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

作 者: 黄月华
导 师: 白解红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汉语趋向动词 多义词 多义结构 义项派生 动因经验共现 词汇概念 认知模型
分类号: H146.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2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封闭式词类,共有11个,分别为:“来、去、上、下、进、出、起、过、到、回、开”。汉语趋向动词除了表达移动的趋向也即路径之外,还表达大量的非空间概念,是汉语中义项比较多的一个词类。趋向动词是汉语语言学界的传统研究课题,但以往对汉语趋向动词的语义研究,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着眼于对语言事实本身进行描写和归类,对趋向意义之外的不同义项的派生动因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鉴于此,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11个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与相关的英语词语进行了比较。多义词的研究,尤其是多义词义项派生动因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点和难点。20多年来,认知语言学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义项派生的动因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角度和理论运用的不同,我们将目前认知语言学对义项派生的具体研究归纳为3种不同的模式:(1)概念隐喻模式;(2)语义参数模式;(3)规则多义模式。通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些局限。概念隐喻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定位为两个大的经验域之间的系统映射,这一定位本身及其对隐喻概念的解释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二,没有考虑语言使用在义项派生过程中的作用。语义参数分析模式完全运用Rosch的原型范畴分析方法,以语义参数为依据,根据不同义项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分析义项之间的联系。为了完整地构建出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几乎完全放弃了义项的划分标准,将义项分得过细,遭到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强烈批评。同时,以语义参数为依据对义项派生动因所作的解释,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结构主义的,没有真正地从经验或认知出发解释义项的派生。Evans提出的规则多义研究模式,运用Grady提出的经验相关与感知相似原则,并结合Hopper & Traugott提出的语用加强机制,从经验基础和语言使用两方面来解释义项派生的动因,是目前最为合理的一种研究模式。但我们发现该模式对英语介词的一系列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没有说明为什么介词多义结构形成的基础是经验相关,而不是感知相似或形成转喻概念的所谓相邻关系;第二,对与空间概念相关的功能性经验的定位存在矛盾;第三,没有解释英语介词在义项派生方面的共性以及意义相反的介词在义项派生上的对称性。为了能够充分解释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本文以Evans提出的词汇概念认知模型理论(以下简称LCCM理论)以及Traugott & Dasher最近提出的受邀推理理论(以下简称IITSC理论)为指导,对规则多义研究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一个新的多义研究模式,我们将这一模式称为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多义研究模式(以下简称LCCM多义研究模式)。LCCM多义研究模式的基本假设如下:(1)词的基本词汇概念是进入一个庞大的百科知识结构的入口,这一庞大的百科知识结构被称为认知模型侧重。认知模型侧重由基本认知模型和多个不同的经验共现认知模型构成。其中,基本认知模型由基本词汇概念所赖以形成的百科知识构成;经验共现认知模型由基本词汇概念在某一情景中所刻画的具体经验及其与该经验共现的功能性经验构成。经验共现认知模型中的经验共现关系、基本认知模型内不同经验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经验成分与词汇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词多义产生的经验基础。(2)语言使用是新义项产生的催化剂,新义项产生的关键,是在特定的语境(即所谓的搭桥语境)中,经验共现认知模型中的功能性经验或基本认知模型中的某个经验成分被突显,使该词产生了新的语用含义。(3)语用含义在类似的语境中反复出现,转变为规约化的编码意义,新的编码意义可脱离原来的搭桥语境被用于新的语境。在这一研究模式下,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1)通过考察基本认知模型内不同经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词汇概念在具体语境中所进入的经验共现认知模型,来分析每一个义项赖以形成的经验基础。(2)分析基于经验结构产生语用含义的搭桥语境。鉴于多义词的基本意义是多义结构的轴心,其它的义项都直接或间接派生自基本意义,在对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进行分析之前,我们从词汇化和概念化两个角度对趋向动词的基本意义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汉英比较、趋向动词与汉语其它路径动词比较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趋向动词的词汇化特点;其次,从空间参照框架和突显两方面入手,对11个趋向动词的不同趋向概念进行了分析。