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抗HBV药物的分子药效学评价模型以及减少HBV耐药的策略研究

作 者: 刘飞
导 师: 蒋建东;彭宗根;李玉环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关键词: 乙肝病毒 cccDNA 负链 正链 抗HBV药物的分子药效学评价模型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氧化苦参碱 膦甲酸钠 联合治疗
分类号: R9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Ccc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建立以及维持感染的分子基础,并在停药反弹和核苷类药物(nucleotide or nucleoside anologues, NAs)耐药产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针对cccDNA增殖机制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或者在现有条件下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阻止肝脏细胞内cccDNA分子的形成以及降低cccDNA库是乙肝防治的核心课题之一CccDNA增殖过程几乎涉及到整个HBV DNA复制环节,那么临床常用药物在哪个环节抑制cccDNA增殖,有没有主要的作用环节?对于临床耐药率低的NAs有没有特征性的抑制cccDNA增殖的药效规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解释临床耐药现象,更有助于发现强效抑制cccDNA增殖的药物,甚至为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研究和评价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采用了临床抗HBV药物作为“小分子药物探针”的研究策略。氧化苦参碱(OMTR)、膦甲酸钠(PFA)、拉米夫定(3TC)、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是5种分子结构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临床上均有明确的抗HBV作用。它们分别属于不同靶点、不同靶位或者同靶位但不同结合方式的药物。OMTR通过降低宿主蛋白HSC70 mRNA的稳定性来抑制HBV复制,PFA作用于HBV复制酶焦磷酸结合的位点;3TC、ADV和ETV三种药物都以病毒复制酶为靶点但结合模式不同。基于这些化合物对HBV复制过程不同机制的干预,有可能通过针对性的研究揭示出它们各自抑制cccDNA增殖的药效规律。因此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药物抑制cccDNA增殖机制的研究,寻求增强抗HBV药效以及克服乙肝临床耐药的策略。本课题建立了一系列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用于检测HBV不对称复制过程中主要的复制步骤,即负链正链复制和cccDNA的合成。在传代HepG2.2.15细胞(整合有HBV全基因组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内,cccDNA增殖是HBV复制周期中主要的分子事件,HBV包膜蛋白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对cccDNA增殖过程影响有限,在此时段内cccDNA自然增殖途径相对“简化”,便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基于上述条件,本课题提出“抗HBV药物的分子药效学评价模型”。该模型基于对HBV主要复制步骤定量地检测,在cccDNA增殖期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结合药效动力学和偏相关性分析可以综合地评价药物作用后负链、正链等复制步骤在cccDNA增殖过程中的主次作用,从而判断药物抑制cccDNA增殖的分子药理学机制。因此本模型是一个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将特异性HBV不对称复制机制融入到HBV药效学研究中,用于研究药物在HBV整个复制周期中主要的分子药效学机制。3TC、ADV和ETV三种NAs作用于HepG2.2.15细胞后,可以有效地抑制cccDNA的增殖。因为HBsAg生物学意义和cccDNA相近,本课题对HBsAg胞外分泌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HBsAg可以定量、定性地反映NAs作用后cccDNA降低的趋势。通过对HBV正、负链复制以及cccDNA增殖抑制的剂量-药效曲线整体性地分析,以及结合药效动力学和统计学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的数据,结果表明NAs通过不同的分子药效学机制来抑制cccDNA的增殖。3TC、ETV和ADV三种药物可能分别主要在负链复制、正链复制和正链补全阶段发挥抑制cccDNA增殖的药效。其中ETV和ADV的药效学机制进一步得到其它数据的证实。本室前期工作通过系列实验证实OMTR可降低HSC70 mRNA的稳定性,而HSC70在HBV逆转录过程发挥辅助复制的作用,因此OMTR通过降低HSC70的丰度来抑制HBV复制。本课题进一步发现HSC70蛋白CC区(与底物蛋白结合的功能域)与辅助HBV复制功能密切相关。通过qPCR体系检测OMTR对HBV正、负链以及cccDNA的影响,发现OMTR同等水平地抑制HBV正、负链复制以及cccDNA的增殖,与NAs抑制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结合以往研究的结果,OMTR可能主要通过下调负链复制水平来抑制cccDNA的增殖。PFA抗病毒的药效较弱,在1667μM的剂量时才出现对HBV复制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PFA抑制HBV正、负链复制以及cccDNA增殖药效大小的顺序为负链<正链<cccDNA。表明PFA在正链补全阶段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最终抑制cccDNA增殖。本课题进一步评价了3TC、ADV和ETV三种NAs联合治疗的药效。数据表明,所有六种NAs联合方案在降低细胞内HBV负链复制上表现为协同或叠加作用。在六种联合方案中,仅3TC和ADV相互联合的两种方案在HBV正、负链复制,以及cccDNA增殖多个层次上表现为协同抑制作用,与临床结果相吻合。以细胞外HBV DNA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六种NAs联合方案对细胞外HBV DNA水平没有影响。总之,“抗HBV药物的分子药效学评价模型”具有潜在的理论价值,适用于研究药物抑制HBV cccDNA增殖的分子药效学机制,发现和评价有效的NAs联合治疗方案。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缩略语表  11-14
前言  14-20
1 材料与方法  20-37
  1.1 实验材料  20-24
    1.1.1 细胞系  20-21
    1.1.2 药物  21
    1.1.3 主要生化试剂  21-22
    1.1.4 质粒和细菌菌株  22
    1.1.5 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22
    1.1.6 主要仪器  22-24
  1.2 实验方法  24-37
    1.2.1 细胞总m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24
    1.2.2 细胞DNA提取  24-26
    1.2.3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6-29
    1.2.4 构建HBV重组质粒  29-30
    1.2.5 构建多种HSC70蛋白功能区缺失型的真核表达质粒  30-31
    1.2.6 HBV DNAqPCR检测体系  31-32
    1.2.7 HepG2.2.15细胞培养以及药物处理  32
    1.2.8 HBV cccDNA、细胞内病毒DNA提取以及处理  32-33
    1.2.9 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33
    1.2.10 Southern blot  33-35
    1.2.11 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  35
    1.2.12 NAs抑制HBV DNA复制的药效动力学及米氏方程  35-37
2 实验结果  37-88
  2.1 第一部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抑制cccDNA增殖的策略  37-79
    2.1.1 乙肝病毒DNA q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37-42
    2.1.2 HBV qPCR检测体系的生物学意义  42-44
    2.1.3 HepG2.2.15适用于研究药物抑制cccDNA增殖的机制  44-46
    2.1.4 NAs抑制cccDNA增殖的特征和机制  46-48
    2.1.5 HBsAg定性、定量地反映NAs作用后cccDNA载量的变化  48-52
    2.1.6 3TC主要通过抑制HBV负链的合成来阻止cccDNA的增殖  52-56
    2.1.7 ETV通过阻断HBV正链的复制来抑制cccDNA的增殖  56-62
    2.1.8 ADV在正链补全阶段抑制cccDNA的增殖  62-67
    2.1.9 氧化苦参碱在负链复制水平抑制cccDNA的增殖  67-71
    2.1.10 大剂量PFA对cccDNA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71-72
    2.1.11 讨论  72-79
  2.2 第二部分NAs联合抑制HBV DNA复制的相关机理  79-88
    2.2.1 联合治疗在抑制细胞内HBV负链上表现为协同或叠加作用  80-81
    2.2.2 3TC联合ADV可协同抑制细胞内HBV正链的复制  81-82
    2.2.3 3TC、ADV相互联合可协同抑制cccDNA的增殖  82-83
    2.2.4 联合治疗没有促进对分泌型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  83-87
    2.2.5 讨论  87-88
3 结论  88-90
参考文献  90-99
论文综述  99-109
论文发表以及学术会议  109-110
发表论文  110-114
致谢  114

