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

作 者: 刘媛
导 师: 刘晓明;胡洁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北京 祭坛园林 礼制 保护 利用
分类号: TU9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69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祭坛园林是指由包括祭祀坛台在内的建筑、植物、道路、小品等造园要素所构成的环境区域,其起源于我国的周代。北京祭坛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我国明、清帝王祭祀自然诸神并举行仪式的固定场所。其不仅折射出我国国家祭祀文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闪耀着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文明的光芒,更是世界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北京明、清祭坛园林是北京及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祭坛文化的唯一较为完整保存的实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与研究价值。如今北京祭坛园林中古建筑的修缮、复建,园林的整体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新审视和研究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不仅有利于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利用,还可以使这一工作产生新的社会价值。长期以来对北京祭坛园林的研究多从祭坛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切入,而从祭坛园林整体的角度对其建筑形制、布局及其环境规划特色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本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对北京祭坛园林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形态,及其园林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也是对坛庙园林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论文的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考察7处北京现存祭坛园林,采取实测、摄影、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支撑研究的成果。论文以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为研究重点,首先从祭坛及祭坛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概括北京祭坛园林的整体布局与现状,建立起研究的背景平台。继而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按照空间要素:山水环境、建筑布局、道路广场、小品、植物配置等分类,由外至内的对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道路及园林小品;植物配置做系统性研究。论文最后结合实例对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本研究最终认为:北京祭坛园林的择址依据了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与传统文化理念精髓的双重影响;其建筑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们的功能用途和文化底蕴,以及整体布局所体现的整体功能性与礼制内涵;各祭坛园林中的原址道路遵照礼制,形式简洁,其形式和铺装等级同整个建筑群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园中古树在配置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基于对明、清祭坛园林的研究,笔者提出: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当代对其的保护应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建立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与体制体系;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历史原貌为保护手段;构建北京祭坛园林的“公园+博物馆”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15
1.引言  15-29
  1.1 研究背景  15-19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20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概况  20-23
    1.3.1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20-21
    1.3.2 近现代的研究成果  21-23
      1.3.2.1 文物保护、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21-22
      1.3.2.2 建筑、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  22-23
      1.3.2.3 风景园林方向涉及的研究成果  23
      1.3.2.4 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23
  1.4 相关概念阐述  23-25
  1.5 研究范围  25-26
  1.6 研究的方法  26-27
    1.6.1 文献综合  26-27
    1.6.2 实地调研及案例  27
    1.6.3 归纳分析  27
  1.7 研究框架  27-29
2 祭坛的发展历史  29-51
  2.1 原始萌芽期——史前社会  29-30
    2.1.1 祭坛的溯源  29-30
    2.1.2 国家祭祀溯源  30
  2.2 初步形成期——夏、商、西周  30-31
  2.3 稳步发展期——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31-37
    2.3.1 春秋、战国  31-32
    2.3.2 秦  32
    2.3.3 汉  32-34
    2.3.4 魏、晋、南北朝  34-37
  2.4 发展繁荣期——隋、唐、宋  37-39
    2.4.1 隋、唐  37-38
    2.4.2 宋  38-39
  2.5 成熟鼎盛期——元、明、清  39-49
    2.5.1 元  40-42
    2.5.2 明  42-46
    2.5.3 清  46-49
  2.6 小结  49-51
3 祭坛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51-59
  3.1 祭坛园林的溯源——夏、商、周时期  51
  3.2 祭坛园林的发展——秦、汉时期至元代  51-52
  3.3 祭坛园林的成熟——明、清时期  52-54
  3.4 祭坛园林的转变——近现代  54-57
    3.4.1 民国  54-56
    3.4.2 新中国  56-57
      3.4.2.1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56
      3.4.2.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  56-57
  3.5 小结  57-59
4 北京祭坛园林的概述  59-81
  4.1 当代北京祭坛园林的数量与分布  59
  4.2 北京祭坛园林的现实概况与历史沿革  59-76
    4.2.1 社稷坛——中山公园  59-63
      4.2.1.1 现实概况  59-61
      4.2.1.2 历史沿革  61-63
    4.2.2 天坛——天坛公园  63-66
      4.2.2.1 现实概况  63-64
      4.2.2.2 历史沿革  64-66
