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作 者: 栾春凤
导 师: 王浩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关键词: 城市 滨河地区 更新 城市设计 策略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32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适时的方法、政策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现代的城市设计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因此,将滨河地区更新纳入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下,将有利于我们构建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理论体系,使这一研究工作建立在一个系统而有序的学术规范与操作平台上。首先,追溯城市滨河地区的历史发展是更新的基础。其次,本文对比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滨河地区更新历程。针对滨河地区的城市设计策略,本文首先提出滨河地区更新的目标制定应立足于现状条件并结合城市发展,树立包含生态环境、历史保护、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多样性的综合目标。在规划原则方面,本文提出应遵循更新结合自然生态、结合历史文化、结合社会生活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具体项目,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五章分类规划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滨河地区更新的类型模式是建立在分析、整合和发掘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另外,第六章系统设计是对分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当然,滨河地区更新不是靠一张蓝图就能成功,还需要各种实施措施的有力保障。因此,滨河地区更新应走有机更新之路,在整体规划控制下,科学的、有序的、长期性、连续的进行。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11
1 绪论  11-27
  1.1 研究的背景  11-20
    1.1.1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现实驱动  11-17
      1.1.1.1 滨河地区是城市更新与设计的热点区域  11-14
      1.1.1.2 滨河地区更新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4-17
    1.1.2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研究的理论拓展  17-20
      1.1.2.1 国外滨河地区更新的理论研究现状  17-19
      1.1.2.2 国内滨河地区更新的理论研究现状  19-20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0-21
  1.3 研究的方法  21-22
    1.3.1 文献法  21-22
    1.3.2 例证法  22
    1.3.3 论证法  22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22-24
    1.4.1 研究内容  22-23
    1.4.2 研究框架  23-24
  1.5 重要概念辨析  24-27
    1.5.1 城市滨河地区  24-25
    1.5.2 更新  25
    1.5.3 城市设计  25-27
2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演进  27-62
  2.1 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历程  27-54
    2.1.1 古代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状况  27-38
      2.1.1.1 古代城市的选址与滨河城市的布局  27-31
      2.1.1.2 古代城市的河流水系与滨河地区的产生  31-33
      2.1.1.3 古代城市滨河地区的特征  33-38
    2.1.2 近代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状况  38-46
      2.1.2.1 近代城市滨河地区的形成与发展  38-42
      2.1.2.2 近代城市滨河地区的特征  42-46
    2.1.3 现代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状况  46-54
      2.1.3.1 现代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与更新  46-50
      2.1.3.2 现代城市滨河地区的特征  50-54
  2.2 城市滨河地区的演进模式  54-62
    2.2.1 中断式  54-57
    2.2.2 延续式  57-59
    2.2.3 衰落式  59-62
3 国内外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62-91
  3.1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62-81
    3.1.1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的发展状况与更新历程  62-74
      3.1.1.1 国外滨河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62-65
      3.1.1.2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的更新的背景与动因  65-70
      3.1.1.3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历程  70-74
    3.1.2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更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74-81
      3.1.2.1 政府主导,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74-75
      3.1.2.2 引进先进的更新规划设计  75-79
      3.1.2.3 提倡公众参与,介入法制手段  79-80
      3.1.2.4 国外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启示与反思  80-81
  3.2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81-91
    3.2.1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的更新状况  81-87
      3.2.1.1 当前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主要类型  81-85
      3.2.1.2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特点  85-87
    3.2.2 我国城市滨河地区的更新问题  87-91
      3.2.2.1 设计缺乏整体控制  87-88
      3.2.2.2 设计方法简单化、雷同化  88-89
      3.2.2.3 实施手段单一乏力  89-91
4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城市设计建构  91-113
  4.1 城市设计研究的提出  91-98
    4.1.1 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简顾与理论思潮  91-95
      4.1.1.1 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简顾  91-92
      4.1.1.2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  92-95
    4.1.2 现代城市设计在滨河地区更新中的作用  95-98
      4.1.2.1 科学指导更新设计  95-97
      4.1.2.2 有效控制更新实践  97-98
  4.2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目标制定  98-103
