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若干离子液体结构与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

作 者: 孙慧
导 师: 张冬菊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理论与计算化学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微观结构 催化机理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类号: O643.3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5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离子液体是一类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新型液态化合物。它们具有一些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熔点、宽液程、高的热稳定性、良好的溶解性、不易燃、不易挥发、可循环使用等。其中,离子液体不易挥发、可循环使用的独特性能,符合绿色化学、绿色合成的理念,被认为是一类理想的环境友好介质和绿色功能材料,近二十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关注。此外,离子液体还拥有“可设计”特征,可以通过改变阴、阳离子的种类和大小来调节其物理化学性质,使人们可以根据特定的用途和需要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的离子液体。到目前为止,离子液体的实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化学合成与催化、萃取与分离、电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被广泛用作溶剂、反应介质、催化剂和功能材料。与离子液体的实验研究相比,其理论研究发展明显滞后。纵观离子液体理论研究现状,众多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应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以及构-效关系,而对其他类型离子液体(如吡啶类离子液体,季铵盐类离子液体等)结构及性质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一研究现状既不利于人们全面了解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又不利于离子液体构-效关系的建立,也影响了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开发和应用。另外,人们对离子液体催化反应机理的认识仍不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高效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发展和应用。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当今理论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围绕几种性能优良的离子液体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一方面借助了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典型二价离子液体和吡啶类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探讨了结构对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为离子液体构-效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应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和手性离子液体催化的几类重要有机合成反应,揭示其微观反应机制,弄清了离子液体催化行为和催化活性的本质,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关键因素,为定向设计、合成具有独特性能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毗啶类离子液体[BPy]+[BF4]-和新型二价离子液体[(MIm)C3(MIm)](2+)[Br]-的离子对结构,给出了其稳定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探讨了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分析了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人们对离子液体微观结构的认知。用密度泛函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典型吡啶类离子液体[BPy]+[BF4]-的几何构型,讨论了离子对各种可能构型间的相对稳定性,获得了阴离子在阳离子周围的优势取向,同时还对阴阳离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氢键的分布及强度信息。研究发现[BPy]+[BF4]-离子液体离子对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由阴阳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对二价离子液体[(MIm)C3(MIm)]2+[Br]2-阳离子和离子对的几何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分析了阳离子及离子对的各种可能构型,发现在最稳定离子对结构中两个咪唑环之间存在π…π兀相互作用,这是影响[(MIm)C3(MIm)]2+[Br]-2离子对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此外,本文还采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阳离子及离子对结构中的电子离域情况,给出了咪唑环上氢原子酸性的相对强弱。同时应用前线分子轨道分析探讨了阴阳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结果表明: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二价阳离子的69C-H和π‘轨道与Br-离子的pAO轨道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离子间的电荷转移主要借助二价阳离子的σ*C-H轨道与Br-离子的一个pAO轨道间的v相互作用。