    4.2.3 地坛——地坛公园  66-69
      4.2.3.1 现实概况  66-67
      4.2.3.2 历史沿革  67-69
    4.2.4 日坛——日坛公园  69-71
      4.2.4.1 现实概况  69-70
      4.2.4.2 历史沿革  70-71
    4.2.5 月坛——月坛公园  71-73
      4.2.5.1 现实概况  71-72
      4.2.5.2 历史沿革  72-73
    4.2.6 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73-75
      4.2.6.1 现实概况  73-74
      4.2.6.2 历史沿革  74-75
    4.2.7 先蚕坛——北海幼儿园  75-76
      4.2.7.1 现实概况  75-76
      4.2.7.2 历史沿革  76
  4.3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历史变迁的主要特点  76-79
    4.3.1 使用功能的变化  76-77
    4.3.2 空间与构成元素的变化  77-78
    4.3.3 管理部门的变化  78-79
  4.4 小结  79-81
5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  81-89
  5.1 尊从"左祖右社"之制——社稷坛  81-82
  5.2 尊从"四郊分祀"之制——天、地、日、月坛  82-85
    5.2.1 南北郊祀天地  82-84
    5.2.2 东西郊祀日月  84-85
  5.3 亲耕南郊亲蚕城北——先农、先蚕并举  85-86
  5.4 影响祭坛园林择址的中国传统理念  86-87
    5.4.1 阴阳学说  86
    5.4.2 八卦学说  86-87
    5.4.3 干支五行阴阳学说  87
    5.4.4 九天方位说  87
  5.5 小结  87-89
6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空间布局  89-109
  6.1 主要空间布局形式与特点  89-92
    6.1.1 肃穆庄重的内、外两坛  89-91
    6.1.2 以坛台为中心的轴线  91-92
    6.1.3 轴线两侧分布的附属建筑群  92
  6.2 天坛的空间布局  92-107
    6.2.1 "品"字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92-101
      6.2.1.1 圜丘坛建筑空间  93-96
      6.2.1.2 祈谷坛建筑空间  96-99
      6.2.1.3 斋宫建筑空间  99-101
    6.2.2 天坛空间布局特点  101-106
      6.2.2.1 出入口  101-103
      6.2.2.2 交通路线  103-104
      6.2.2.3 建筑体量  104
      6.2.2.4 建筑屋顶形式、色彩  104-106
    6.2.3 布局形成主要因素  106-107
      6.2.3.1 祭祀礼制的体现  106
      6.2.3.2 祭祀功能的需要  106-107
  6.3 小结  107-109
7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建筑  109-133
  7.1 单体建筑类型  109-110
  7.2 祭坛建筑形制的演变  110-111
  7.3 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  111-112
  7.4 主体建筑  112-123
    7.4.1 祭祀坛台  112-117
      7.4.1.1 圜丘坛  112-114
      7.4.1.2 祈谷坛  114
      7.4.1.3 方泽坛  114-115
      7.4.1.4 朝日坛、夕月坛  115-116
      7.4.1.5 社稷坛  116
      7.4.1.6 先农坛  116
      7.4.1.7 先蚕坛  116
      7.4.1.8 小结  116-117
    7.4.2 祈年殿及两庑  117-120
      7.4.2.1 祈年殿  117-119
      7.4.2.2 两庑  119-120
    7.4.3 皇穹宇及两庑  120-121
      7.4.3.1 皇穹宇  120-121
      7.4.3.2 两庑  121
    7.4.4 皇乾殿、皇祗室  121
    7.4.5 太岁殿及两庑  121
      7.4.5.1 太岁殿  121
      7.4.5.2 两庑  121
    7.4.6 拜殿  121-122
      7.4.6.1 太岁坛拜殿  122
      7.4.6.2 社稷坛拜殿  122
    7.4.7 小结  122-123
  7.5 附属建筑  123-128
    7.5.1 神库、神厨  123-124
      7.5.1.1 神库  123
      7.5.1.2 神厨  123-124
      7.5.1.3 小结  124
    7.5.2 宰牲亭  124-125
    7.5.3 斋宫  125-126
    7.5.4 具服殿  126-127
    7.5.5 钟楼  127-128
    7.5.6 其它  128
  7.6 门  128-131
    7.6.1 棂星门  128-129
    7.6.2 内、外坛门  129-130
    7.6.3 建筑院落的门  130-131
  7.7 小结  131-133
8 北京祭坛园林的道路广场及小品特色  133-159
  8.1 道路广场特色  133-145
    8.1.1 明清时期道路广场特色  133-142
      8.1.1.1 主轴路  133-138
      8.1.1.2 辅路  138-140
      8.1.1.3 院落广场  140-142
      8.1.1.4 小结  142
    8.1.2 新建道路特色  142-145
      8.1.2.1 入口大路样式简单,注重实用  143-144
      8.1.2.2 游览园路形式单一,朴实无华  144-145
      8.1.2.3 园林小径材质丰富,曲径通幽  145
  8.2 小品特色  145-157
    8.2.1 明清时期的祭坛建筑小品  145-150
      8.2.1.1 燔柴炉、瘗坎  146
      8.2.1.2 亭  146-147
      8.2.1.3 牌楼  147-148
      8.2.1.4 照壁  148
      8.2.1.5 碑碣  148-149
      8.2.1.6 石雕  149-150
    8.2.2 民国及以后迁建的文物小品特色  150-153
      8.2.2.1 中山公园内的迁建小品  150-152
      8.2.2.2 天坛公园内的迁建小品  152-153
    8.2.3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小品特色  153-157
      8.2.3.1 天坛公园  153-154
      8.2.3.2 中山公园  154-155
      8.2.3.3 地坛公园  155-156
      8.2.3.4 日坛公园  156
      8.2.3.5 月坛公园  156
      8.2.3.6 景点建设对比  156-157
  8.3 小结  157-159
9 北京祭坛园林的植物配置  159-175
  9.1 祭坛园林的植物  159-166
    9.1.1 古树名木  159-163
      9.1.1.1 圆柏(Sabina chine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159-161
      9.1.1.2 国槐(Sophora japonica)  161-162
      9.1.1.3 榆树(Ulmus pumila)、楸树(Catalpa bungei)  162-163
    9.1.2 锦绣新植  163-166
      9.1.2.1 常绿松柏现古老神韵  164-165
      9.1.2.2 落叶乔木增别样韵味  165
      9.1.2.3 各色灌木造多变之美  165-166
      9.1.2.4 百花齐放显时代特色  166
  9.2 当代各祭坛园林植物配置  166-169
    9.2.1 天坛公园  166-167
    9.2.2 地坛公园  167-168
    9.2.3 日坛公园  168
    9.2.4 月坛公园  168
    9.2.5 中山公园  168
    9.2.6 古代建筑博物馆  168-169
  9.3 种植形式  169-171
    9.3.1 列植  169-170
    9.3.2 对植  170
