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

作 者: 刘强
导 师: 马龙潜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电影批评学 元批评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后设理论。电影批评是一种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论以及电影理论,分析电影作品和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学术性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术实践活动,电影批评主要是以电影创作者、电影作品、电影产业、电影现象和思潮等为研究对象。而作为电影批评“元批评”的电影批评学则是一门探讨电影批评原理的基础性学科,它以电影批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的主体、电影批评的客体、电影批评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论文选题的缘由和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一、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独特性决定了开展电影批评“元批评”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电影艺术自从摆脱了早期的肤浅,获得与传统的艺术样式相媲美的影像表达语言后,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跨学科乃至独特性也就逐步显露出来。即电影批评不仅突破了传统各门艺术批评的门户界限,成为融合各门艺术批评的综合性的文艺批评,而且由于其影像语言的独特性,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批评的特殊批评原则、特定的批评客体以及独特的批评方法。正是电影批评的综合性与独特性决定了开展电影批评“元批评”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二、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彰显和提升了电影批评功能与地位,从而使电影批评学的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意义。电影欣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阅读方式,电影艺术其镜像语言的生成与构成的综合性,以及最广泛的受众层面,均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一切艺术形式。故其承担的阐述作品深刻意蕴、引导鉴赏、培养和提高观众审美趣味以及指导电影创作、探索电影发展规律等功能愈发突出,与之相对应的“电影批评学”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已呈现危机,“萧条”、“失语”、“苍白”、“肤浅”、“浮燥”、“喧嚣”、“乱语”,是一些用于描绘电影批评的常用词,因此,找出当下电影批评症结与痼疾,建构科学的电影批评理论势在必行。三、全媒体时代到来不仅给传统的电影批评带来巨大冲击,同样对建设新的电影批评学提出了全新要求。纵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作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影批评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变革。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对电影批评的参与将更为主动、自由、灵活、便捷,从而极大增容了电影批评的公共舆论空间。同时为开展和从事电影批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电影批评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批评的特性、还是批评的功能、抑或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对象、批评的方法和写作的体例与形式都产生了新的变革并引发了新的问题,由此,研究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呈现出的新气象,解决这一时代语境下电影批评产生的诸多问题,开展全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便显得十分必要并极具现实意义。四、开展对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也是电影批评学理论完善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必将促进电影批评学和电影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建构。2010年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分类新一轮调整中,艺术学将由原来的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被提升为门类,而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也将合并为广播影视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而作为其下属的电影批评学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这种状况下,电影批评学如何更好地确认自己的学科定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其学科体系,不断深化各个学科分支的研究,提升理论水平,夯实学科基础,拓展学科领域以更好地统筹建构教育、实践和研究等环节,都值得进一步深度探讨。因此,开展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理论研究,对于电影批评学理论的自身建设和逐步建立、健全电影学学科规范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上世纪末以来,尽管关于电影批评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亦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这些学术专著所存在的种种缺憾抑或不足也是无需讳言的。目前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体系混乱、界定不清,关于电影批评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定位模糊,研究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现象在这个领域尤为明显。此外,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影视批评学研究也多追求“兼容并包”,往往是把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混杂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缺少对电影批评学的个体关照,忽略了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传播路径、传播背景、传播技术、表达内容等诸多不同,从而不利于电影批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将电影批评放置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元批评”的研究可谓是一个空白,该研究领域仍是一个处女地,尚有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基于此,该论文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元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这门以探讨电影批评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学科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展“批评的批评”,以期达到对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理论的建构与深化完善。作为一门探讨电影批评原理的基础性学科,有其自身严格的学科规定性。不管是在电影批评刚刚兴起的一个世纪前,还是在当下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都不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学科构成,一般来说电影批评学其学科构成的主要元素有: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主体、电影批评客体、电影批评方法等五大方面,同时这五方面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对象,构成了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因此,论文便由下述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初衷,即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研究现状提出电影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可能,并通过阐述电影批评学的学科构成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第一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特性的衍生与类型拓展。该章节先研究了全媒体时代电影艺术的诸种特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全媒体时代到来对于电影批评的全新特性的衍生,并分析了由于批评特性的变化所带来的电影批评类型与体式的拓展。在该部分,论者认为全媒体的出现,极大改变了电影艺术特性,使电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感受方式和影音技术,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和经济产业。并认为全媒体时代影评阅读和写作的终端介质的变化,必然使全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呈现出全新特征:创作的开放性和相对的自由性、批评的互动性、批评的真实性、获取上的便捷性。同时由于批评特性的重大变化,推动了电影批评的类型与体式的丰富。第二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缺失与重构。该章节针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弱化与失序的现状,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进行了重构。强调电影批评的功能主要有:阐释电影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评判电影现象的意义价值、引导鉴赏,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趣味和审美水平、总结创作经验,探索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给艺术发展以正确的理论导向。