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铁客运站站区空间形态研究

作 者: 李松涛
导 师: 曾坚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高铁客运站区 空间形态 布局原则 土地利用 合理形态 站区分类
分类号: TU248.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23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速铁路作为目前国际上蓬勃发展的交通系统,以高效率、低能耗、大运量的特点决定了其将在未来交通运输部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客运站区作为面向低碳城市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论文从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入手,通过对高铁客运站区布局原则土地利用的探讨,逐步深入到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组成要素以及站区空间形态分类方法的研究中去。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若干典型的城市、站区来进行分析与阐释,从经济、人口、城市层级等诸多层面对站区类型做出了划分。论文着眼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已有或潜在的高速铁路设站城市进行了不同站区类型的归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首章是绪论,即论文的导论部分。在背景论中探讨了高速铁路作为绿色交通系统对于其他交通方式所处的优势地位以及高铁客运站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对相关概念加以限定与简释,便于下文的进一步阐述。然后从理论与实践出发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最后,在明确了课题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的基础上,对论文总框架进行了描述。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高铁客运站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为下文的理论探索进行文献方面的贮备。第三章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带动作用,对高速铁路客运站同时存在的“节点”与“场所”作用即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做了阐述,继而分析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存在的“轴”“点”关系。其次对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布局的相关方法与决策技术。随后对由于高铁客运站布局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的周边城市空间反应进行了分类。最后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与高速铁路客运站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高铁客运站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从工程技术上、开发方式上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对高铁客运站区的人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主要对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实体要素进行了分类与描述,包括地面公共空间、站区建筑以及地下空间等三部分,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结合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最终共同构成了高铁客运站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第五章通过对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形成机理分析,对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趋势进行了总结。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城市未来可能形成的高速铁路客运站区进行了分类,提出一类站区空间形态、二类站区空间形态以及三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划分方法,并对可能形成各类站区的典型城市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从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弹性成长、生态性以及经济性等四方面来探讨合理的站区空间形态发展方式,为高铁客运站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方向。第七章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通过分析沿线设站的20座城市,从行政等级、辖区人口、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对这些城市可能在未来形成的站区规模进行了预测。并对北京南站、天津西站以及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三处典型车站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最后在附录章,探讨了在高速铁路引导下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整个城市向低碳化转变存在的作用,并分析了在高速铁路客运站影响下,车站周边区域城市紧凑度的增加,形成城市的网络化发展,完成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并逐步由网络城市向城市网络迈进的可能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20
  1.1 研究背景  12-15
  1.2 研究范围  15-17
    1.2.1 相关概念  15-16
    1.2.2 研究意义  16-17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8
    1.3.1 研究方法  17
    1.3.2 研究框架  17-18
  1.4 论文创新点  18-20
第二章 高铁客运站区发展概况与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20-46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35
    2.1.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21-30
    2.1.2 国内外对高铁客运站区的相关研究  30-35
  2.2 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35-45
    2.2.1 经济学相关理论  35-37
    2.2.2 社会学相关理论  37-40
    2.2.3 技术因素的相关理论  40-45
  2.3 本章小结  45-46
第三章 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布局原则  46-109
  3.1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推动作用  47-59
    3.1.1 牵引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49-52
    3.1.2 促进城市多中心的形成  52-55
    3.1.3 促使城市结构优化  55-56
    3.1.4 促进城市群发展  56-59
  3.2 高铁客运站布局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59-83
    3.2.1 高铁客运站的布局原则  61-64
    3.2.2 高铁客运站布局的相关方法  64-67
    3.2.3 影响高铁客运站布局的相关因素  67-79
    3.2.4 高铁客运站布局的决策技术  79-83
  3.3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83-88
    3.3.1 强化既有城市中心  84-86
    3.3.2 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的出现  86-87
    3.3.3 郊区化城市入口或专业节点  87-88
  3.4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  88-108
    3.4.1 高铁客运站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  88-91
    3.4.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土地利用特征  91-95
