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

作 者: 杜莹杰
导 师: 张晶
学 校: 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中国历史电视剧 真实性 悲剧意识 悲剧超越 史诗性 陌生化 现代性 接受性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3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国历史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它的基本审美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证。所谓中国历史电视剧是指: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电视剧,而不是以神话、民间故事和现代生活、未来生活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剧中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重大事件必须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有史料记载的史实,即史有其人和史有其事。其主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精神、历史氛围等方面符合历史,其艺术虚构不得有损于历史的真实性,即艺术想象必须植根于史实。本文总体研究思路是在历史的和美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历史学、文化学、叙事学、接受美学、艺术哲学、文艺鉴赏学、文艺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大众文化传播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论文紧紧围绕“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展开研究,分别从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真实性、悲剧意识悲剧超越史诗性陌生化现代性接受性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挖掘。既深入研究历史电视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又注重对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进行概括总结,力求概括出历史电视剧创作中的史学因素和审美因素的互动关系。论文首先从历史电视剧最为本质的审美品格即其真实性入手,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历史电视剧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是历史上已经存在或发生过的,其性质大都已有历史的定论。通过真人真事,用直接的形式表明历史发展的某种方式和一定进程,蕴含在史料中的历史真实便成为艺术家据此进行历史剧创作的核心。由于不可能重现和修复原生态的“历史”,历史电视剧中的真实性,只能是依据历史生活的可能性、遵循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原则而表现出来的“第二自然”的真实性。历史电视剧的创作要表现历史的真实,就需要剧作家按照艺术要求和艺术规律对史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鉴别分析,沙里淘金,提炼出丰富的历史生活素材,描绘当时历史生活的典型画面,艺术真实寓于历史真实之中,艺术虚构为实现艺术真实的目的服务,真正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进而完成历史电视剧戏剧本体的回归。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电视剧的悲剧意识的审美内涵。这类电视剧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的叙事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勇于抗争的悲剧精神,凝聚着强烈的悲剧意识。通过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中国脊梁式的英雄们刚烈悲壮、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形成一种以崇高悲壮为主格调的悲剧美学风格,展现出历史镜像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历史电视剧让观众在厚重的历史感中走近崇高,是重新审视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必然。其将悲剧意识提升到与某种社会的、政治的、伦理的和功利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改造国民精神、增强民族活力、促进中国进步的一种动力的高度。让更多的观众在把历史作为审美对象的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人类生存的本质和现实境遇,对人、人生和世界作出理性的思考,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第三章论述了悲剧英雄力图完成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的超越性。悲剧意识的终极指向是对悲剧性困境的积极超越,是生命本质昂扬、以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内容特质,它在经历过突变之后,真正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维度,产生了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悲剧精神。悲剧英雄在巨大的磨难和强烈的痛苦中,为了民族的大义、生命的尊严而义无反顾地抗争着,把慷慨牺牲视为一种光荣。尽管他们倒下了,但他们未竟的高尚事业仍在前仆后继,他们虽败犹荣,虽死犹生,其生命价值和人格力量却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显示出超常性和崇高性,完成了悲剧英雄生命历程的涅槃。这种悲剧性积极超越以其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理智得到沉思,并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比崇高,从中获得一种智慧的提升和超脱,以一种更加高瞻远瞩的认识克服悲伤的痛感,导向悲剧性的超越,从中得到救赎和解放,实现悲剧的超越,这就是悲剧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总之,悲剧激情的高峰体验成功地以电视剧艺术审美的方式,在荧屏上再现出一幅幅真实而严酷的历史画卷,再度唤起人们渐已淡忘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感情,成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秉性的感性表达,挖掘和闪现人的理性与智慧的灵光,揭示出人性和民族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状态,进而唤醒良知,引起多维的理性的反思。第四章涉及到历史电视剧史诗性的审美特征,它反映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途径,是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纪念碑。历史叙事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电视剧中得以继承。中国历史电视剧多以“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形式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它几乎全部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基本按照历史生活发生发展的顺序纵向叙述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供一种总体意义上的知识背景与历史视野,还具有概括性叙述与评价功能。其中也经常短暂地换用人物的有限视角,这样就使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并在史料的框架中,运用审美对比来凸显史诗宏大叙事,塑造史诗英雄形象,张扬民族主义精神,重塑民族精神长城,在崇高和英雄主义的美学生成中追求凸现史诗格调。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历史电视剧“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历史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常制造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不断打破观众的期待视野,更新他们的阅读经验,带去艺术的审美惊奇。历史与现实间的时空距离,创造了观众对历史电视剧审美观照的心理距离;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陌生化的艺术张力;历史文本的陌生化实现了历史现实化,现实历史化的辩证的统一,也激发了观众干预现实的极大热情,进而实现了历史电视剧陌生化审美追求的艺术价值。第六章探讨了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创作是渗透了创作主体现代意识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间的对话,从历史的智库中汲取了我们所需的文化智慧和艺术灵感。它常把历史叙事与现实关怀编码成互文性的开放结构,用艺术的形式链接断裂了的历史精神,以修复民族记忆为己任,探寻历史曲笔中的现实深意,实现历史对现实的镜鉴,并在历史与现实异代同构层面上挖掘人性的共鸣,从而引发观众对历史的现代性思考和对现代的历史性思考。最后,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诠释了历史电视剧的生命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受众对其意义的重新阐释和对话上。历史电视剧作品要不断适应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也要超越观众,创造观众,以最大限度达到观众的期待视野与历史电视剧文本的视界融合,把他们纳入到创作与接受同构的审美活动中。让他们带着不同的历史前见,在多义的审美感知中提升欣赏水平和文化感知力。研究中国历史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需要把中国历史电视剧放在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语境之中,主要从历史学、文化学、叙事学、接受美学上进行探论述,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判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国历史电视剧必须承载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民族魂的重任,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撑力,加强溶铸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力度,勇于承担呼唤社会良知的角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做出不懈努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民族理性精神的生成做出贡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Abstract  6-10
