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用巨型框架结构套建增层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作 者: 孙绪杰
导 师: 郑文忠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结构工程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巨型框架 套建增层 设计方法 施工方法
分类号: TU375.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增层形式,套建增层以其增加层数不受限制、对既有建筑物依赖小而在既有房屋增层改造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巨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承担全部竖向荷载及绝大部分的水平荷载,次框架仅将自身的竖向荷载传递给主框架,承担小部分的水平荷载。去掉第一巨型结构层内的次框架,对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分布影响不大,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实现对既有房屋的套建增层。用巨型框架套建增层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使其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要求,尚需对其倒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建筑屋盖不能承担巨型框架层的施工荷载,使套建增层巨型框架无法实现逐层施工,对无支撑自承重楼盖施工工艺提出了迫切要求;与施工方法相应的构件设计方法及细部构造措施,较大跨度涉及到预应力技术的一些相关的细部构造措施要求。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工作。本文基于平面杆系模型,采用IDARC-2D非线性分析程序,在引入新建巨型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范围和抗震构造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巨型结构层数和次框架层数,建造在I、II、III类场地土,设计地震分组为一、二、三组的375榀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得出的结论是8度区的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的主框架抗震等级按一级,7度区的套建增层巨型框架以50m为界,低于50m时主框架抗震等级按二级,高于50m时按一级设计的框架,满足规范的弹塑性位移角的限值要求,未出现形成机构体系的情况,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用现行抗震规范推荐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采用倒三角形、均匀两种侧向力分布方式,能力谱法、改进能力谱法和α-T法等三种方法对相同模型进行了的抗震性能分析,得出了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相同的结论。套建增层巨型框架是具有转层性质的结构,分析了逐层施工法、主次施工法及巨型结构层自承重施工法对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并提出具体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因巨型结构层的荷载巨大,既有建筑物的屋面不能够承担第一巨型结构层施工期间的荷载,论述了无支撑自承重楼盖的施工方法与措施,该方法既不影响既有结构使用,又保证了施工结构的安全。从主次框架的共同工作入手,分析了忽略次框架刚度的简化算法的适用性问题。根据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的弹塑性分析得出的设计建议,编制了设计程序,既为套建增层结构方案选取提供了手段,又方便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结构的设计。最后,结合哈尔滨市某高校实验楼的套建增层工程,给出了一榀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的设计过程与相应的施工方法,并且分析了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证本文弹塑性分析结果,并为具体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6
第1章 绪论  16-29
  1.1 课题背景  16-17
  1.2 研究现状综述  17-27
    1.2.1 套建增层研究现状  17-18
    1.2.2 巨型框架研究现状  18-23
    1.2.3 用巨型框架套建增层问题  23-27
  1.3 存在问题  27-28
  1.4 本文开展的工作  28-29
第2章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弹塑性分析基础  29-48
  2.1 IDARC-2D 介绍  29-31
  2.2 材料本构模型  31-33
    2.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31-32
    2.2.2 钢筋及钢材本构模型  32
    2.2.3 预应力钢筋本构模型  32-33
  2.3 截面弯矩-曲率关系  33-35
    2.3.1 基本假定  33-34
    2.3.2 求解方法  34
    2.3.3 特征点的确定  34-35
  2.4 恢复力模型  35-39
    2.4.1 简介  35-36
    2.4.2 Park 三参数恢复力模型  36-38
    2.4.3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  38-39
    2.4.4 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  39
  2.5 结构的阻尼与阻尼比  39-40
  2.6 对结构失效的判定  40-41
  2.7 IDARC 的试验验证及滞回参数确定  41-47
    2.7.1 单榀框架试验验证  41-42
    2.7.2 单榀巨型框架试验验证  42-45
    2.7.3 滞回参数的确定  45-47
  2.8 本章小结  47-48
第3章 地震作用下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弹塑性分析  48-79
  3.1 分析对象的形成  48-51
    3.1.1 设计思路  48-49
    3.1.2 轴压比取值  49
    3.1.3 抗震等级划分  49
    3.1.4 内力调整系数  49-50
    3.1.5 本文分析对象  50-51
  3.2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弹塑性时程分析  51-66
    3.2.1 概述  51-52
    3.2.2 地震记录的选取  52-58
    3.2.3 巨柱等截面套建增层巨型框架时程分析  58-65