    9.3.3 孤植  170
    9.3.4 丛植  170-171
  9.4 古树名木保护  171-174
    9.4.1 数字化管理模式  171-172
    9.4.2 社会公众自愿认养  172
    9.4.3 科技养护与复壮  172-174
  9.5 小结  174-175
10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  175-211
  10.1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  175-179
    10.1.1 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必然要求  175-176
      10.1.1.1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5
      10.1.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175-176
      10.1.1.3 历史园林的瑰宝  176
    10.1.2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  176-178
      10.1.2.1 独特的古建筑形式  176-177
      10.1.2.2 宝贵的建筑文物遗产  177-178
      10.1.2.3 世界保护建筑遗产的共识  178
    10.1.3 体现城市特色的必然要求  178-179
  10.2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79-188
    10.2.1 祭坛园林保护的总体现状  179-180
      10.2.1.1 保护措施  179-180
      10.2.1.2 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  180
      10.2.1.3 保护经费的投入  180
    10.2.2 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利用的总体现状  180-181
    10.2.3 保护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81-188
      10.2.3.1 法律法规的缺陷  181-182
      10.2.3.2 保护性与公众性的冲突  182
      10.2.3.3 保护力度不够  182
      10.2.3.4 所属单位复杂  182-183
      10.2.3.5 公园免费开放带来的诸多问题  183
      10.2.3.6 学术和科研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183-184
      10.2.3.7 各个祭坛园林存在被占用现象,腾退困难  184-188
  10.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188-198
    10.3.1 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88-194
      10.3.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88-190
      10.3.1.2 两个保护规划  190-193
      10.3.1.3 遗址公园(Site Park)  193-194
    10.3.2 世界遗产"整体性"申报的启示  194
    10.3.3 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94-198
      10.3.3.1 管理和保护的经验  194-196
      10.3.3.2 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196-198
  10.4 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建议  198-202
    10.4.1 树立北京祭坛园林整体性保护的观念  198
    10.4.2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构建管理体系  198-199
    10.4.3 出台保护专项规定和实施细则  199
    10.4.4 确立保护目标和范围,整体申报世界遗产  199-200
    10.4.5 编制北京祭坛园林保护控制性规划  200
    10.4.6 争取社会的广泛参与  200-201
      10.4.6.1 注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  200
      10.4.6.2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200-201
    10.4.7 提高修缮和维护水平  201-202
  10.5 北京祭坛园林的利用建议  202-208
    10.5.1 "公园+博物馆"管理经营模式  202-207
      10.5.1.1 北京祭坛园林利用的几种模式  202-203
      10.5.1.2 "公园+博物馆"模式  203-207
    10.5.2 加强文物、园林绿化、旅游等各部门的协作  207
    10.5.3 改革资金管理模式  207-208
    10.5.4 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祭坛旅游大品牌  208
    10.5.5 平衡各祭坛发展,树立各自特色  208
    10.5.6 注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08
  10.6 小结  208-211
    10.6.1 北京祭坛园林的重新定位  208-209
    10.6.2 传承和发扬北京祭坛文化  209
    10.6.3 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09
    10.6.4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园林保护价值观  209-211
11 结论  211-215
参考文献  215-219
图表目录  219-247
个人简介  247-249
导师简介  249-253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253-255
致谢  255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6.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7.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8.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9.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R944
  10.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11.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12. 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TU528
  13.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4. 废旧聚酯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研究,X791
  15.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6.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17.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8.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9.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20.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21.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园林规划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