文献综述  10-39
导论  39-49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界定及其分类  39-45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审美理想  45-49
第一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真实性的审美特征  49-81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历史真实性  49-59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49-56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文学语言的真实性  56-59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的艺术真实性  59-69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失事求似”的艺术化合  59-63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真实的审美建构  63-69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适度性  69-81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理论根据  69-73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多元限定  73-77
    三、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审美指向  77-81
第二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  81-104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历史传承  81-8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81-85
    二、历史镜像对悲剧意识的传承  85-87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民族文化特性  87-97
    一、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与悲剧意识集体的主体性  87-90
    二、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载体  90-97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审美价值  97-104
    一、悲剧意识的社会作用和美学意义  97-99
    二、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动力  99-104
第三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超越的审美特征  104-122
  第一节、悲剧英雄价值之提升  104-108
    一、悲剧英雄对悲剧性困境的积极超越  104-107
    二、悲剧英雄生命的涅槃  107-108
  第二节、悲剧激情之超越  108-113
    一、超越生命价值的真实存在  108-110
    二、悲剧激情的高峰体验  110-113
  第三节、理性之反思  113-122
    一、历史之于现在的反省  113-119
    二、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119-122
第四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史诗性的审美特征  122-139
  第一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历史叙事  122-129
    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历史叙事整体性的促成  122-127
    二、第三人称全知模式的视角越界  127-129
  第二节、于宏大叙事中重塑史诗英雄形象  129-133
    一、在战争情景中重塑民族英雄群像  129-131
    二、重塑民族史诗英雄,建构史诗宏大叙事  131-133
  第三节、于崇高美和英雄主义美学追求中凸显史诗格调  133-139
    一、现实与艺术的崇高审美生成  133-136
    二、悲壮美与崇高感共生  136-139
第五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139-158
  第一节、历史时空距离的陌生化  140-146
    一、审美时空距离的内在艺术张力  140-143
    二、时空交叠、远近感知的双重性  143-146
  第二节、历史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146-153
    一、女性主义视角  147-149
    二、“传奇”英雄视角  149-151
    三、平民化视角  151-153
  第三节、历史文本现实张扬的陌生化  153-158
    一、历史与现实陌生化的辩证统一  153-155
    二、审美惊奇对干预现实的理性激发  155-158
第六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镜像中的现代性审美特征  158-194
  第一节、精神缺失中的历史追寻  159-167
    一、历史精神在历史电视剧文本中的相承  159-162
    二、历史电视剧对民族历史精神的重建  162-167
  第二节、历史曲笔中的现实真意  167-176
    一、历史对现实的镜鉴  167-172
    二、现实与历史的互文  172-176
  第三节、历史与现实在人性方面的异代同构  176-194
    一、人性共鸣是审美现代性的根基  176-181
    二、人性、人情、人道之美  181-185
    三、人性深度的复杂性与政治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185-194
第七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接受性的审美特征  194-226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召唤结构与具体化  194-205
    一、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视界融合  194-200
    二、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具体化与对话性  200-205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受众对电视剧文本的再创造性  205-213
    一、受众对历史电视剧文本创作、接受的同构性  205-209
    二、历史电视剧文本在受众间的未完成性  209-213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受众审美感知的多义性  213-226
    一、受众对历史电视剧艺术价值审美的多义性  213-219
    二、去定型化成为多义审美的必由之路  219-226
余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历史电视剧  226-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0-241
附录一:“中国历史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主要参考作品  241-244
附录二:本文作者科研成果  244-245
后记(代致谢词)  245-246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广州地区初中生作文真实性缺失问题研究,G633.34
  3.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4. 元代散曲套数叙事艺术研究,I207.24
  5. 数字音频真实性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TN912.3
  6.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7. 数字音频篡改检测技术的研究,TP274
  8. 前谓词经验与一般性判断的构造,B81-06
  9.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10.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11.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12.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3.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14. 《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I046
  15. 笔记式题型在中国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测试中的应用初探,H319
  16. 诗学视域下《洛丽塔》中陌生化手法在汉译中的再现研究,I046
  17. 翻译能力实证研究,H059-4
  18.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9.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20.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21. 《长日入夜行》中创伤记忆与悲剧意识的研究,I71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