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

作 者: 郝二旭
导 师: 施萍婷;郑炳林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文献 农业 生态环境
分类号: K87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有大量与唐五代时期农业相关的文字记载,是研究这一时期敦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重要资料。同时,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壁画中还有大量描绘农业生产场景的农作图,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本文以敦煌文献中的文字记载和诸石窟壁画中的农作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农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文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农业生产篇,共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敦煌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当地的农业开发历史进行了必要的回顾。第二章讨论了唐五代时期敦煌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涉及土地耕整与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粮食收获与加工技术。第三章主要围绕当时敦煌地区的农作物及其种植比例的变化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种植制度、麦粟种植比例的变化以及水稻种植的兴起与哀落。文章的下篇为农业社会篇,共分四章。其中,第四章主要对不同阶段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叙述。第五章对唐前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农业人口的增减、身份的变化、负担的轻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了不同阶段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生产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社会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9
绪论  9-19
  一、本课题研究的界定与范围  9-10
  二、选题意义  10-12
  三、研究史回顾  12-18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8-19
上篇 农业生产篇  19-103
  第一章 敦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开发历史  21-30
    第一节 自然条件  21-26
      一、地形  21-22
      二、气候  22
      三、水文  22-23
      四、土地类型  23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23-26
    第二节 唐代以前的农业开发历史  26-30
      一、汉代的农业开发  26-28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开发  28-30
  第二章 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  30-63
    第一节 土地耕整与播种技术  30-42
      一、敦煌地区耕犁形制的演变与耕地技术的发展  30-41
      二、播种工具和播种技术  41-42
    第二节 田间管理技术  42-51
      一、中耕技术  43
      二、灌溉技术  43-51
    第三节 粮食收获与加工技术  51-63
      一、收获技术  51-54
      二、粮食加工技术  54-63
  第三章 主要农作物及其种植比例的变化  63-103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种植制度  63-79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  63-73
      二、种植制度  73-79
    第二节 麦粟种植比例的变化  79-87
      一、小麦和粟的生产概况  80-83
      二、麦粟种植比例的变化  83-87
    第三节 水稻种植的兴起与衰落  87-103
      一、唐前期的水稻种植  88-91
      二、吐蕃统治时期的水稻种植  91-94
      三、归义军时期的水稻种植  94-103
下篇 农业社会篇  103-202
  第四章 敦煌地区土地制度的演变  105-131
    第一节 唐前期的土地制度  105-113
      一、均田制的实施程度  105-111
      二、均田制下的官田和私田  111-113
    第二节 吐蕃统治时期的土地制度  113-119
      一、突田制  113-118
      二、官田和私田  118-119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的土地制度  119-131
      一、土地占有状况  119-123
      二、请田制度  123-131
  第五章 农业人口的消长与劳动者身份的演变  131-160
    第一节 唐前期敦煌地区的农业人口及其负担  131-138
      一、唐前期农业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131-135
      二、农业人口的身份与负担  135-138
    第二节 敦煌陷蕃前后农业人口的萎缩  138-149
      一、陷蕃前敦煌地区农业人口数量的萎缩  139-145
      二、陷蕃初期农业人口的变化  145-149
    第三节 吐蕃时期农业人口数量的恢复和劳动者身份的降低  149-154
      一、农业人口数量的恢复  149-151
      二、劳动者身份的降低  151-152
      三、农业人口负担的加重  152-154
    第四节 归义军时期的农业人口及其负担  154-160
      一、农业人口的数量  154-157
      二、农业人口的结构  157-158
      三、农业人口身份的上升和负担的加重  158-160
  第六章 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  160-182
    第一节 唐前期乡里制下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  160-167
      一、乡里制度下的居民村落分布  161-163
      二、均田制下居民的土地分布状况  163-166
      三、乡里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方式  166-167
    第二节 吐蕃时期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  167-173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化  167-172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72-173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方式  173-182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转变  173-179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79-182
  第七章 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82-202
    第一节 农业生产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182-191
      一、绿洲天然植被的破坏  183-187
      二、绿洲生态用水的减少及其后果  187-191
    第二节 农业社会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1-199
      一、农业社会生活中对柴草的消费  191-195
      二、柴草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5-199
    第三节 唐五代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99-202
      一、植树  199
      二、限垦  199-201
      三、禁伐  201-202
结语  202-205
附图  205-208
参考文献  208-221
后记  221-222

相似论文

  1.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2.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3.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4.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5.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研究,F320.1
  7. 淮南市农民增收对策研究,F323.8
  8.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9.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0. 金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F320.1
  1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F320.1
  12. 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F320.1
  13.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14.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15. 温州市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D422.6
  16.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17. 淮安市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725
  18. 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X592
  19.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20.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21. 农业供应链系统网络平台的构建,S12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敦煌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