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

作 者: 任健强
导 师: 田银生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华侨 江门 侨乡建设
分类号: F1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华侨史学和建筑与城市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华侨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珠江三角洲重要的传统侨乡江门为研究对象,以华侨对侨乡建设的作用为线索,通过大量而翔实的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近代以来华侨对侨乡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揭示华侨与侨乡建设之间的规律和特征。全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二至第七章是文章的重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总体结构论述华侨对侨乡建设的所产生作用,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研究目的和意义、既往研究、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重要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对华侨与侨乡建设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基于华侨史学的研究,分析华侨对侨乡建设产生作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从理论上总结华侨对侨乡建设产生作用的时空规律,并归纳华侨对侨乡建设产生影响的若干个层面。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侨乡建设的若干层面展开详细论述,实际上是分析在华侨的作用下,侨乡建设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论述在华侨作用下,乡村物质建设所发生的变化,包括墟市、村落以及民居等三个方面;第四章论述城镇物质建设方面的变化,包括城镇功能与空间格局、城镇空间扩展模式、新型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侨乡城镇形态特征等;第五章分析在华侨交通业投资的影响下,侨乡区域层面的城镇建设所发生的变化。以新宁铁路为例,分析铁路沿线墟镇的数量与规模、布局与商业发展、商业等级差异以及等级体系等方面的变化;第六章论述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对江门侨乡经济建设的影响。首先以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形势以及华侨自身方面的变化为背景,论述改革开放后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转变,并由此导致华侨对侨乡建设的主要作用发生改变,即经济投资成为该时期华侨的主要作用。再以历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对江门侨乡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产生影响的时空规律,总结华侨对江门侨乡经济建设产生影响的特征。第七章既是对前文论述的总结,又是从理论层面上概括华侨作用所产生的效应及其所导致的侨乡转型。该章将华侨作用的效应概括为商业化效应、慈善化效应以及文化效应三个方面,并论述在此些效应下,侨乡建设所发生的转型。本文是华侨史与建筑和城市史的学科交叉研究,以建筑和城市史为基础,时间上从近代到当代,空间上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范畴上从物质到非物质,全面地梳理华侨与侨乡建设之间关系的历史脉络。通过对侨乡建设的全面考察和理论研究,一方面丰富和完善近代城市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在响应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号召下,为进一步挖掘侨乡的人文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侨乡文化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当今侨乡制定有利于侨乡和华侨之间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史鉴。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5
图片索引  15-19
表格索引  19-20
第1章 绪论  20-43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0-22
    1.1.1 学术背景:侨乡史是近代城市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20-21
    1.1.2 现实背景:文化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21
    1.1.3 问题的提出  21-22
  1.2 关于侨乡研究的相关综述与评价  22-31
    1.2.1 华侨史学有关侨乡的研究  22-27
    1.2.2 建筑与城市史学有关侨乡的研究  27-29
    1.2.3 对于现有侨乡研究的评价  29-31
  1.3 概念的定义  31-35
    1.3.1 华侨  31-33
    1.3.2 侨乡  33-35
  1.4 研究范围  35-38
    1.4.1 时间范围  35-36
    1.4.2 空间范围  36-38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38-40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38-40
    1.5.2 研究方法  40
  1.6 研究意义  40-43
    1.6.1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  40-41
    1.6.2 丰富与完善建筑与城市史的理论研究  41
    1.6.3 有利于探索新时代侨乡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1-43
第2章 华侨与侨乡建设的关系  43-85
  2.1 华侨与侨乡的形成与特征  43-53
    2.1.1 华侨形成的历史背景  43-48
    2.1.2 侨乡的形成与阶段发展  48-49
    2.1.3 侨乡的类型与特征  49-53
  2.2 华侨参与侨乡建设的历史条件  53-61
    2.2.1 政治方面:国内外华侨政策的转变  53-55
    2.2.2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55-56
    2.2.3 社会方面:近代市政改革的机遇与社会治安的挑战  56-59
    2.2.4 文化方面:华侨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转变  59-61
  2.3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类型与特征  61-78
    2.3.1 华侨参与侨乡建设的空间关联性表现  61-64
    2.3.2 华侨的双重作用:经济作用与文化作用  64-66
    2.3.3 经济作用的类型、特征与差异  66-74
    2.3.4 文化作用的类型与特征  74-77
    2.3.5 经济作用与文化作用的相互关系  77-78
  2.4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空特征与规律  78-80
    2.4.1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间特征  78-79
    2.4.2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空间特征  79
    2.4.3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空规律  79-80
  2.5 华侨对侨乡建设产生影响的各个层面  80-82
  2.6 本章小结  82-85
第3章 华侨与乡村物质建设  85-127
  3.1 墟市的繁盛与新型墟市的出现  85-95
    3.1.1 墟市数量的增多  85-86
    3.1.2 墟市规模的增长  86-89
    3.1.3 侨乡墟市繁盛的原因  89-90
    3.1.4 新型墟市的产生与特征  90-95
  3.2 新建村落的兴起与新型村落的出现  95-109
    3.2.1 新建村落的兴起及其原因  95-98
    3.2.2 股份制新型村落的出现  98
    3.2.3 股份制村落的物质建设规范  98-101
    3.2.4 乡村精神文明的改进  101-103
    3.2.5 村落形态特征的演变  103-109
  3.3 侨乡乡村民居的类型及其演变  109-124
    3.3.1 侨乡乡村民居的类型  109-113
