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

作 者: 崎川隆
导 师: 吴振武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甲骨文 商代考古 古文字 字体 类型学 殷墟 宾组 史料学
分类号: K87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6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占殷墟甲骨文一半以上的宾组甲骨文为对象,根据字体、文字排列方式、版面布局等甲骨文的外在特征,对其进行了逐片分类。结果,除了划出以往研究中所取得的四个大类(师宾间类、宾一类、典宾类、宾三类)之外,还在各类型之间划出了三个过渡类,并明确了各类型之间连续变化的具体过程。同时,通过对字体及其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字排及布局上所见的种种特征与字体特征之间存在有极其密切的组合关系,因此在对甲骨文字体进行分类时这些特征可以拿来作为有效的分类标准。另外,本论通过对《甲骨文合集》所载的全部宾组甲骨文进行逐片分类,实现了以定量方式表示宾组甲骨文中各类型的数量构成。本文共由五章及附表、附录组成。在第一章中,首先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宾组甲骨文分类的研究历史,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二章中,根据第一章的讨论,对以往研究中所采用的考古类型学和笔迹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弄清了各个方法的得失,同时提出了观察字排、布局等新的研究分析方法。第三章中,承前章所作的讨论,决定了本文所采用的分类方法,说明了分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分类程序。第四章中,按照第三章中所示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程序,对宾组甲骨文进行了逐片分类。第五章中,总结了第四章中所取得的分类结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进而对各个类型之间做了综合比较。在附录《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总表》中,将本文所取得的逐片分类的结果,以总表形式,按《甲骨文合集》编号排列出来,以便查对。通过以上的分析探讨,本文提出并强调了甲骨文分类研究中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同时开发出了作为立体资料、物质资料的甲骨文所应有的研究价值。

