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研究

作 者: 黄鑫
导 师: 白钦先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信用评级 本质属性 金融性 公共性
分类号: F83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6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政治无界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信用风险正以指数的形式而迅速增长着。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由信用评级产品质量下行、信用评级机构不当行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准监管权所引发的信用危机已由美国蔓延至世界各国,助长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毋庸讳言,加强监管以解决信用评级产业的垄断以及美国机构的国内寡占和国际霸权,以及在微观层面上关注评级要素区分、指标选择和评级方法改善,是必要之举。但我们必须承认,对于细节问题的研究,只能解一时之需,并不能切中要害。因此,对于“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的研究已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无意忽略还是刻意回避,很多研究在实际上都没有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即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为何。信用评级是否仅仅指信用评级机构而已,还是指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或者是那些浩如烟海的信用评级报告和结果?本文在对所有现有观点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厘清了信用评级的内涵和外延,并给出了严格的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进而才提出了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这一首要问题。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是所有信用评级有关问题的研究前提,忽视这一前提,相关研究就失去了立论的基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统一理论界对信用评级的认识,并对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做出开创性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了信用评级产业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而通过探讨信用评级在金融资产配置和金融产品定价中的作用,对信用评级的金融功能做出了分类和总结,指出了信用评级所具有的特殊金融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之后,运用公共产品理论从非排他性的“适用范围”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形态”等方面进行拓展,并以此为框架对评级产品的公共性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分析,同时以此为基础,指出了机构所构建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公共性,以及国家所保障的信用评级制度所体现的公共性,是其另一本质属性。通过对信用评级金融性和公共性的全面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是导致信用评级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和鲜明政治性的根本原因。最后,就如何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和信用评级产业发展提出若干对策思考。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说明。论文第2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3、4、5章。第3章考察了美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历史,指出信用评级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第4章考察了信用评级的金融性。本章指出,信用评级由于具有特殊的金融功能,作为一种必然的经济选择,信用评级具有极强的金融性。第5章承接上文考察了信用评级的公共性。其中涉及对对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机构和产业独特性等细节,从信用评级产品、体系和制度三方面,对信用评级的公共性做出了分析,分析了信用评级所具有的国内公共性和国际公共性。第6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论点,并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对策建议。全文结论指出,金融性和公共性是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而战略性和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的强烈表现。信用评级不仅对金融监管尤其重要,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的效率;而且,信用评级关系到金融话语权把握和各国间金融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和均衡。在理论层面,应回归信用评级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确立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机构的认识。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研究作既是一项急需的和更为切入本质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是一项紧迫的前沿性和综合性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其所体现的创新有三:(1)突破了传统研究框架,突出信用评级的特殊金融性,建构起一个开放的、可持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框架;(2)在信用评级的公共性研究方面,本文有较大突破。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并未纠结于微观层面的机构和产业、产品和服务,而是从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出发,直接分析其在市场经济中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并明确提出了公共性是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之一;(3)指出国家充权是信用评级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认证(NRSRO)的经验,提出中国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对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认证,而不应如欧美各国一样将主要工作重心放在金融监管方面。除上述创新之外,本文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由于信用评级的数据保密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严格要求,因此实证研究不能广泛深入到评级过程中去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另外,本研究未能大量运用计量手段进行分析,而更侧重于理论研究和逻辑研究,后续研究只能有待于更为接近直接数据的机会。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1章 绪论  13-20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5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4
    1.1.2 问题的提出  14-15
  1.2 研究思路、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8
    1.2.1总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15-18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8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8-20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0-47
  2.1 对基本概念的再界定和新认识  20-26
    2.1.1 信用、资信  20-23
    2.1.2 信用评级和信用制度  23-24
    2.1.3 信用评级的产品和服务、机构和产业  24-26
  2.2 信用评级的要素、方法、流程和指标  26-33
    2.2.1 信用评级的要素  26-27
    2.2.2 信用评级的基本方法  27-28
    2.2.3 信用评级的流程  28-29
    2.2.4 信用评级的评级符号和指标体系  29-33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3-47
    2.3.1 信用评级与金融产品定价  33-36
    2.3.2 国家充权背景下的基于评级的监管与NRSRO制度  36-39
    2.3.3 评级机构的不当行为  39-42
    2.3.4 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42-47
第3章 美国信用评级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47-63
  3.1 美国信用评级产业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47-54
    3.1.1 产生和初创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  47-49
    3.1.2 发展和壮大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  49-52
    3.1.3 扩张和演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52-54
  3.2 美国信用评级的显著特征、外在表现和根源  54-60
    3.2.1 美国信用评级的显著特征  54-55
    3.2.2 美国信用评级显著特征的外在表现和根源  55-60
  3.3 美国评级霸权视域下世界信用评级的新趋势及新特点  60-62
  3.4 本章小结  62-63
第4章 信用评级的金融性  63-85
  4.1 信息中介功能  63-67
  4.2 监控和认证功能  67-68
  4.3 标准化功能  68-74
    4.3.1 产品流程和质量的标准化  70-71
    4.3.2 地理区域的标准化  71-72
    4.3.3 产品分类的标准化  72-74
  4.4 信用评级金融性的实现  74-83
    4.4.1 信用评级的声誉机制  74-81
    4.4.2 信用风险分散的有限性  81-83
  4.5 本章小结  83-85
第5章 信用评级的公共性  85-98
  5.1 信用评级的独特性  85-88
    5.1.1 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  85-86
    5.1.2 信用评级机构和产业的独特性  86-88
  5.2 信用评级的公共性  88-93
    5.2.1 信用评级产品的公共性  89-90
    5.2.2 信用评级体系的公共性  90-92
    5.2.3 信用评级制度的公共性  92-93
  5.3 信用评级的战略性和政治性  93-96
    5.3.1 信用评级的国内战略性和政治性  93-95
    5.3.2 信用评级的国际战略性和政治性  95-96
  5.4 本章小结  96-98
第6章 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98-104
  6.1 结论  98
  6.2 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的政策建议  98-101
    6.2.1 回归信用评级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98-100
    6.2.2 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体  100
    6.2.3 建立国际性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加强信用评级区域内合作与互认  100-101
  6.3 发展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策略选择  101-103
    6.3.1 各大机构要目标明确,求强专精  101-102
    6.3.2 法规范和采取倾斜性政策培育本土机构  102
    6.3.3 牢牢掌控本土评级话语权,加强信用评级的国际互认和合作  102-103
  6.4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103-104
参考文献  104-117
致谢  117-11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19

相似论文

  1. 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前信用评级体系研究,F832.4
  2. 农户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F832.4
  3. 我国商业银行保理融资风险管理初探,F832.2
  4.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法律制度探析,D922.29
  5. 信用评级机构的民事责任研究,D923
  6. 商标行政执法研究,D922.1
  7.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8. 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G206
  9.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级研究,F276.3
  10. 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J313.2
  11. 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D922.287
  12.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3.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研究,F832.4
  14. 基于奖惩系统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仿真研究,F224
  15. 企业主个人信息在信用风险评级中的作用,F832.4;F224
  16. 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及启示,F837.12
  1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评级方法研究,F283
  18. 湖南省药品安全信用评级与管理研究,F203
  19. 服务型政府公共性的实现途径探究,D630
  20. 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研究,G258.2
  21. 我国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世界金融、银行 > 金融组织与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