由于汉语路径概念的词汇化模式主要是路径动词,而英语路径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兼为路径动词和介词。因此汉语趋向动词在英语中的比较对象可以是英语路径动词,也可以是英语介词。同时在对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还对11个趋向动词义项派生的整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趋向动词的义项大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趋向意义;(2)基本意义之外的其它空间移动义;(3)空间移动之外的其它动作(行为)义;(4)时间义(表示时间的运动或次序);(5)数量义;(6)范围/程度义;(7)表达动作行为的结果;(8)其它意义。以上述两方面的分析为基础,我们运用LCCM多义研究模式,分析了趋向动词基本意义之外的每一个义项赖以形成的经验基础,并尽可能地分析了基于经验基础产生语用含义的搭桥语境,同时我们还将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与相关英语词语(路径动词或介词)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异同产生的原因。我们的具体分析有以下主要发现:首先,就趋向动词的多义结构来看(1)趋向意义之外的其它空间意义的产生,都源于基本词汇概念所进入的基本认知模型内不同要素之间的的转换,其中包括参照框架的转换以及对空间移动要素的关注焦点的转换。(2)每一个趋向动词都有数个空间移动之外的动作(行为)义,这些意义的产生,基于空间经验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其它具体的动作行为经验之间形成的经验共现认知模型。例如“过”在“过户”、“过账”中表达的“所有权转移”义,即基于空间位置的改变与所有权转移之间的经验共现认知模型。(3)趋向动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时间与数量,但它们表达的具体意义各不相同。趋向动词都能表达时间和数量,是由于它们所共有的[空间]基体认知模型与时间和数量构成了经验共现认知模型。而它们在具体意义方面的个性则是由各自的侧重认知模型决定的,基于侧重认知模型对空间移动的不同突显与时间和数量的不同面(facet)形成了共现经验结构。(4)每一个趋向动词都有一个结果义,结果义的形成与趋向动词所进入的动补结构密切相关。动补结构扩大了趋向动词相关义项的使用频率,受与之组合的谓语动词以及宾语的影响,趋向动词相关义项所表达的具体意义逐步虚化,而表结果的语义成分逐步加强,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结果义。(5)趋向动词“过”、“上”、“下”、“起”还基于动补结构派生出了状态义,表达动作行为的状态或所处的阶段。状态义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基于主观化所产生的重新分析在词义变化中的作用。其次,就趋向动词与英语的相关比较来看(1)相似的路径概念一般会导致义项派生的相似性。大多数表达相似趋向概念的英语词语,与汉语趋向动词在义项派生方面也存在相似性。以“过”为例,路径动词pass,介词past, through和over与“过”之间的相似义项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基于“通过或经过某一空间”这一共同的概念成分,进入了诸多与“过”相似的经验共现认知模型。(2)相似路径概念中的不同概念成分导致义项派生的差别。以“过”与through为例,两者在义项派生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基本词汇概念之间的区别引起的。“过”与through在基本空间意义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though突显图形从封闭或半封闭的三维背景通过,强调图形从头至尾通过一段空间距离,不适用于经过某个点的情况。因此与“经过某个点”共现的经验结构没有出现在through所进入的认知模型之中。由于“多于某个数量”与“超过某个限度”只能与“经过某个点”产生共现,因而没有成为through的派生义项。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through也派生出了表时间的意义,但它与“过”的时间义存在一定的差别。through强调通过一段时间,而不能用于经过某一时间点。因此英语可以说I have read through three hours,但不能说I read through three o’clock。(3)汉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义项派生的差别。以“过”为例,“过门’可用来指结婚,这一义项的产生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婚嫁观念,结婚意味着女方嫁入男方,进入男方家。(4)语法结构影响义项的派生。汉语趋向动词由于可以大量用在动词后作补语,因此它们都派生出了结果义。相关的英语路径动词没有相关的用法则没有派生出所谓结果义。总之,我们对趋向动词及相关英语词语的研究,充分表明趋向(路径)概念所进入的认知模型在义项派生中的基础作用。特别是经验共现认知模型,在占据义项绝大多数的非空间意义的派生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充分表明语境在义项派生中的媒介作用,尤其是对于语法化程度比较高的结果义和状态义来说,它们的派生离不开动补结构或连动句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10
英文摘要  10-20
第一章 导论  20-27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20-22
  1.2 研究模式及理论基础  22-24
  1.3 研究意义  24-25
  1.4 研究方法  25-26
  1.5 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6-2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7-58
  2.1 引言  27
  2.2 汉语趋向动词语义研究现状  27-31
    2.2.1 对趋向补语语法性质的界定  28
    2.2.2 对趋向补语句法结构的描写和分析  28-29