阴阳离子间较大的电子转移和较高的离子对稳定化能为二价离子液体的高熔点和高热稳定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有关结果发表在J. Phys. Chem. A (2010,114,3990-3996)和J. Mol. Struct. (THEOCHEM) (2009,900,37-43)杂志上。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深入分析[BPy]+[BF4]-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以及H20对[BPy]+[BF4]-离子液体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吡啶类离子液体微观结构的认识,探讨了H20与吡啶类离子液体二元混合物的构-效关系。在量子化学计算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的力场与计算模型,对[BPy]+[BF4]-离子液体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和空间分布函数分析发现,[BPy]+[BF4]-离子液体呈阴阳离子交替排列的长程有序结构,阴离子主要位于阳离子周围的第一配位层,其在阳离子周围的空间分布情况与量子化学计算所得结论一致,而阳离子主要位于给定阳离子周围第二配位层中阴离子在第一配位层中没有占据的区域。两吡啶阳离子间的排布方式以T型排列为主。阴阳离子间的氢键分布及强度信息通过分析[BPy]+阳离子上的H原子与[BF4]-阴离子中的F原子间的位-位径向分布函数获得。所得氢键强度趋势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所得结论一致,但分子动力学模拟所得氢键强度均弱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所得结果。[BPy]+[BF4]--H20混合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了不同含量的H20对[BPy]+[BF4]-离子液体微观结构及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由径向分布函数和空间分布函数分析可知,H2O的存在并没有改变[BPy]+[BF4]-离子液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及阴阳离子间的氢键强度趋势。体积较小的H20分子位于给定阳离子周围的第一配位层,其在阳离子周围的分布区域与上述阴离子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然而不如阴离子的分布区域广。阴离子占据阳离子周围的第二配位层。H20分子与离子液体中的阴离子距离更近,相互作用更强。随着H20含量的增加,阴、阳离子周围的H20分子数目增多,而阳离子或阴离子数目减少,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减弱,由此阳离子的旋转速度和阴阳离子的扩散程度也都随之增加,表明H20的存在能有效降低[BPy]+[BF4]-离子液体的粘度。有关结果发表在J.Phys.Chem.A(2010,114,3990-3996)杂志上。3.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的Deils-Alder (D-A)反应、Markovnikov加成反应和CO2与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揭示了其微观反应机制,弄清了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催化行为和催化活性的本质,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关键因素。(1)系统地研究了[EEIm]+催化的环戊二烯与异丁烯醛的D-A反应,探索了催化剂缺乏和存在时D-A反应的四条可能路径,揭示了非催化反应与催化反应的机理细节,获得了有关反应的势能面轮廓。对比非催化与催化反应过程发现,[EEIm]+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反应的能垒,而且增加反应的异步性,但没有改变反应的势能面轮廓,非催化与催化反应都以协同机理进行,并且exo-cis为能量最低路径。结果表明,[EEIm]+在反应中作为弱Lewis酸来催化反应。有关结果发表在Inter. J. Quant. Chem.(2007,107(9),1875-1885)杂志上。(2)详细地研究了[BMIm]+[OH]-催化的咪唑与乙烯乙酸酯的Markovnikov加成反应,探讨了其反应机理,获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能量信息。结果表明:由于反应物乙烯乙酸酯构型的不同,反应可分别以分步和协同机理进行;这两个过程均系高放热反应;[BMIm]+[OH]-中的阴、阳离子在Markovnikov加成反应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BMIm]+稳定了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负离子,而OH-夺取了咪唑上的N1-H氢原子,增强了咪唑的亲核能力。有关结果发表在J. Phys. Chem. A(2007,111,4535-4541)杂志上(3)以CO2和环氧丙烷为例,研究了在[R1MIm]+[C1]-(R1=Ethyl,Butyl,和Hexyl)存在下CO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探索了在离子液体缺乏和存在时环加成反应的可能路径,并获得了相应势能面轮廓,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出示:在离子液体缺乏时,环加成反应可经由两条反应通道,均以协同机理进行,但其反应能垒高达59.71和55.10 kcal mol-1:而在离子液体存在时,环加成反应是一个多通道反应,可以通过至少五条反应路径进行,每一条路径包含两到三个基元步,并且决速步(均包含环氧丙烷的开环过程)的能垒比非催化反应的能垒降低了20-30 kcal mol-1。[EMIm]+[Cl]-的催化活性来源于阴、阳离子的协同作用,其中阳离子利用氢键稳定了中间体和过渡态,而阴离子亲核进攻环氧丙烷,使其开环过程更容易发生。有关结果发表在J. Phys. Chem. A(2007,111,8036-8043)杂志上。4.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详细地研究了吡咯咪唑溴催化的环已酮和硝基苯乙烯间的Michael加成反应,揭示了其详细的微观反应机理,分析了酸性加成物对Michael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明确了吡咯型手性离子液体在反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了不对称Michael加成产物高立体选择性的原因。结果表明:此反应分两阶段进行,即烯胺形成阶段和Michael加成阶段;酸性加成物的存在改变了烯胺形成机理,降低了反应势垒,并使烯胺形成过程高度放热;吡咯型手性离子液体中的阴、阳离子联合推动反应的进行,其中Br-负离子作为质子接受体协助亚胺-烯胺互变过程中的质子转移,而阳离子通过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稳定了C-C键形成过程中C原子上增长的负电荷;咪唑阳离子与硝基苯乙烯间氢键的形成,以及咪唑阳离子在烯胺Si-面的空间位阻导致了Michael加成产物高的立体选择性。有关结果发表在Chirality (Early View)杂志上。