相似论文

  1. 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伴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发性肝癌效果分析,R735.7
  2.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72周临床疗效观察,R512.62
  3. PSE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临床观察,R575.2
  4. 恩替卡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特征、质粒构建及其挽救治疗,R512.62
  5.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用于癌症的靶向联合治疗,R730.5
  6.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人睾丸组织内的表达,R512.62
  7. 共输送阿霉素和基因的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R943
  8. 1、OPG/RANKL/RANK轴系统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 2、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病例报告,R781.4
  9. 三组药物对拉米夫定失败慢乙肝挽救治疗疗效比较,R512.62
  10. 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蛇串疮60例回顾性分析,R752.12
  11.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R512.62
  12. 我国中部部分地区HIV感染者中HBV和HCV感染率的现况研究,R181.3
  13. 乙型肝炎HBVcccDNA跨单缺口和跨双缺口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R450
  14. 一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SBP)的原核分泌型表达、纯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R392.1
  15. 苦参总碱栓剂的药学研究,R283
  16. 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理研究,R285.5
  17. 新基因URG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R735.7
  18. 激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肾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R692.3
  19. 他汀类药物在乙肝病毒感染人群中的肝脏安全性,R512.62
  2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定量与血清中IL-10、IFN-γ、TGF-β1水平之间的关系,R512.62
  21.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顿挫型转录体阳性特殊感染状态的动态观察,R512.6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