    2.2.3 对趋向补语的语义分析  29-31
  2.3 传统语义学对一词多义的研究  31-36
  2.4 认知语言学多义研究综述  36-57
    2.4.1 认知语言学关于多义词语义结构的两个基本假设  37-39
    2.4.2 概念隐喻研究模式及其评价  39-50
    2.4.3 语义参数研究模式及其评价  50-54
    2.4.4 规则多义研究模式及其评价  54-57
  2.5 小结  57-58
第三章 研究模式与理论基础  58-87
  3.1 引言  58
  3.2 LCCM理论与ⅡTSC理论  58-66
    3.2.1 LCCM理论及其对本文的理论支持  58-62
    3.2.2 ⅡTSC理论及其对本文的理论支持  62-66
  3.3 运用LCCM理论调整规则多义研究模式  66-67
  3.4 运用LCCM理论进一步分析义项派生的经验基础  67-85
    3.4.1 运用LCCM理论进一步探讨经验共现  68-75
    3.4.2 运用LCCM理论重新分析经验相似并与经验共现进行比较  75-78
    3.4.3 运用LCCM理论将相邻关系与经验共现及感知相似进行比较  78-85
  3.5 LCCM多义研究模式的提出  85-87
第四章 汉语趋向动词基本词汇概念的词汇化与概念化  87-113
  4.1 引言  87-88
  4.2 汉语趋向动词趋向概念的词汇化  88-98
    4.2.1 汉英路径成分的词汇化模式  88-92
    4.2.2 汉语趋向动词与其它汉语路径动词的比较  92-96
    4.2.3 汉英路径概念的不同语法形式之间的区别  96-98
  4.3 汉语趋向动词基本词汇概念的概念化  98-111
    4.3.1 空间关系的概念化原则:参照与突显  98-100
    4.3.2 汉语趋向动词对空间移动事件的概念化  100-111
  4.4 小结  111-113
第五章 汉语趋向动词"过"的多义研究  113-139
  5.1 引言  113
  5.2 汉语趋向动词多义结构的基本特征  113-115
  5.3 "过"的多义分析  115-129
    5.3.1 "过"的不同义项  115-117
    5.3.2 "过"的辐射式多义网络  117-118
    5.3.3 "过"的义项派生分析  118-129
  5.4 相关英语词语与"过"的多义结构比较与分析  129-138
    5.4.1. cross与"过"的比较与分析  130-132
    5.4.2 pass,past,over及through与"过"的比较与分析  132-138
  5.5 小结  138-139
第六章 其它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  139-168
  6.1 引言  139
  6.2 "进/出"与"到"的多义分析  139-145
    6.2.1 "进/出"的多义分析  139-144
    6.2.2 "到"的多义分析  144-145
  6.3 "上/下"、"起"的多义分析  145-158
    6.3.1 "上/下"的多义分析  145-154
    6.3.2 "起"的多义分析  154-158
  6.4 "回"的多义分析  158-159
    6.4.1 "回"的不同义项  158
    6.4.3 "回"的义项派生分析  158-159
  6.5 "开"的多义分析  159-163
    6.5.1 "开"的不同义项  159-160
    6.5.2 "开"的义项派生分析  160-163
  6.6 "来/去"的多义分析  163-167
    6.6.1 "来/去"的不同义项  163
    6.6.2 "来/去"的义项派生分析  163-167
  6.7 小结  167-168
第七章 结论  168-175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168-173
  7.2 本文的局限性  173-174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74-175
参考文献  175-186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186-187
致谢  187-189

相似论文

  1.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谣言认知模型研究,B842.1
  2. 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H319
  3. 从认知语境视角看翻译中多义词的词义选择,H059
  4. 多义动词“切る”的词义范畴体系与习得,H36
  5. 汉语多义词教学初探,H195
  6. 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H146.2
  7. 旋转式空调压缩机匹配易用性的设计研究,TB652
  8. 英汉学习词典中多义词的义项划分,H316
  9.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轨道交通系统人因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U284.48
  10. 英语介词over,above,below,under的认知学习,H314
  11. 基于原型理论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H319
  12. 产品广告汉译英的转喻研究,H315.9
  13. 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I06
  14. 水电站仿真工程的三维场景人机交互设计与研究,TP391.9
  15. 词汇能力、多义词教学与习语习得,H319
  16. 现代汉语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H146
  17. 多元表征的教学设计对立体几何概念学习影响的研究,G633.6
  18. 强迫症患者的注意转换及在线元认知调节,B842.1
  19. 语境视角下俄语多义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I046
  20. 基于原型理论的英语听力认知过程实验研究,H319.3
  21. 从认知角度论汉语网络词汇的隐喻特征,H1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句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