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作 者: 杨文辉
导 师: 姚树桥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抑郁症 负性偏向 事件相关电位(ERPs) 情绪 注意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五羟色胺(5-HT) P2 N2 P3 P1
分类号: R749.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根据抑郁症负性偏向产生的背-腹侧系统认知情绪交互作用模型,通过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以及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治疗追踪研究,验证(1)抑郁症负性偏向产生机制是否为从上向下注意控制缺陷导致负性信息加工增益;(2)是否与五羟色胺(5-HT)功能低下具有相关性;同时探讨这种负性偏向的方向性和时间进程。方法:从行为学、神经电生理和药物治疗学三个层面的研究逐步验证理论模型和假设。研究1从行为学上初步探讨抑郁症认知控制损害和情绪偏向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与抑郁症状的关联。17例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前后,以及22名对照者完成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Stroop色词干扰测验,以及情绪词选择任务。研究2从ERPs上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产生的脑电生理机制是否为从上向下注意控制缺陷导致负性信息加工增益。20例首次发作从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与20名对照者完成视觉三刺激语义oddball任务,并同时记录脑电,在该任务中正性和负性情绪词在不同组块中分别作为任务相关靶刺激和任务无关干扰刺激,中性词作为标准刺激。研究3通过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治疗前后的ERPs追踪研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与SSRIs抗抑郁治疗效应,即5.HT功能的关系。16例首次发作从未治疗抑郁症患者SSRIs治疗前和治疗9周后完成视觉三刺激语义oddball任务同时记录脑电。结果:(1)研究1行为学结果显示: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认知控制能力相关的测验成绩受损,情绪偏向以正性情绪加工损害为特征;情绪词选择指标与认知控制能力相关的测验成绩关联;正负性情绪词选择指标的变化对抑郁症状变化有不同预测作用。(2)研究2抑郁症与对照组ERPs比较结果显示:从上向下靶刺激加工条件下,抑郁症患者对正性刺激早期阶段注意调节和认知阶段的策略控制损害,表现为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波幅增加,N2波幅降低;在刺激导向的非靶干扰刺激条件下,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抑制加工损害,表现为非靶负性词诱发的P2波幅增加,对照者则表现为对正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偏向。(3)研究3抑郁症SSRIs抗抑郁治疗9周后ERPs自身比较结果显示:在靶刺激加工条件下,SSRIs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对正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和认知控制增加,表现为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波幅降低,前部N2波幅增加;在非靶干扰刺激条件下,SSRIs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抑制增加,表现为非靶负性词诱发的P2波幅降低,且治疗前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N2波幅与治疗后抑郁症状和负性思维评分显著负相关。结论:(1)抑郁症情绪偏向与认知控制损害存在关联。(2)在知觉和知觉后加工阶段,正性信息加工缺陷导致负性信息加工相对增益可能是抑郁症负性偏向的潜在机制;抑郁症负性偏向可能源于正性信息加工损害,而非负性信息加工增加;(3)抑郁症负性偏向始于知觉阶段,持续至知觉后认知阶段。(4)抑郁症负性偏向可能与5-HT功能低下相关,慢性应用SSRIs抗抑郁治疗具有提高对正性情绪刺激的皮质电生理反应,抑制对负性情绪刺激皮质反应,转变负性情绪偏向作用。(5)情绪词选择指标和正性靶刺激诱发的前部P2,N2,P3等ERPs成分有可能成为未来抑郁症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目的:通过对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控制与情绪偏向的行为学研究,探讨(1)抑郁症认知损害与情绪偏向的特征;(2)认知控制损害与情绪偏向的关系,以及两者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17例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前后,以及22名对照者完成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Stroop色词干扰测验,以及情绪词选择任务。结果:(1)认知测验:抑郁症组治疗前连线测验A和Stroop色词一致完成时间长于对照组,Stroop色词不一致120s内正确数小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认知测验有连线测验A和Stroop色词干扰测验。(2)情绪词选择任务:抑郁症组治疗前后正性词遗漏数均大于负性词遗漏数,治疗后正性词遗漏数小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负性词遗漏数以及正负性词错判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性词平均反应时治疗后短于治疗前,负性词平均反应时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情绪词选择指标与涉及认知控制能力的连线测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和Stroop色词测验成绩相关。