全文目录


凡例  5-7
引书简称  7-11
第一章 宾组字体分类研究的意义  11-41
  1.1 殷墟甲骨文分期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  11-35
    1.1.1 史料分类的意义  11
    1.1.2 从断代到分组  11-13
    1.1.3 从分组到分类  13-15
    1.1.4 黄天树和彭裕商的字体分类研究  15-21
      1.1.4.1 黄天树的分类、断代研究  15-19
      1.1.4.2 彭裕商的分类,断代研究  19-21
    1.1.5 杨郁彦的《甲骨文合集分组分类总表》  21-32
    1.1.6 张世超的组卜辞字迹分类研究和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  32-35
      1.1.6.1 张世超的组卜辞字迹分类研究  33-34
      1.1.6.2 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  34-35
  1.2 宾组字体分类研究的现状和课题  35-36
    1.2.1 研究历史的总结  35-36
    1.2.2 本文的研究主题(课题、选题理由)  36
  1.3 研究目的  36-41
    1.3.1 从字体的角度来细分宾组甲骨文分类,实现分类的定量化  36-37
    1.3.2 开拓甲骨文作为物质资料的研究价值  37-38
    1.3.3 探究甲骨文的史料性质  38-41
第二章 字体分类的理论和方法  41-77
  2.1 以往研究中字体分类理论的商榷  41-56
    2.1.1 考古类型学  41-48
    2.1.2 笔迹学  48-53
    2.1.3 有关刻字技术及刻字习惯的研究  53-55
    2.1.4 其他相关因素  55
    2.1.5 总结  55-56
  2.2 补充新的分类标准  56-77
    2.2.1 字排特征  57-61
    2.2.2 版面布局特征  61-77
      2.2.2.1 肩胛骨的布局特征  62-66
      2.2.2.2 龟版的布局特征  66-77
第三章 本文所采取的分类方法  77-85
  3.0 总述  77
  3.1 分类标准  77-79
    3.1.1 单字字体  77-78
    3.1.2 特征性字体组合关系  78
    3.1.3 字排方式及版面布局特征  78-79
  3.2 分类框架  79-82
    3.2.1 划类的基本框架  79
    3.2.2 大分类框架和小分类框架  79-80
    3.2.3 "典型类型"和"过渡类型"  80-82
  3.3 分类对象  82
  3.4 不同类型字体见于同一版上时的处理办法  82
  3.5 分类程序  82-85
第四章 字体分类  85-205
  4.1 师宾间类  85-123
    4.1.0 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85-95
      4.1.0.1 林沄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85-86
      4.1.0.2 黄天树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86-88
      4.1.0.3 彭裕商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88-89
      4.1.0.4 相关问题  89-95
    4.1.1 典型师宾间类  95-109
    4.1.2 非典型师宾问类(A,B,C,D,E)  109-120
    4.1.3 过渡①类  120-123
  4.2 宾一类  123-154
    4.2.0 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23-133
      4.2.0.1 黄天树对宾一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23-130
      4.2.0.2 彭裕商对宾一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30-131
      4.2.0.3 解决问题的方案  131-133
    4.2.1 典型宾一类  133-144
    4.2.2 过渡②类  144-154
  4.3 典宾类  154-173
    4.3.0 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4-158
      4.3.0.1 黄天树对典宾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4-156
      4.3.0.2 彭裕商对典宾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6-157
      4.3.0.3 解决方案  157-158
    4.3.1 典型典宾类  158-170
    4.3.2 过渡③类  170-173
  4.4 宾三类  173-193
    4.4.0 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73-176
      4.4.0.1 黄天树对宾三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73-175
      4.4.0.1 彭裕商对典宾类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75-176
    4.4.1 典型宾三类  176-187
    4.4.2 非典型宾三类(A、B)  187-193
      4.4.2.1 非典型宾三A类  187-190
      4.4.2.2 非典型宾三B类  190-193
  4.5 关于特殊片的分类  193-205
    4.5.1 宾组中字体较特殊的资料  193-201
      4.5.1.1 写法特殊的"自"字  193-195
      4.5.1.2 关于"习刻"片的归类  195-198
      4.5.1.3 骨面特大刻辞  198-199
      4.5.1.4 表谱刻辞  199-201
    4.5.2 《合集》第1册~第6册中的非宾组资料  201-205
      4.5.2.1 属于师组的资料  201-202
      4.5.2.2 属于子组的资料  202-204
      4.5.2.3 属于出组的资料  204
      4.5.2.4 属于历组、无名组、黄组的资料  204-205
第五章 综合分析  205-221
  5.1 分类结果的初步分析  205-218
    5.1.1 分类框架  205-207
      5.1.1.1 师宾间大类  206
      5.1.1.2 宾一大类  206
      5.1.1.3 典宾大类  206
      5.1.1.4 宾三大类  206-207
    5.1.2 各类型数量统计  207-210
    5.1.3 各类型材料性质的数量统计  210-211
    5.1.4 各类型之间字排、版面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211-218
      5.1.4.1 字排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211-213
      5.1.4.2 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213-218
  5.2 总结  218-219
  5.3 关于在YH127坑出土甲骨中基本上不见"典型典宾类"的现象  219-221
参考书目  221-230
致谢  230-23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31-232
摘要  232-234
英文摘要  234-236
附录1: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总表  236-519
附录2:各类型特征性字体组合表  519-665
附录3-1:黄天树举例号码表  665-676
附录3-2:彭裕商举例号码表  676-681
附录4:《合集》第1册~第6册中的非宾组材料号码表  681-685
附录5:各类型资料汇编  685-1062
附录6:殷墟出土大字骨版刻辞的史料性质考辨  1062-1067
附录7:宾组甲骨文整理十六例  1067-1070

相似论文

  1. 试论从图形中探寻字体,J524
  2. 从二维到多维的影视字幕视觉传达设计,J524
  3. 雕刻与敲打下的重生,J314.9
  4. 论计算机字体的著作权保护,D923.41
  5.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F592.6
  6. 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H218
  7. 基于受众体验的中英文字体选择优化方案探索,J524
  8. 我国环境不公问题的类型学研究,X321
  9. 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研究,TS801
  10. 基于类型学和符号学的苏州古城新建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研究,TU984.114
  11. 基于类型学和形态学的苏州古城新建住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TU984.12
  12. 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K092
  13. 整与和之古汉字字体研究,H123
  14. 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H121
  15. 殷墟卜辞命辞疑问句性质研究,H141
  16. 峡江地区汉墓的考古学研究,K878.8
  17. 北京商业招牌字体形态与城市视觉形象的关系研究,J524
  18. 汉字形象设计与意境表达研究,J524
  19. 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H121
  20. 先秦乐器铜铙研究,K875.5
  21. 商代林木应用探讨,K22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古书契 > 甲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