    3.4.3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  95-101
    3.4.4 高铁客运站用地与城市用地间关系的优化整合  101-108
  3.5 本章小结  108-109
第四章 高铁客运站区人流特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109-143
  4.1 高铁客运站区人流分析  110-116
    4.1.1 车站内部的快速通过代替长时等候  112-114
    4.1.2 与周边商业空间的紧密联系  114-116
  4.2 高铁客运站区地面公共空间  116-121
    4.2.1 公共空间的分类  116-120
    4.2.2 影响公共空间形态的因素  120-121
  4.3 高铁客运站区建筑部分  121-139
    4.3.1 站区建筑的组成  121-128
    4.3.2 标志性建筑  128-136
    4.3.3 与原有城区的关系处理  136-139
  4.4 高铁客运站区地下空间  139-142
    4.4.1 地下空间功能分类  139-140
    4.4.2 地下空间形态分析  140-142
  4.5 本章小结  142-143
第五章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分类  143-182
  5.1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形成  144-155
    5.1.1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形成机理分析  144-148
    5.1.2 高铁客运站区对周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148-155
  5.2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分类方法  155-162
    5.2.1 影响站区空间分类的外在因素  156-159
    5.2.2 影响站区空间分类的内在因素  159-162
  5.3 一类站区的空间形态  162-170
    5.3.1 一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  162-164
    5.3.2 形成一类站区城市的特征  164-170
  5.4 二类站区的空间形态  170-175
    5.4.1 二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  170-172
    5.4.2 形成二类站区城市的特征  172-175
  5.5 三类站区的空间形态  175-179
    5.5.1 三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  175-177
    5.5.2 形成三类站区城市的特征  177-179
  5.6 形成不同站区空间形态城市的对比分析  179-180
  5.7 本章小结  180-182
第六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铁客运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  182-192
  6.1 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183-184
    6.1.1 与城市规模空间形态的适应  183-184
    6.1.2 与自身功能及周边城市功能的适应  184
  6.2 站区空间形态的弹性成长  184-186
    6.2.1 空间形态的可成长性  184-185
    6.2.2 与周边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互动  185-186
  6.3 站区空间形态的生态性  186-188
    6.3.1 尊重顺应自然环境  186-187
    6.3.2 对周边人文环境的呼应  187-188
  6.4 站区空间形态的经济性  188-190
    6.4.1 与城市发展战略相一致  188-189
    6.4.2 节省资源集约式发展  189-190
    6.4.3 设施使用的高效率  190
  6.5 本章小结  190-192
第七章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站区空间形态分类讨论  192-242
  7.1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情况  193-196
  7.2 京沪高铁对沿线设站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96-206
    7.2.1 京沪高铁设站城市规模分析  196-201
    7.2.2 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201-206
  7.3 典型城市站区分析  206-240
    7.3.1 北京南站  206-221
    7.3.2 天津西站  221-231
    7.3.3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231-240
  7.4 小结  240-242
参考文献  242-257
攻博期间学术经历与获奖情况  257-258
附录 高铁客运站区对低碳城市形成的重要作用  258-278
  1 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  261-265
    1.1 低碳城市的特征  262-263
    1.2 绿色交通体系对低碳城市的影响  263-265
  2 发展高速铁路对低碳城市形成的必要性  265-270
    2.1 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系统  265-267
    2.2 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作用  267-269
    2.3 促进城市区域更新  269-270
  3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促进  270-277
    3.1 趋向高速铁路车站的向心性  271-273
    3.2 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发展  273-275
    3.3 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型利用  275-277
  4 小结  277-278
致谢  278

相似论文

  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2.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3.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X171
  4. 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X826
  5.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污染效应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X52
  6.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X24
  7. 基于尺度转换提高MODIS影像耕地解译精度的方法研究,S127
  8. 高分辨率SAR影像裸土信息提取及土壤含水量反演初探,S152.7
  9. 基于土地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F301.2
  10.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11. 苏北滨海湿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分析,X171
  12.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13.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的成因及形态特征研究,TU981
  14. 近代受南洋文化影响的琼北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研究,TU-05
  15. 马桥镇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研究,TU982.29
  16. 海南书院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TU-0
  17. 鄂东南传统商业集镇空间形态及其更新趋势研究,TU981
  18. 传统与变迁,TU-0
  19. 新疆吐峪沟居住社区空间形态研究及其在新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构,TU984.12
  20.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研究,F301
  21.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F30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 > 火车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