(4)治疗前正性词遗漏数与抑郁症状和负性思维评分正相关,认知控制相关的认知测验成绩与抑郁症状和负性思维评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正、负性词遗漏数变化对抑郁症状评分变化有不同预测作用。结论:(1)抑郁症可能存在认知控制损害和以正性情绪加工损害为特征的情绪偏向;(2)情绪偏向与认知控制损害关联;(3)正负性情绪加工变化对抑郁症状改善可能有不同关联作用。目的:通过首次发作抑郁症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验证抑郁症负性偏向产生机制是否为从上向下对于正性信息注意控制缺陷导致负性信息加工增益,以及这种负性偏向发生的时间进程和方向性,为抑郁症情绪认知控制障碍提供电生理证据。方法:20例首次发作从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与20名对照者完成视觉三刺激语义oddball任务,并同时记录脑电。在该oddball任务中正性和负性情绪词在不同组块中分别作为任务相关靶刺激和任务无关干扰刺激,中性词作为标准刺激。结果:(1)行为学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正性词正确率显著降低,负性词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抑郁症组正性词正确率显著低于自身负性词正确率;反应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2)ERPs数据:在靶刺激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患者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160-260ms)波幅显著增高,前部N2(-260-430ms)波幅边界降低,后部N2波幅显著降低;靶负性词诱发的前部P2、N2波幅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正负性词之间的组内比较,抑郁症患者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N2波幅较靶负性词显著降低,靶负性词诱发的P3(-400-600ms)波幅较靶正性词显著降低,而对照者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210-260ms)波幅较靶负性词显著降低。在非靶干扰刺激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患者非靶负性词诱发的前部P2(-160-210ms)波幅边界增高;正负性词之间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者非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160-210ms)波幅较非靶负性词边界增大。抑郁症患者前部N2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迟。此外,抑郁症患者右侧顶枕区正性词诱发的P1(-70-130ms)潜伏期较自身负性词显著延迟。(3)ERP成分与抑郁症状和负性思维的关系:靶正性词诱发的额-中央区P2、N2波幅、非靶负性词诱发的额-中央区P2波幅(-160-210ms)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和自动思维(ATQ)评分显著正相关。结论:电生理数据证实(1)在知觉和知觉后加工阶段,正性信息加工缺陷导致负性信息相对增益可能是抑郁症负性偏向的潜在机制;抑郁症负性偏向可能源于正性信息加工损害,而非负性信息加工增加;(2)抑郁症负性偏向始于知觉阶段,持续至知觉后阶段。(3)正性目标刺激诱发的前部P2,N2,P3等ERPs成分有可能成为未来抑郁症诊断检测的客观指标。目的:通过对从未治疗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和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治疗9周后ERPs追踪研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脑电生理机制与SSRIs治疗效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认知情绪交互作用模型,并为抗抑郁剂治疗反应和疗效提供客观指标。方法:16例首次发作从未治疗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和SSRIs抗抑郁治疗9周后完成视觉三刺激语义oddball任务同时记录脑电。结果:(1)抑郁症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减分率75%。(2)行为学数据:抑郁症治疗9周后正性词正确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负性词正确率边界提高;治疗后正性词正确率边界低于负性词正确率;治疗后反应时显著短于治疗前。(3)ERPs数据:在靶刺激条件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160-260ms)波幅显著降低、前部N2(-260-430ms)波幅显著增大、P3(-400-600ms)波幅边界降低,靶负性词诱发的前部P2、前部N2、P3波幅与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在非靶干扰刺激条件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非靶负性词诱发的前部P2(-210-260ms)波幅显著降低,非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P2波幅边界降低。前部N2潜伏期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缩短,右侧顶枕区正性词P1潜伏期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缩短,而负性词P1潜伏期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意义。(4)抑郁症组治疗前靶正性词诱发的前部N2波幅与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和自动思维(ATQ)评分显著负相关。结论:(1)抑郁症负性偏向可能与5-HT功能低下有关;(2)SSRIs慢性治疗效应具有提高正性情绪刺激的皮质电生理反应,抑制负性情绪刺激的皮质反应,改变负性情绪偏向作用;(3)正性目标刺激诱发的前部N2成分有可能成为未来抗抑郁剂治疗效应的客观评价指标。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12