    4.2.1 目标制定的依据  98-101
      4.2.1.1 立足现状条件,因地制宜  98-100
      4.2.1.2 结合城市发展,综合考虑  100-101
    4.2.2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基本目标  101-103
  4.3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基本原则  103-113
    4.3.1 遵从自然生态原则  103-106
    4.3.2 保护历史文化原则  106-108
    4.3.3 注重社会生活原则  108-110
    4.3.4 促进城市发展原则  110-113
5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类型规划  113-146
  5.1 更新要素的分析、评价与整合  113-127
    5.1.1 城市滨河地区的更新要素组成  113-115
    5.1.2 更新要素的分析、评价与整合  115-121
      5.1.2.1 更新要素的分析  115-120
      5.1.2.2 更新要素的评价  120-121
      5.1.2.3 更新要素的整合  121
    5.1.3 特色要素的发掘  121-127
  5.2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类型模式  127-146
    5.2.1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模式可能  127-128
    5.2.2 环境治理型更新模式  128-132
      5.2.2.1 水污染治理先行,改善生态环境  128-131
      5.2.2.2 彰显人文特色,优化人居环境  131-132
    5.2.3 保护再利用型更新模式  132-137
      5.2.3.1 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判断与全面保护  132-135
      5.2.3.2 保护框架下的再利用与文化资本的开发  135-137
    5.2.4 拆建再开发类型更新模式  137-141
      5.2.4.1 土地开发与用地功能的调整  137-140
      5.2.4.2 根植历史文化,结合现实生活  140-141
    5.2.5 综合型更新模式  141-146
      5.2.5.1 历史保护与现代开发的复合更新  141-144
      5.2.5.2 开放共享,整体协调发展  144-146
6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系统设计  146-179
  6.1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系统的构成  146-150
    6.1.1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系统的整体观  146-149
    6.1.2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系统结构  149-150
  6.2 用地功能系统设计  150-153
    6.2.1 滨河用地功能的系统构成  150-152
    6.2.2 滨河用地的功能选择与布局  152-153
  6.3 开放空间系统设计  153-158
    6.3.1 滨河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  153-157
    6.3.2 重塑完整滨河空间格局  157-158
  6.4 历史文脉系统设计  158-164
    6.4.1 滨河历史文脉的系统构成  158-160
    6.4.2 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延续  160-164
  6.5 景观风貌系统设计  164-170
    6.5.1 滨河景观风貌的系统构成  164-166
    6.5.2 强化滨河景观意象  166-170
  6.6 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170-174
    6.6.1 滨河道路交通的系统构成  170
    6.6.2 构建综合道路交通网络  170-174
  6.7 滨河生态系统设计  174-179
    6.7.1 滨河生态系统的构成  174-175
    6.7.2 建立河流生态走廊  175-178
    6.7.3 完善滨河绿地系统  178-179
7 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实施保障  179-197
  7.1 更新实施的技术支持  179-187
    7.1.1 走有机更新之路  179-181
    7.1.2 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弹性控制  181-185
      7.1.2.1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181-183
      7.1.2.2 滨河更新的城市设计导则  183-185
    7.1.3 构建设计评价体系,动态调整  185-187
      7.1.3.1 城市设计的动态调整过程  185-186
      7.1.3.2 滨河更新的城市设计评价体系  186-187
  7.2 更新实施的组织管理  187-193
    7.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87-190
      7.2.1.1 政府引导调控的运作机制  187-188
      7.2.1.2 设立专门协调管理机构  188-189
      7.2.1.3 制定公共政策  189-190
    7.2.2 建立广泛参与机制  190-193
  7.3 更新实施的法律保障  193-197
    7.3.1 城市设计法制化  193-194
    7.3.2 滨河更新的城市设计法制化  194-195
    7.3.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95-197
8 结论  197-200
  8.1 理论研究成果  197-198
  8.2 研究展望  198-200
参考文献  200-205
详细摘要  205-211

相似论文

  1. 热天平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X705
  2.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3. 超高空观测平台姿态控制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
  4.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5.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6.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7.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8.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9.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10.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11.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2.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13.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14.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15.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16.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17.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TP242
  18.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19.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0.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21. VRGIS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TP311.5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