    3.2.4 巨柱变截面套建增层巨型框架时程分析  65-66
  3.3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66-76
    3.3.1 Pushover 方法概述  66-67
    3.3.2 分析方法  67-70
    3.3.3 8 度设防烈度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分析  70-76
    3.3.4 7 度设防烈度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分析  76
  3.4 设计反应谱讨论  76-77
  3.5 本章小结  77-79
第4章 用巨型框架套建增层施工问题研究  79-95
  4.1 施工问题简介  79-84
    4.1.1 研究综述  79-80
    4.1.2 几个重要因素  80-81
    4.1.3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的施工方法  81-83
    4.1.4 分析方法及假定  83
    4.1.5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施工的特殊问题  83-84
  4.2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内力分析  84-90
    4.2.1 施工方法㈠  84-85
    4.2.2 施工方法㈡  85-87
    4.2.3 施工方法㈢  87-88
    4.2.4 不同施工方法对比分析  88-90
  4.3 无支撑自承重楼盖施工方法及措施  90-94
    4.3.1 无支撑自承重楼盖施工设计思想  90
    4.3.2 无支撑自承重楼盖施工方法  90-91
    4.3.3 巨梁施工措施  91-93
    4.3.4 巨型结构层次梁施工措施  93
    4.3.5 巨型结构层楼板施工措施  93-94
  4.4 本章小结  94-95
第5章 用巨型框架套建增层设计方法  95-125
  5.1 结构设计  95-101
    5.1.1 巨型框架定义  95-96
    5.1.2 主框架所占刚度的比例  96-97
    5.1.3 巨柱等截面与巨柱变截面  97-99
    5.1.4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应用  99-100
    5.1.5 结构型式及材料选用  100
    5.1.6 结构设计方法  100-101
  5.2 构件设计  101-107
    5.2.1 巨柱设计  101-103
    5.2.2 巨梁设计  103-106
    5.2.3 巨型结构层次梁设计  106
    5.2.4 次框架设计  106
    5.2.5 节点刚域影响  106-107
  5.3 简化分析  107-111
    5.3.1 振动特性分析  107
    5.3.2 构件内力分析  107-109
    5.3.3 层间位移角分析  109-111
  5.4 构造措施  111-116
    5.4.1 主框架构件及连接  111-113
    5.4.2 主框架与次框架连接  113-114
    5.4.3 巨型结构层巨梁与次梁连接  114-115
    5.4.4 巨柱与基础连接  115-116
  5.5 设计程序  116-124
    5.5.1 设计程序简介  116-119
    5.5.2 设计程序前处理界面  119-120
    5.5.3 部分内力计算图  120-121
    5.5.4 设计程序部分输出结果  121-124
  5.6 本章小结  124-125
第6章 典型工程实例  125-134
  6.1 实例背景  125
  6.2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设计  125-131
    6.2.1 总体设计  125-127
    6.2.2 巨柱设计  127
    6.2.3 巨梁设计  127-130
    6.2.4 巨型结构层次梁设计  130
    6.2.5 巨型结构层主次楞设计及布置  130-131
    6.2.6 次框架梁设计  131
  6.3 弹塑性验算  131-133
    6.3.1 套建增层巨型框架基本属性  131
    6.3.2 构件截面弯矩-曲率特征点  131-132
    6.3.3 构件截面滞回参数  132
    6.3.4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132-133
    6.3.5 与套建规则框架的对比  133
  6.4 本章小结  133-134
结论  134-135
参考文献  135-14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42-144
致谢  144-145
个人简历  145

相似论文

  1. 网页设计元素解析与探究,TP393.092
  2. 基于AD和TRIZ的自行车概念创新设计方法研究,U484
  3. 应用L系统理论设计家纺简约主义风格的方法,J504
  4. 服装二次设计—对闲置服装的再利用,TS941.2
  5. 基于基元式夹钳机构设计方法及性能的研究,TH21
  6. 纳米晶存储器中的高压产生系统设计,TN47
  7. 国内外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对比分析,U448.14
  8.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U414
  9. 橡胶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的研究,U414
  10. 朋克元素在现在奢侈品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3
  11. 约束模块在软性磨粒流精整加工中的应用及其设计方法,TG664
  12. 基于“需求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合理化研究,TB47
  13. 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U653
  14. 高速铁路桥梁减隔震研究,U442.55
  15. 沥青路面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U416.217
  16. 碎石化的旧水泥路面上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脱空预估研究,U414
  17. 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稳定性研究,U448.213
  18. 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及其静力性能分析,U441
  19. 高填方涵洞EPS减荷技术应用研究,U449
  20. 基于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研究,U418.9
  21. 稳健优化成本设计及隐函数稳健设计研究,TH12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框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