全文目录


摘要  15-20
Abstract  20-27
第一章 综述  27-51
  §1.1 引言  27-28
  §1.2 离子液体简介  28-41
    1.2.1 离子液体发展史  28-29
    1.2.2 离子液体定义、组成与分类  29-30
    1.2.3 离子液体物理化学特性  30-31
    1.2.4 离子液体在实验领域的研究现状  31-37
      1.2.4.1 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1-32
      1.2.4.2 合成与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2-34
      1.2.4.3 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4-35
      1.2.4.4 萃取与分离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5
      1.2.4.5 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5-36
      1.2.4.6 离子液体制备及性质表征  36-37
    1.2.5 离子液体在理论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37-41
      1.2.5.1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37-38
      1.2.5.2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38-40
      1.2.5.3 离子液体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40-41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41-42
  §1.4 本章小结  42-43
  参考文献  43-51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51-63
  §2.1 量子化学计算  51-55
    2.1.1 密度泛函理论  51-54
    2.1.2 基组  54
    2.1.3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54
    2.1.4 自然键轨道分析  54-55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55-60
    2.2.1 力场  55-57
    2.2.2 能量最小化  57-58
    2.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58
    2.2.4 径向分布函数  58-59
    2.2.5 空间分布函数  59-60
  参考文献  60-63
第三章 离子对结构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63-89
  §3.1 引言  63
  §3.2 1-丁基吡啶四氟化硼离子液体离子对结构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63-68
    3.2.1 研究背景  63-64
    3.2.2 计算方法  64
    3.2.3 结果与讨论  64-67
      3.2.3.1 离子对构型  64-67
      3.2.3.2 氢键  67
    3.2.4 结论  67-68
  §3.3 二价离子液体1,3-二(3-甲基咪唑)丙基溴中阳离子及其离子对几何与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68-84
    3.3.1 研究背景  68
    3.3.2 计算方法  68-69
    3.3.3 结果与讨论  69-82
      3.3.3.1 [(MIm)C_3(MIm)]~(2+)二价阳离子的几何结构  69-71
      3.3.3.2 [(MIm)C_3(MIm)]~(2+)二价阳离子的电子结构  71-76
      3.3.3.3 [(MIm)C_3(MIm)]~(2+)[Br]_2~-离子对的几何结构  76-79
      3.3.3.4 [(MIm)C_3(MIm)]~(2+)[Br]_2~-离子对的电子结构  79-81
      3.3.3.5 前线分子轨道  81-82
      3.3.3.6 ~1HNMR光谱的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  82
    3.3.4 结论  82-84
  参考文献  84-89
第四章 离子液体结构、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89-113
  §4.1 引言  89
  §4.2 1-丁基吡啶四氟化硼离子液体微观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89-97
    4.2.1 研究背景  89-90
    4.2.2 计算模型与方法  90-91
    4.2.3 结果与讨论  91-96
      4.2.3.1 结构特征  91-95
      4.2.3.2 氢键  95-96
    4.2.4 结论  96-97
  §4.3 离子液体[BPy]~+[BF_4]~-和水混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97-110
    4.3.1 研究背景  97-98
    4.3.2 计算模型与方法  98
    4.3.3 结果与讨论  98-108
      4.3.3.1 结构特征  99-101
      4.3.3.2 氢键  101-107
