城市群整体资源配置状况。本节讨论三个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效应,一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二是资本资源配置效应;三是商品资源配置效应。第5部分由第八章和第九章组成,主要论述影响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因素和提高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在经济规模效应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最好;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同属第二集团,经济规模效应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只不过珠三角城市群稍微强一些,但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较,还相差甚远;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最差,经济规模效应约为第二集团平均水平的50%。在产业集聚效应方面。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集聚效应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珠三角城市群。第四位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第五位的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为负,表明这两个城市群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下降。在市场规模效应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市场规模效应水平最高,长三角城市群排在第二位,珠三角城市排在第三位,山东半岛城市群排在第四位,辽宁中部城市群排在第五位。在资源配置效应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排在第一位,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配置水平不相上下,并列第二位,珠三角城市群与辽宁半岛城市群资源配置水平基本相等,并列第三位。在得到以上有意义的结论后,本文对影响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它们分别是竞争收益大于合作收益导致策略互补性不强、产业同构、市场发育不完善、中心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弱化。城市之间能否进行合作还要看利益得失,由于中心城市的产业扩散未形成规模或刚刚形成规模,非中心城市得不到符合其期望的产业承接收益,缺乏与中心城市合作的动力。因此,策略互补性较低。此外,政绩考核体制的弊端及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强化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意识,合作行为的减少,降低了城市群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同构影响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表现在城市群各个城市主导产业相似性。珠三角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前两位主导行业高度相似,大都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珠三角城市群各市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定位方向来看,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基本上都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与江苏的产业同构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产业同构系数为0.76,江苏与浙江的产业同构系数高达0.97。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与天津两市的产业同构现象更严重,两个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辽宁中部城市群内的城市大都是因本地资源而兴起的重工业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产业同构也比较严重。山东半岛城市群除去石油城市东营市、旅游城市日照市以及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淄博外,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潍坊5城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城市群产业要素的均匀地理分布,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降低了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发育不完善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贸易壁垒、影响资金流动的体制缺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之间的分割。二是城市地区之间的分割。第一种分割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是土地使用制度,第二种分割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是社会保障体制。贸易壁垒影响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仍受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专业市场的规模性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影响资本流动的体制缺陷突出地表现在三个不适应:一是资本合作理念的不适应;二是资本机构经营体制的不适应;三是跨区域金融服务及其基础条件的不适应。市场发育迟缓影响了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控机制,降低了市场规模效应。中心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弱化影响城市群资源配置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弱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二是中心城市物流业发展缓慢弱化了商品市场配置效应;三是中心城市金融业发展缓慢弱化了资本市场配置效应。针对以上影响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首先,要构造策略互补性的利益分配模式。着眼于利益共享,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产业连接为纽带,建设经济利益共享机制。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必须建立利益协商机制。突破原来的产业竞争格局,可以使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共建产业连接带,进而通过产业互补式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建立经济补偿机制,将发展工业项目的城市的部分收益用于补偿不适宜发展工业城市的损失,实现经济利益共享。其次,要以产业优化为中心,完善产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快产业优化组合,扶植跨地区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实现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实现产业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心城市产业扩散能力,完善产业分工合作机制。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要加快以科技资源整合为重点的产业创新合作体系。在城市群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中,按照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分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形成高效的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服务体系场。再次,要清除市场融合障碍,加速市场一体化建设。整合现有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强化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和服务,力争使中心城市成为连接全国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中心。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区域市场功能。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社会商业资源。构建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和中小城市为一体的多层次商贸体系。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造,形成城市群联合金融体。合力解决金融不良资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建立金融机构合作的新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银行业务一体化。最后,要加强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力。深入挖掘服务业吸纳就业潜力,提高中心城市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对高端人才的集聚。全力抓好普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中心城市的就业容量。强化商品集聚与扩散能力,提高中心城市商品配置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强化资本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培育上市公司,使其成为资本集聚的重要载体。积极引进国外银行和国内大型银行进驻中心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产权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本文是较早展开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工作的,也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集聚效应无法获得数据,导致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分析并不是十分的全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统计方法制度能够更加细化的话,深入研究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集聚效应将会更加丰富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内容。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煤制液体燃料过程中可弃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实验研究,TQ529.1
  3.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4. 流动与混合过程中不可逆损失的研究,TK12
  5.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TM341
  6.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7.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8. 大规模稀疏关系数据索引技术研究,TP311.132.3
  9. 大规模计算环境下网络模拟任务划分研究,TP393.01
  10.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11.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12.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1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14.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15.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16.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7.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18.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19. 碳酸根柱撑水滑石的制备及结构重构性能研究,TQ424.2
  20.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21. 基于用户体验的灯具设计策略研究,TS95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城市经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