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媒介的直观

作 者: 范龙
导 师: 吴廷俊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传播学 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现象学 胡塞尔 本质直观
分类号: G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位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学者,麦克卢汉的声名曾经大起大落,几度沉浮。有关他的评论无论是褒是贬,大都局限为一种随意性的言说,少有学理层面的探讨,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对于其思维方法的认识则尤为肤浅混乱,长期充斥着各种不合事实、不负责任的狭隘偏颇的观点,严重阻碍了“麦克卢汉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针对上述状况,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将麦克卢汉的思维方法纳入现象学的视野加以考察而对之作出某种相对确切和深刻的判断与理解。本文认为,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根本上标志着一种以本质直观为核心的哲学方法。通过对麦克卢汉著作的文本学解读,本文发现,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明显体现出“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其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即讯息”的论点宣示了可被直观把握到的媒介本质,它作为对关于媒介效应的自我意识体验加以现象学的描述和反思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正表现了麦克卢汉在有关媒介的认识领域中对于本质直观的成功运用。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指出,麦克卢汉可被视为一位主观上虽未参加现象学运动而客观上却在其学术实践中的确遵循和运用了现象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广义现象学家,其传播学研究与现象学方法之间存在显著联系。在将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解释为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两大传统方法的实证方法和批判方法,本质上分别是进行事实归纳的经验方法和进行理论演绎的思辨方法。通过比较,本文认为,现象学由于从哲学方法论上解决了传统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所无法解决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用强调“现象即本质”的本质直观弥合了“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的鸿沟,因此有助于消除实证方法的“经验一般化”困境并补足批判方法的“总体性”缺陷,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这两种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超越。鉴于现象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所具有的上述优越性,本文提出有必要将现象学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其意义在于现象学方法可以丰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凸现传播学研究的时代特征并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维视域。本文指出,在研究方法的薄弱业已成为阻碍我国传播学发展的巨大路障的情形下,必须兼容并包地借鉴包括现象学在内的西方传播学的方法论思想,以扎实的方法论研究来推进我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绪论:一项着眼于“方法”的麦克卢汉研究  10-19
  1.1 研究缘起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6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1.4 研究方法  16-18
  本章引注  18-19
2 麦克卢汉:一位由特殊经历造就的传播学家  19-26
  2.1 从文学批评到传播学研究  19-22
  2.2 “新批评”与伊尼斯巧合的双重影响  22-24
  本章引注  24-26
3 现象学:一种本质直观的哲学方法  26-42
  3.1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  26-30
    3.1.1 “方法”与“方法论”  26-28
    3.1.2 现象学运动统一于它的“方法”  28-30
  3.2 本质直观是现象学方法的核心  30-39
    3.2.1 直接直观的基本原则  30-32
    3.2.2 直观基础上的本质洞察  32-36
    3.2.3 本质直观的方法论地位  36-39
  本章引注  39-42
4 “媒介即讯息”:现象学方法在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  42-64
  4.1 回溯直观自明的媒介现象  42-48
    4.1.1 最广义的媒介观  42-46
    4.1.2 在自我意识体验中“理解媒介”  46-48
  4.2 洞察原初先验的媒介本质  48-61
    4.2.1 一段经典的现象学描述  48-51
    4.2.2 “媒介即讯息”宣示了可被直观把握到的媒介本质  51-57
    4.2.3 以现象学反思祛除“那喀索斯综合症”  57-61
  本章引注  61-64
5 比较:现象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传统方法的超越  64-87
  5.1 现象学拒斥实证方法的缘由  64-71
    5.1.1 麦克卢汉眼中的实证方法  64-65
    5.1.2 实证方法的“经验一般化”困境  65-71
  5.2 现象学摈弃批判方法的途径  71-78
    5.2.1 麦克卢汉眼中的批判方法  71-72
    5.2.2 批判方法的“总体性”缺陷  72-78
  5.3 现象学方法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哲学态度”  78-84
  本章引注  84-87
6 启示:传播学研究中引入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87-101
  6.1 现象学方法丰富了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87-90
  6.2 现象学方法凸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90-96
  6.3 现象学方法敞开了传播学研究的思维视域  96-99
  本章引注  99-101
7 余论:以方法论研究推进我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  101-106
  7.1 “方法”是制约我国传播学发展的“瓶颈”  101-103
  7.2 兼容并包地借鉴西方传播学的方法论思想  103-105
  本章引注  105-106
致谢  106-107
参考文献  107-112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12

相似论文

  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2. 山寨春晚的缘起及发展,G206
  3.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G206
  4. 传播学与数学的历史渊源研究,O11
  5. 亲密关系中的正向信念,B844.3
  6. 传播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实效性研究,D64
  7. 传播学视角下的“粉丝”文化研究,G206
  8. 网络恶搞的传播与规范,G206
  9.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B81
  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研究与解决对策,H195
  11. 体验+图解,TU201
  12. 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受热捧的传播学分析,G206
  13. 从现象学教育学视角论英语教师个人实践知识,H319
  14.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传承探究,C955
  15.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G206
  16. 前谓词经验与一般性判断的构造,B81-06
  17. 论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B08
  18. 技术的“雅努斯”—斯蒂格勒的技术现象学初探,B516.54
  19. 胡塞尔“笛卡尔式沉思”下的“我思”相关问题研究,B516
  20. 胡适报刊宣传活动与其新闻传播学说研究,I206.6
  21. 哈特:一个站在局内的局外人,D9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