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研究(1919-1927)
作 者: 王永岩
导 师: 徐奉臻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河南 传播 场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类号: K2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河南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传播者的努力,实现不同目标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形式。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河南传统文化相融合,创新了传播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对基本史料进行辨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共四个部分:第一,绪论,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经验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传入河南前的场域背景进行总结。由交通场域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思想文化场域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必然条件。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模式多样,主要有人际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和互动传播模式等。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第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具体历史进程的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具体史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很少关注的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在分期、特点等方面实现了关于本研究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在背景、意义等方面实现了“从弱到强”的提升。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第1章 绪论 8-18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8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9-16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分析 9-14 1.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14-16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8 1.3.1 研究内容 16 1.3.2 研究方法 16-18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主要场域 18-27 2.1 场域理论在思想传播中的运用 18-19 2.2 交通场域 19-20 2.3 经济场域 20-23 2.3.1 河南城市近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20 2.3.2 河南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2 2.3.3 河南农村经济状态 22-23 2.4 思想文化场域 23-26 2.4.1 辛亥革命时期河南的思想状况 24 2.4.2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河南思想界的影响 24-26 2.5 本章小结 26-27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基本情况 27-42 3.1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阶段划分 27-29 3.1.1 马克思主义初入河南时期 27-28 3.1.2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扩大传播时期 28-29 3.1.3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进一步传播时期 29 3.2 以杂志、社团和学校为媒介的传播方式 29-35 3.2.1 杂志 29-32 3.2.2 学校 32 3.2.3 社团 32-35 3.3 马克思主义者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个案分析 35-41 3.3.1 李大钊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5-36 3.3.2 王若飞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6-38 3.3.3 肖楚女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8-39 3.3.4 吴芝圃在河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9-41 3.4 本章小结 41-42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特点及意义 42-55 4.1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特点 42-45 4.1.1 传播环境:不同场域彼此作用 42 4.1.2 传播意图:紧扣两大历史任务 42-43 4.1.3 传播主体:以精英化促大众化 43-44 4.1.4 传播渠道:多维度渠道与载体相交织 44 4.1.5 传播内容: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 44 4.1.6 传播进程:起步晚进度快 44-45 4.1.7 传播效果: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45 4.2 马克思主义在河南传播的意义 45-53 4.2.1 为促进河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45-46 4.2.2 奠定了河南党组织发展壮大的思想基础 46-47 4.2.3 是推动河南工农运动发展成熟的催化剂 47-52 4.2.4 确立了河南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地位 52-53 4.3 本章小结 53-55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2 致谢 62
|
相似论文
- LDPC码译码算法的研究,TN911.22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 河南省群众越级上访处置工作研究,D632.8
- 我国大众传播中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现象分析,G80-05
-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 山寨春晚的缘起及发展,G206
-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 农村宗族活动中族员的行为策略研究,C912.82
-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