英文摘要  12-27
第一章 前言  27-36
  1.1 负性偏向的概念  27-28
  1.2 负性偏向神经机制及背-腹侧系统作用模型  28-31
  1.3 抑郁症认知控制和情绪偏向行为学研究现状  31-32
  1.4 抑郁症注意和情绪偏向ERPs研究现状  32-33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33-34
  1.6 研究思路  34-35
  1.7 研究意义  35-36
第二章 研究1 抑郁症认知控制与情绪偏向行为学研究  36-48
  2.1 研究目的  36
  2.2 材料和方法  36-41
    2.2.1 研究对象  36-37
    2.2.2 方法  37-41
    2.2.3 研究流程  41
    2.2.4 统计学方法  41
  2.3 结果  41-46
    2.3.1 一般临床资料  41-42
    2.3.2 抑郁症组治疗前后认知控制功能与对照组的比较  42
    2.3.3 抑郁症组治疗前后情绪词选择任务与对照组的比较  42-44
    2.3.4 抑郁症组治疗前后认知控制功能与情绪词选择指标相关分析  44-45
    2.3.5 认知控制和情绪词选择指标与抑郁症状、负性思维相关分析  45
    2.3.6 认知控制和情绪词选择指标对抑郁症状变化的预测作用  45-46
  2.4 讨论  46-48
第三章 研究2 抑郁症负性偏向脑电生理机制的ERPs研究  48-77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  49
  3.2 材料和方法  49-55
    3.2.1 研究对象  49-50
    3.2.2 刺激材料和过程  50-52
    3.2.3 ERPs数据采集和处理  52-53
    3.2.4 ERPs成分分析和测量  53-54
    3.2.5 统计分析  54-55
  3.3 结果  55-73
    3.3.1 临床资料比较  55-57
    3.3.2 行为学数据结果  57-58
    3.3.3 ERPs结果  58-73
    3.3.4 行为学和ERPs数据与抑郁症状、负性思维评分相关结果  73
  3.4 讨论  73-77
第四章 研究3 抑郁症负性偏向与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效应的ERPs研究  77-95
  4.1 研究目的和假设  77-78
  4.2 材料和方法  78-79
    4.2.1 研究对象  78
    4.2.2 刺激材料和过程  78-79
    4.2.3 ERP数据采集、处理  79
    4.2.4 ERPs成分分析和测量  79
    4.2.5 统计分析  79
  4.3 结果  79-91
    4.3.1 临床资料比较  79-80
    4.3.2 行为学数据结果  80-81
    4.3.3 ERPs结果  81-91
    4.3.4 治疗前ERPs成分与治疗后抑郁症状、负性思维相关结果  91
  4.4 讨论  91-95
第五章 综合讨论  95-100
  5.1 ERPs实验范式的有效性  96
  5.2 负性偏向产生的脑电生理机制  96-97
  5.3 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97-98
  5.4 思考和不足  98-100
第六章 结论  100-101
参考文献  101-116
综述  116-136
致谢  136-137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37-138

相似论文

  1.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2.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3.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4. 厌氧条件下初始NO3-含量对土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和CO2排放的影响,X131.3
  5. 母亲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村小学生认知和社会生活能力影响的现况研究,R179
  6.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7. 大学生愤怒情绪、睡前思维控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B842.6
  8. 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初任教师愤怒情绪的干预研究,B842.6
  9. 我国残奥乒乓球运动员注意特征研究,G846
  10. 首发老年抑郁症临床特点的研究,R749.4
  11. 惊恐障碍患者情绪语音信息前注意加工的失匹配负波研究,R749.7
  12. 积极情绪对3-5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影响,B844.1
  13. 情绪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稳定性的影响,B842.3
  14. 社会情绪和社会规范对独裁者博弈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B842.6
  15. 高中生的教师期望知觉、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B842
  16.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模型研究,B842.6
  17. 虚惊条件下注意追随注视线索转移的机制,B841
  18. 基于注意网络测试任务的酒精摄入对注意功能的影响,B841
  19. 他方背信对风险决策的影响,B84
  20. Vero细胞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制造工艺及检定技术的优化,R392
  21. 情绪调节方式对诱发情绪下A型行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反应的影响研究,R54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 > 情感性精神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