这是对电影批评主要功能的总结和论证,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在当今全媒体语境下电影批评之于电影自身、观众和电影创作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三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重建。电影批评主体主要是对从事电影批评写作、开展电影研究和批评的主体的具体阐释。本论文针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批评价值取向的错位等问题,指出了批评主体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的重建的意义,提出电影批评主体应该具备生活积淀、文史哲基础等文化修养和电影技艺、影像感知等专业素质的观点。第四章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的架构。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关于电影作品的题材、人物、主题、结构等文学因素,关于电影画面景别、镜头运动、取景角度、快慢镜头等画面因素,关于电影音乐和电影音响等声音因素,关于电影色彩和光线等造型元素,关于电影表演等因素的批评则是电影批评客体空间首要的且是最能挖掘电影本质的客体对象。该章节着重从电影本体分析入手,开展了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对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达到对电影艺术本质和电影独有表意语言和叙事语法的深入开掘与把握,从而实现对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的构架。第五章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的构建。比之西方,中国电影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和民族特色,但在批评方法上,却依然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方法,更多的还是借用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或方法论来对中国电影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因此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便极富现实意义。本章节在研究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特点与局限以及介绍了中国电影批评对西方现代电影批评方法的对话和借鉴后,对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提出了一点设想和尝试。提出了直接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批评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寻求东西方电影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电影诗学批评方法三种设想和建议。结语。结语部分再次阐发了全媒体时代开展电影批评学研究的意义,呼吁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研究能尽快摆脱摸索和摹仿阶段,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时期,以完成自身批评体系的建设,使之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学科。总之,电影批评的特性、电影批评的功能、电影批评主体、电影批评客体、电影批评方法及其之间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是电影批评学作为学科构成的主要元素,基于此,面对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中国当代电影批评,本论文在梳理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特性与类型体式后,针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弱化和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重构了电影批评的功能,并对电影批评主体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进行重建,并且从文学、画面、声音、光色、表演等维度架构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在梳理了中国传统电影批评方法和现代批评方法后又对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提出了设想,确立了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的构成体系和范畴,对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诸方面做出了深入、系统、详尽的研究,并对每一构成要素做出详尽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阐释,正本清源,以期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的理论建构和完善做出一定的尝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3
ABSTRACT  13-17
绪论  17-36
  一、开展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元批评"的意义及必要  17-27
  二、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研究现状  27-33
  三、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学的学科构成  33-36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特性的衍生与类型拓展  36-57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艺术特性的深拓  36-45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新特性的衍生  45-50
  第三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类型与体式的拓展  50-57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缺失与重构  57-70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弱化与失序  58-61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功能的强化与重构  61-70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重建  70-84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意识的迷失与价值取向的错位  70-75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文化修养的提高  75-79
  第三节 构筑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专业素质  79-84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的构架  84-154
  第一节 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维度之文学因素  85-114
  第二节 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维度之画面因素  114-132
  第三节 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维度之声音因素  132-138
  第四节 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维度之光色因素  138-145
  第五节 电影批评客体空间维度之表演因素  145-154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的构建  154-183
  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155-157
  第二节 中西方现代电影批评方法的对话与借鉴  157-177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时代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批评方法的尝试  177-183
结语  183-186
主要参考文献  186-192
致谢  192-19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93-195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95

相似论文

  1. 批评的价值重估,I712
  2. 文化综合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G237.5
  3. 全媒体时代期刊核心能力析论,G206
  4. “元批评”,I06
  5.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6. 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J905
  7. 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研究,J905
  8. 对现代图像媒介的几点思考,J905
  9.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10. 传奇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J905
  11. 景观电影生存发展研究,J905
  12. 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J905
  13. 近代商贾题材电视剧的悲剧审美,J905
  14. 文学的影像诠释—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转换,J905
  15. 关于我国情景喜剧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J905
  16. 数字电影对受众的影响分析,J905
  17. 2003-2008年美国动画发展综述,J905
  18. 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继承与突破,J905
  19. 大众文化的小众流行,J905
  20.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21. 电影预告片初探,J905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