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和放弃的理论探源
作 者: 吴茜
导 师: 刘晶芳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探源
分类号: D23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影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及其被放弃的理论根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探索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小农社会跨越资本主义阶段、步入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途径和一般规律,它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中国化历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吸收了马克思、列宁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思想,吸收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以及共产国际、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论”,还深受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实现苏俄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思想的影响。而且,该理论在总结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了落后国家由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间站”,实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最大胆、最富于创造性和系统性、也最为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创新。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很快就被放弃,也与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理解的误区密切相关。由于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苏共和中共对马恩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传播与运用中,出现了一些理论罅漏,即逐渐丢失了马恩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必需的物质前提条件,只是一味强调政治力量对比和阶级斗争,认为夺取了政权就能够实现落后国家由民主革命不间断地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在这种被“修正”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建国后,毛泽东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取代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顾中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过急过快地消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论文包括六章,根据历史和逻辑发展的脉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与被放弃的理论根源进行阐述。第一章回顾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构想,并对其进行理论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构想;列宁提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理论;斯大林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中国革命“三阶段论”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论”。这些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第二章研究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社会反响。20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大革命时期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的传播,以及列宁在《两种策略》里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政策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都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早期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论和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理论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和误区,也对党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发愤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从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社会形态理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列宁关于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革命阶段论与不断革命论辩证统一的思想、“新经济政策”,等等。同时,毛泽东通过研读马列哲学教科书,揭露中国革命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指导思想,为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四章探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继承、突破、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的革命发展阶段论和社会发展阶段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都作出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以及文化建设思想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丰富和创新。第五章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曲解、背离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原因: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与落后国家对资本现代性追求之间形成悖论;建国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动堵塞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道路;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到消灭的策略演变;毛泽东的阶级力量对比决定论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被放弃;毛泽东混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自身内在局限性导致实践操作的困难。第六章比较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际上是对建国初期所走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更高层次上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论文最后总结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7 Abstract 7-15 导论 15-30 一 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16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6 三 论文的写作结构及主要观点 26-27 四 论文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27-29 五 论文的研究方法 29 六 论文的创新之处 29-30 第一章 马、恩、列、斯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30-62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31-37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1-33 二、俄国等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33-36 三、“跨越论”对落后国家走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启示 36-37 第二节 列宁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突破创新 37-51 一、《两种策略》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 38-43 二、以“一国胜利论”突破俄国革命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互补论” 43-45 三、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45-47 四、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理论 47-51 第三节 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论”及“不断革命”论 51-58 一、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论” 52-55 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不断革命”论 55-58 第四节 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传播过程中的嬗变 58-62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社会反响 62-106 第一节 20 世纪20 年代社会主义论战对中国社会走向的影响 62-70 一、社会主义论战的发生与展开 63 二、双方论战的主要内容 63-68 三、社会主义论战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走向的影响 68-70 第二节 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和“新经济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0-78 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0-74 二、“新经济政策”对党关于革命转变思想的影响 74-78 第三节 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理论与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三次“左”倾路线 78-86 一、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与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 79-81 二、“第三时期”理论与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 81-84 三、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84-86 第四节 30 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走向的思考 86-93 一、社会性质论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87-88 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争论 88-92 三、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92-93 第五节 列宁的《两种策略》对根据地私营经济政策的影响 93-101 第六节 早期传播中国内思想界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理论的理解偏差 101-106 第三章 毛泽东创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准备 106-134 第一节《两种策略》对毛泽东关于革命转变及对私人资本主义看法的影响 106-111 一、毛泽东对《两种策略》中革命阶段论与不断革命论辩证统一思想的吸收 107-108 二、毛泽东对《两种策略》中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思想的深化 108-111 第二节 《“左”派幼稚病》对待资产阶级策略对毛泽东的影响 111-113 第三节 毛泽东研究马列哲学著作为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113-124 一、毛泽东研读马列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背景 114-116 二、毛泽东研究唯物辩证法对写作《实践论》《矛盾论》的启示 116-124 第四节 毛泽东对“新经济政策”的哲学解读 124-134 一、从矛盾的定义看“新经济政策” 125-126 二、用对立统一规律看待“新经济政策的两重性” 126-127 三、从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质看“新经济政策“社会走向 127-130 四、从质量互变定律的“飞跃”研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30-131 五、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形成 131-134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34-17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 134-14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 135-138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否定了农业社会主义空想 138-140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 140-14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的革命发展阶段论和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发展 142-148 一、革命转变两步走 143-145 二、社会转变两步走 145-14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的强调和发展 148-153 一、工业化 148-151 二、农业社会化 151-153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探索 153-16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思想 154-157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独创性 157-159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生产的混合经济制度 159-162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阶级合作思想的创新 162-165 第六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创新 165-169 第七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文化方面的创新 169-173 第五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曲解、背离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 173-20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所替代的过程 173-184 一、1948 年九月会议毛泽东批“新资本主义” 174-176 二、刘少奇与毛泽东关于山西省农村互助合作问题的争论 176-180 三、“三反”、“五反”运动后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改变 180-181 四、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 181-184 第二节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因剖析 184-204 一、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与落后国家对资本现代性追求之间的悖论 184-185 二、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动的认识促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 185-190 三、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到消灭的策略演变 190-194 四、毛泽东的阶级力量对比决定论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被放弃 194-197 五、毛泽东混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 197-200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自身内在局限和实践操作的矛盾性 200-204 第三节 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社会历史后果 204-208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政治意义和启示 208-22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 208-214 一、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争论 208-211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 211-2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和发展 214-221 结束语: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中国化的启示 221-226 主要参考文献 226-234 后记 234-235
|
相似论文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 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G02
-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中国化,A81
- 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231
-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A84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D61
-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方法论研究,A841
-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研究,F231.5
- 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研究,K265
-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研究(1919-1927),K258
- 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G02
-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A849.1
-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61
- 科技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61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6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61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研究,D61
-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D61
-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理性民族主义探究,D820
- 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5—1923.6),D231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研究(1927.7-1937.7),D23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史 > 党史参考资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