    3.3.2 三合院民居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113-119
    3.3.3 碉楼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119-124
  3.4 本章小结  124-127
第4章 华侨与城镇物质建设  127-186
  4.1 城镇功能与空间格局的变化  127-146
    4.1.1 商业功能的变化与功能分区格局的形成  127-138
    4.1.2 居住功能的变化与族群分区格局的形成  138-146
  4.2 城镇空间扩展模式的转变  146-150
    4.2.1 早期城镇空间扩展的相邻模式  146-148
    4.2.2 城镇侨属聚居区扩展的相离模式  148-149
    4.2.3 华侨对城镇空间扩展的作用  149-150
  4.3 新型城镇的设想与自治特区思想的出现  150-153
    4.3.1 铜鼓自治特区的特征  150-152
    4.3.2 自治特区思想的意义  152-153
  4.4 公共设施的兴建  153-171
    4.4.1 新县署建设  153-155
    4.4.2 新式学校建设  155-162
    4.4.3 图书馆建设  162-163
    4.4.4 祠堂建设  163-165
    4.4.5 医院建设  165-166
    4.4.6 公园建设  166-168
    4.4.7 教堂建设  168-170
    4.4.8 华侨对公共设施兴建的作用  170-171
  4.5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城镇形态特征  171-183
    4.5.1 关于侨乡城镇形态研究的方法  171-172
    4.5.2 康泽恩城镇形态理论概述  172
    4.5.3 基本布局模式  172-182
    4.5.4 侨乡城镇形态特征以及华侨作用的体现  182-183
  4.6 本章小结  183-186
第5章 华侨的交通业投资与区域城镇物质建设  186-216
  5.1 华侨交通业投资的概况与类型  186-192
    5.1.1 华侨交通业投资概况  186
    5.1.2 华侨投资的水路运输  186-188
    5.1.3 华侨投资的公路运输  188-191
    5.1.4 华侨投资的铁路运输  191-192
  5.2 归侨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兴衰  192-204
    5.2.1 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筹建  192
    5.2.2 新宁铁路的工程建设  192-201
    5.2.3 新宁铁路的经营状况  201-203
    5.2.4 新宁铁路建成后侨乡交通的改善  203-204
  5.3 铁路沿线墟镇数量与规模的变化  204-206
    5.3.1 铁路沿线墟镇数量的增加  204-205
    5.3.2 铁路沿线墟镇规模的扩张  205-206
  5.4 铁路沿线墟镇布局与商业的集聚  206-209
    5.4.1 铁路沿线墟镇布局的集聚  206-208
    5.4.2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集聚  208-209
  5.5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与等级体系  209-213
    5.5.1 台山境内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  209-210
    5.5.2 新会境内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  210-211
    5.5.3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等级体系的形成  211-213
  5.6 本章小结  213-216
第6章 改革开放后华侨与侨乡经济建设  216-250
  6.1 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形势与华侨自身方面的变化  216-225
    6.1.1 改革开放前后侨务政策的转变  216-223
    6.1.2 改革开放后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的转变  223-224
    6.1.3 改革开放后华侨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转变  224-225
  6.2 改革开放前后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225-227
    6.2.1 改革开放前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不断探索  225-226
    6.2.2 改革开放后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  226-227
  6.3 改革开放后华商对侨乡建设的主要作用及其表现  227-231
    6.3.1 改革开放后华商主要作用的转变  227-229
    6.3.2 改革开放后华商投资的特征  229-230
    6.3.3 华商投资在侨乡建设中的表现  230-231
  6.4 华商投资对江门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影响的时空分析  231-246
    6.4.1 研究范围、方法与指标的界定  233-235
    6.4.2 FDI 总量与分布的时空变化  235-238
    6.4.3 FDI 依赖度的时空演变  238-240
    6.4.4 外资外贸影响度的时空演变  240-243
    6.4.5 外资工业影响度的时空演变  243-245
    6.4.6 FDI 对江门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影响的变化  245-246
  6.5 华商对江门侨乡经济建设作用的特征  246-247
  6.6 本章小结  247-250
第7章 华侨作用的效应与侨乡转型  250-277
  7.1 商业化效应与侨乡建设动力的转型  250-260
    7.1.1 商业地位的提高与侨乡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  250-256
    7.1.2 商业化运作与侨乡建设资金来源构成的转型  256-260
  7.2 慈善化效应及其对侨乡建设的辅助作用  260-263
    7.2.1 慈善捐赠以及教育功能的变化  260-262
    7.2.2 慈善化效应是侨乡建设的重要辅助  262-263
  7.3 文化效应下的侨乡文化转型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263-275
    7.3.1 建筑文化的转型  263-269
    7.3.2 社会精神文明的转型  269-271
    7.3.3 当今侨乡人文资源的挖掘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271-275
  7.4 本章小结  275-277
结论  277-282
参考文献  282-295
附录  295-30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02-303
致谢  303-304
附件  304

相似论文

  1. 江门移动客户投诉管理信息化的研究,F626
  2. 瑶族归侨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C951
  3. 论海外华侨权益的法律保护,D922.15
  4. 华侨参政权研究,D634.3
  5. 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D634
  6. 17-18世纪华侨华人与越南阮氏政权,K333
  7. 城市综合体的定位与规划研究,TU984.2
  8. 华侨投资的公共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634
  9.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H195
  10. 福建省归侨侨眷华侨合法权益保护情况的研究,D922.15
  11. 归侨侨眷和华侨权益保护研究,D634
  12.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研究,G647
  13. 印尼华侨华人与原住民的融合问题研究,D634.3
  14. 华侨城集团风险管理策略研究,F279.26
  15. 新加坡华侨革命报纸与辛亥革命研究,K257
  16. 农场社区归侨群体认同研究,D634.3
  17. 17世纪中期-20世纪柬埔寨华侨华人的特点,D634
  18. 民国时期华侨华人对广州教育事业的贡献,D634.3
  19. 二战后至今越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D634.333.3
  20.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公益事业与社会发展,D634
  21. 1949~1978年广州住区规划发展研究,TU984.12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