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革命的政治批评

作 者: 肖寒
导 师: 王德胜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文本科学 文学批评 美学 文化政治文本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6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力图通过考察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揭示其独特的认识论根基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革命的政治批评”这一主题特征,以期为文学理论如何介入社会现实提供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以文学文本、文学批评美学、文化政治文本与意识形态的深层纠葛为批评的场域,通过穿越这些多重矛盾的混合体,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处,在事物自身存在的裂缝或断裂处一边解构一边建构,从而确立了理论批评与现实政治的契入点,不但揭示了审美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密码,而且于解构之处探寻到了革命的解放力量,确立了他所坚持的政治立场。据此,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表现为一种“革命的政治批评”的主题特征。本文意义上的“政治批评”主要是指批评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中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权力关系的态度与立场,“革命”则包括了伊格尔顿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内在批判式”的解构的批评方法以及批评对象中隐含的革命潜能三层含义。当“革命的政治批评”这一立场和视角介入到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生活中时,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实践形式。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伊格尔顿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马克思的原文本出发,深入分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策略性理解。通过伊格尔顿的改造,具有多重结构的意识形态成为了展开政治批评的强有力的工具。第二章:70年代的伊格尔顿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引入“生产理论”建立了“文本科学”。即通过在多重概念、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建构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动态结构,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构成情况,打破僵化的意识形态批评模式,使得意识形态批评成为行之有效的政治实践工具。第三章:面对新的历史形势,伊格尔顿“革命的政治批评”确立。在接受本雅明的历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批评的逻辑出发点,即“从恶的一面开始,穿过它而非绕过它”,通过进入多重矛盾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内部解构与建构,从而确立批评与现实政治的连接点。继《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之后的一系列著作的出版,伊格尔顿的“革命的政治批评”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形成了“内在批判式”解构的批评方法,论证了批评的“政治”属性,明确提出了“修辞学”的批评策略,并形成了“论战体”的文体风格。第四章、第五章主要分析伊格尔顿在形成了独特的批评方法后,90年代以来所展开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实践。第四章:伊格尔顿对美学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阐释。他企图在审美话语的内在分裂中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发掘“身体”这一中介的革命性力量。第五章:伊格尔顿90年代后期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概念、爱尔兰民族文化等当代文化政治问题所寻求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式。结语部分总结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他对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批判精神的理解与坚持。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9
引言  9-22
  一  10-16
  二  16-18
  三  18-22
第一章 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切入点  22-41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22-26
  二、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  26-30
  三、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策略性理解  30-41
第二章 “文本科学”: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批评  41-53
  一、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41-45
  二、生产:文学对意识形态的浸润与疏离  45-53
第三章 “革命的政治批评”的确立  53-80
  一、本雅明的启示  54-58
  二、“解构”:“革命的政治批评”之方法  58-62
  三、“修辞学”批评:“革命的政治批评”之策略  62-70
  四、“论战体”:“革命的政治批评”之文体  70-75
  五、“解放的知识”:“革命的政治批评”之根基  75-80
第四章 美学意识形态批评  80-93
  一、审美的内在矛盾性:内化的压抑与解放的力量  81-88
  二、“革命的”力量:作为中介的“身体”  88-93
第五章 当代文化政治文本的意识形态批评  93-107
  一、后现代主义:有效的政治理论抑或可疑的政治姿态?  93-97
  二、“文化”概念的矛盾性  97-102
  三、爱尔兰民族文化研究:身份的焦虑与抵抗的空间  102-107
结语  107-113
参考文献  113-120
致谢  120-122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3.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4.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6.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8.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0. 接受美文学理论在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3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4.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研究,G718.5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6. 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牙龈美学观察,R783.6
  17.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G641
  19.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20. 论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G641
  21. “灌输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1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