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有关问题,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技术(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观点,揭示了技术对课程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

作 者: 张倩苇
导 师: 桑新民
学 校: 华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 课程发展
分类号: G43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184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技术学 的学位论文">教育技术学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有关问题,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技术(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观点,揭示了技术对课程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分析。从技术时代的历史分野中,分别考察了不同技术时代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对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技术时代的课程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的时代特征,技术的先进性与课程发展的迟滞性之间矛盾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基本矛盾,以及技术对课程发展影响的内在逻辑是课程实施(教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第二部分:理论探讨。从技术与课程发展的逻辑关联中,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着重考察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影响。关于技术与课程目标的问题,在对技术价值和技术工具论的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价值的多元化(工具性价值取向、知识性价值取向、实践性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内容的多维化(知识、技能、道德意识),课程目标设计的技术化(行为性、表现性、可测性)。在此突出了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目标的重要意义。关于技术与课程内容问题,分析了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的关联,着力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载体的信息化;课程内容组织的超文本链接。关于技术与课程实施问题,分析了课程实施中的技术开发取向、以及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构建,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转变。关于技术与课程评价问题,分析了课程评价观的演变,提出了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评价分类框架,着力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形成,课程评价范式的转变,课程评价标准技术性要求的提升和课程评价工具的自动化。第三部分:方法论研究。设计研究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论,致力于产品改进和知识培育,强调其问题取向和跨学科取向,是一种将研究与丌发结合起来的方法论。设计研究致力于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联,减少决策制定的不确定性,为干预提供建议,检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并促进教育干预开发中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等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设计研究主要有干预、重复、真实情境、合作等特征。采用设计研究法不仅有助于关注教育技术怎样起作用,而且关注怎样用技术改善课程与教学,有助于促进课程发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从美国“2061计划”中关于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其实施,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教师和学生标准体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代精神,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内容共享课程资源的探索,以及荷兰—俄罗斯促进ICT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合作研究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育技术促进我国课程发展的政策性建议:科学规划我国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促进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有效整合;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设计研究法在课程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应用。本文通过历史与逻辑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法论研究与案例的解析,从教育技术学视角研究课程发展问题,拓展了教育技术学和课程论的研究视域,对于促进教育技术学与课程理论和实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9-11
Abstract  11-13
第一章 引论  13-34
  一、技术学 的学位论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课程研究的薄弱  15-17
    (一) 教育技术等同于教学技术忽视了课程问题的研究  15
    (二) 教育技术学研究范畴中忽视了课程问题的研究  15-16
    (三) 教学设计研究缺乏与课程研究的有机结合  16-17
  二、教育技术学为什么要研究课程问题  17-24
    (一) 国内外研究述要  17-21
    (二) 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关于课程问题的倾向  21-23
    (三) 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意义  23-24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基本思路  24-34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24-28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28-30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30-31
    (四) 教育技术对课程影响的分析框架  31-34
第二章 技术时代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考察  34-54
  一、技术时代的历史分野  35-36
  二、手工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36-40
    (一) 直观教具——直观教学——课程视觉化  36-37
    (二) 手工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37-38
    (三) 手工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38-40
  三、机械化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40-45
    (一) 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课程机械化  40-41
    (二) 机械化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41-42
    (三) 机械化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42-45
  四、信息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45-50
    (一) 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课程信息化  45-46
    (二) 信息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46-47
    (三) 信息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47-50
  五、技术时代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  50-54
    (一) 技术时代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时代特征  50-51
    (二) 技术时代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基本矛盾  51-52
    (三) 技术时代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  52-54
第三章 技术与课程目标  54-79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目标观  54-59
    (一) 课程目标与技术价值  54-56
    (二) 技术工具论的分析与批判  56-57
    (三) 信息素养论对工具论的超越  57-59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价值的多元化  59-66
    (一) 课程目标——手段的工具性价值取向  60-61
    (二) 课程目标——结构的知识性价值取向  61-62
    (三) 课程目标——生成的实践性价值取向  62-6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内容的多维化  66-74
    (一) 知识管理论:强调知识的转化过程  67-68
    (二) 多元智能论:强调多元智能的培养  68-69
    (三) 信息文化论:强调文化的内在化  69-74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设计的技术化  74-79
    (一) 行为性课程目标  75
    (二) 表现性课程目标  75-76
    (三) 可测性课程目标  76-79
第四章 技术与课程内容  79-102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内容观  79-83
    (一) 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79-80
    (二) 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  80-81
    (三) 学习资源观的演变  81-83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83-87
    (一) 计算机技术作为学科内容设置  83-84
    (二) 计算机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  84-85
    (三) 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  85-87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87-92
    (一) 学科的基本结构  87-88
    (二)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88-90