      4.3.3.3 动力学性质  107-108
    4.3.4 结论  108-110
  参考文献  110-113
第五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  113-155
  §5.1 引言  113
  §5.2 二乙基咪唑阳离子催化环戊二烯与异丁烯醛Dei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  113-124
    5.2.1 研究背景  113-114
    5.2.2 计算模型与方法  114-115
    5.2.3 结果与讨论  115-123
      5.2.3.1 催化剂缺乏时的D-A反应  115-118
      5.2.3.2 催化剂存在时的D-A反应  118-120
      5.2.3.3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120-122
      5.2.3.4 自然键轨道分析  122-123
      5.2.3.5 与实验对比  123
    5.2.4 结论  123-124
  §5.3 离子液体[BMIm]~+[OH]~-催化咪唑和乙烯乙酸酯Markovnikov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124-134
    5.3.1 研究背景  124-125
    5.3.2 计算方法  125-126
    5.3.3 结果与讨论  126-134
      5.3.3.1 反应机理  127-131
      5.3.3.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131-132
      5.3.3.3 自然键轨道分析  132-134
    5.3.4 结论  134
  §5.4 离子液体[R_1MIm]~+[Cl]~-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环加成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34-147
    5.4.1 研究背景  134-135
    5.4.2 计算方法  135-136
    5.4.3 结果与讨论  136-146
      5.4.3.1 非催化环加成反应  136-137
      5.4.3.2 催化环加成反应  137-146
    5.4.4 结论  146-147
  参考文献  147-155
第六章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155-177
  §6.1 研究背景  155-157
  §6.2 吡咯型手性离子液体催化的环已酮与硝基苯乙烯Michael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157-165
    6.2.1 引言  157
    6.2.2 计算模型和方法  157-158
    6.2.3 结果与讨论  158-164
      6.2.3.1 烯胺中间体的形成  158-161
      6.2.3.2 Michael加成  161-164
    6.2.4 结论  164-165
  §6.3 吡咯型手性离子液体在诱导环已酮与硝基苯乙烯Michael加成立体选择性方面所饰角色的理论阐述  165-171
    6.3.1 引言  165
    6.3.2 计算方法  165
    6.3.3 结果与讨论  165-170
    6.3.4 结论  170-171
  参考文献  171-177
致谢  177-17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178-181
附外文论文  181-203
  发表论文Ⅰ  181-188
  发表论文Ⅱ  188-195
  发表论文Ⅲ  195-20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03

相似论文

  1.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2. Reline室温离子液体中锌钴和锌镍合金的电沉积研究,TQ153.1
  3. 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O626.23
  4. 含碳水化合物衍生的一价及二价咪唑盐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O621.3
  5. 离子液体预处理纤维素及再生纤维素水解研究,TQ352.1
  6. 禁食对鸡肉宰后僵直及其品质影响研究,TS251.1
  7. 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形成机制研究,TS251.1
  8. 吡唑啉和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O626.2
  9.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叔丁醇脱水反应的研究,O643.32
  10. 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 Br)对金鱼的发育毒性,X174
  11. 咪唑离子液体在溶液中的簇集和微观结构研究,O645.1
  12. 巯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对CdSe量子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O649
  13. 离子液体对壳聚糖溶解性能的研究,O636.1
  14. 咪唑类离子液体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其活度系数研究,O646
  15. 咔唑衍生物的理论研究,O626
  16. 苯并噻唑—嘧啶核苷杂化体及吡喃酮并嘧啶双环核苷的合成研究,O626
  17. 一种离子液体对红鲤的免疫毒性,S917.4
  18.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热分析研究,O626.23
  19. 利用叔丁醇合成叔丁基苯中催化剂的选择和研究,TQ241.1
  20. 三芳氧稀土配合物对碳化二亚胺的活化以及转化的研究,O627.3
  21.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定期公告前后股价行为研究,F832.51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 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 > 催化 > 催化原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