    (三) 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  90-91
    (四) 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91-92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载体的信息化  92-95
    (一) 课程资源库  92-93
    (二) 电子书刊  93-94
    (三) 立体化教材  94-95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超文本链接  95-102
    (一) 传统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95-97
    (二) 课程内容的超文本链接  97-102
第五章 技术与课程实施  102-139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实施观  102-115
    (一) 课程实施与教学  103-105
    (二) 课程实施中的技术——文化取向  105-107
    (三) 课程实施中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107-115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115-120
    (一) 教学环境观的演变  115-117
    (二) 教学环境创设的探索  117-119
    (三) 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比较  119-120
  三、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120-127
    (一)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学习  120-121
    (二) 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性学习  121-122
    (三) 泛在计算与泛在学习  122-124
    (四) 信息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比较  124-127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127-131
    (一) 技术发展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演变  128-129
    (二) 基于技术开发的教学方式分类框架  129-130
    (三) 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比较  130-131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角色及相互关系的转变  131-139
    (一)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131-133
    (二) 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133-135
    (三)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与传统的教师角色的比较  135-139
第六章 技术与课程评价  139-169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观  139-144
    (一)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课程评价观的演变  139-141
    (二) 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评价的分类框架  141-144
  二、信息技术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形成  144-146
    (一) 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  144-145
    (二) 发展性课程评价与传统课程评价的比较  145-14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范式的转变  146-150
    (一) 课程评价的技术范式  146-147
    (二) 课程评价的实践范式  147-150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标准的技术性要求  150-155
    (一)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师生交互的重要性  151
    (二) 课程评价标准中技术性要求的提升  151-153
    (三) 课程评价标准体系中教学性要求蕴含的技术性特色  153-155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技术的现代化  155-159
    (一) 传统的课程评价技术评析  155-157
    (二) 课程评价技术的新进展  157-159
    (三) 课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的选择  159
  六、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工具的自动化  159-169
    (一) 计算机辅助评价  160-161
    (二) 电子档案袋  161-164
    (三) 手持技术与课程评价  164-169
第七章 技术与课程研究的设计研究法  169-179
  一、设计研究法对教育技术与课程研究的意义  169-172
    (一) 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联  169-170
    (二) 改善课程改革政策  170-171
    (三) 产生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和教育技术学理论  171
    (四) 促进研究者、教师等参与者的专业发展  171-172
  二、设计研究法的定义、目的与特征  172-175
    (一) 设计研究的定义  172-173
    (二) 设计研究的目的  173
    (三) 设计研究的主要特征  173-175
  三、设计研究法的设计原则与实施步骤  175-177
    (一) 设计研究中的设计原则  175
    (二) 设计研究的实施步骤  175-177
  四、设计研究法在教育技术及课程领域的运用  177-179
第八章 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案例解析  179-200
  一、美国“2061计划”中关于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其实施  179-182
    (一) “2061计划”的指导思想  179-180
    (二) “2061计划”实施中的技术与课程改革  180-181
    (三) “2061计划”体现的技术对课程的影响  181-182
  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体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代精神  182-188
    (一) 提出了课程实施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85
    (二) 提出了技术与课程目标整合的具体行为表现指标  185-187
    (三) 提出了技术与课程实施有效整合的基本条件  187
    (四) 提出了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  187-188
  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开放大学关于共享课程资源的探索  188-192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  188-190
    (二) 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内容  190-192
  四、荷兰—俄罗斯促进ICT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合作研究  192-195
    (一) 采用了设计研究法  193-194
    (二) 发挥了课程材料的作用  194
    (三) 通过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混合式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94-195
  五、关于技术促进我国课程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95-200
    (一) 科学规划我国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  195-196
    (二)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196-197
    (三) 促进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197
    (四) 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97-198
    (五) 加强设计研究法在课程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应用  198-200
结语  200-206
  一、研究的结论  200-202
  二、研究的创新点  202
  三、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202-203
  四、课程发展的未来展望  203-206
参考文献  206-218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218-220
致谢  220-222

相似论文

  1. 罗丹明B和罗丹明6G的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O631.3
  2. 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V249.1
  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4.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5.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6.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7. 不同再燃燃料还原NO_X反应过程的试验研究,TK227.1
  8.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9.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10. 电子文书安全签发系统的研制,TN918.2
  11.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厂投药预测控制研究,TP273.1
  12. 基于比对技术的非法网站探测系统的实现与研究,TP393.08
  13. 大红山铁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的优化研究,TN929.5
  1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15.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研究,G633.6
  16.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G642.3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研究,G642.3
  1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9.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20.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G641
  21.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电化教育 > 计算机化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