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作 者: 师敏
导 师: 李利安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唐文化 圆仁 来唐日僧 日本文化
分类号: K2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日本的入唐求法僧作为唐代佛教东渡的核心载体,在唐代中日佛教交流以及日本中古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圆仁是众多求法僧中被称为“日本的玄奘”的僧人,堪称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性人物。首先,圆仁在盛唐之后入华求法巡礼各地九年零两个月,回国后大力弘扬佛教文化,是一位在唐文化东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其次,他完善了日本天台宗,为日本佛教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第三,他对当时日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文学艺术到民俗信仰等各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最后,他留给后人一本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汉文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本文以圆仁在唐的学习和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研究主线,对他在唐文化流播日本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清理,力图客观而准确地评论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具体考察和论证步骤如下:首先在导论中介绍有关圆仁文献资料的整理情况,重点介绍国内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说明进一步研究圆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论述圆仁来唐的历史背景。首先论述唐朝国力由盛到衰背景下的东亚国际体系。其次考察这种国际大背景下的中日文化交流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圆仁来唐求法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第二章阐述圆仁在唐的求法活动。通过考察求法、求取佛法的途经和求取外书的内容三个方面来展开详细讨论。第三章探讨圆仁在唐的社会交往。从“圆仁在唐的四种主要社会交往、唐朝社会各阶层对圆仁的态度和社会交往在圆仁求法过程中的作用”三个层面着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在唐社会各阶层对其态度方面,就态度的好坏进行量化分析,更完整地考察圆仁在唐的社会交往状况。第四章考察圆仁对日本佛教的影响,主要就天台宗、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方面进行论述。本章首次较深地讨论了圆仁对天台宗的发展和完善。探讨了圆仁和文殊信仰的关系,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学界不太关注的观音信仰对圆仁的影响。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通过考察日本平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探讨圆仁对日本语言文字、文学、音乐、美术和民俗信仰的影响,对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做出更为公正准确的评价。第九章从“圆仁在中日文明交往中的作用、圆仁的精神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和圆仁入唐求法所体现的文明交往特点”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总结唐代中日之间的文明交往。客观地说,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学界关于圆仁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要想在众多学者颇多耕耘的这一研究领域寻找新的突破点实非易事。此论文力求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圆仁来唐求法及归国后的文化贡献作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填补中国学术界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导论  11-42
  一、选题的意义  11-13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5
  三、研究现状  15-35
  四、研究方法  35
  五、研究资料的类型与存世现状  35-42
第一章 圆仁入唐求法的背景  42-64
  第一节 唐册封体制下的中日文化交流  42-58
    一、册封体制  42-45
    二、9世纪前期的日本遣唐使  45-58
  第二节 圆仁入唐求法前的经历  58-64
    一、圆仁师事最澄  58-61
    二、圆仁入唐求法动机的形成  61-64
第二章 圆仁在唐的求法活动  64-102
  第一节 圆仁在唐的求法历程  64-92
    一、圆仁求法的第一站——扬州  64-72
    二、圆仁求法的第二站——赤山法华院  72-74
    三、圆仁求法的第三站——五台山  74-81
    四、圆仁求法的最后一站——长安  81-92
  第二节 圆仁的求法途经  92-98
    一、圆仁求取佛法的途经  92-93
    二、圆仁求取经典的途经  93-98
  第三节 圆仁求取的外书  98-102
    一、语言文学类  98-100
    二、典章礼仪制度和地志类  100-101
    三、日常生活类  101-102
第三章 圆仁在唐的社会交往  102-134
  第一节 圆仁在唐的四种主要社会交往  102-110
    一、圆仁和各级政府官员的交往  102-105
    二、圆仁和僧侣的交往  105-107
    三、圆仁和普通民众的交往  107-108
    四、圆仁和新罗人的交往  108-110
  第二节 唐朝社会各阶层对圆仁的态度  110-130
    一、唐朝廷和各级政府官员对圆仁的态度  111-117
    二、僧侣对圆仁的态度  117-121
    三、普通民众对圆仁的态度  121-124
    四、新罗人对圆仁的态度  124-130
  第三节 社会交往在圆仁求法过程中的作用  130-134
    一、圆仁和他人的物质交往  130-131
    二、圆仁和他人的精神交往  131-132
    三、圆仁和他人的政治交往  132-134
第四章 圆仁对日本佛教的影响  134-172
  第一节 圆仁归国后的弘法活动  134-137
    一、归山  134
    二、灌顶、授戒和修法  134-136
    三、示寂  136-137
  第二节 圆仁对日本天台宗的影响  137-159
    一、确立天台密教体系  137-150
    二、引入法照的五会念佛  150-156
    三、弘传法华忏法  156-157
    四、宣扬戒律并重视授戒  157-159
  第二节 圆仁和文殊信仰  159-162
    一、五台山文殊信仰对圆仁的影响  159-161
    二、归国后圆仁对文殊信仰的推广  161-162
  第三节 圆仁和观音信仰  162-172
    一、圆仁与《观世音经》  162-165
    二、入唐途中圆仁对观音灵验的亲身体会  165-166
    三、唐观音应化信仰对圆仁的影响  166-168
    四、回国后圆仁对观音信仰的推广  168-172
第五章 圆仁对日本语言文字的贡献  172-187
  第一节 圆仁传入的梵文  172-182
    一、圆仁在唐对梵语的学习  173-177
    二、《请来目录》中的梵汉两体和梵字本经卷  177-181
    三、圆仁悉昙学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  181-182
  第二节 圆仁传入的汉语  182-187
    一、圆仁在唐对汉语的学习  182-183
    二、圆仁传入的新汉音  183-184
    三、圆仁的汉文著作  184-187
第六章 圆仁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187-203
  第一节 日记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发展  187-188
  第二节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叙述特色  188-195
    一、人称的转换  188-193
    二、视角的切换  193-195
  第三节 《入唐法巡礼行记》的文学性  195-203
    一、从圆仁对人物的描写看《行记》的文学性  195-196
    二、从圆仁对景物的描写看《行记》的文学性  196-200
    三、从圆仁对人文景观的描写看《行记》的文学性  200-201
    四、从圆仁对民间疾苦的描写看《行记》的文学性  201-203
第七章 圆仁对日本佛教音乐和美术的影响  203-226
  第一节 圆仁对日本佛教音乐的影响  203-217
    一、圆仁在唐观摩的佛教法会仪式  203-210
    二、圆仁创立天台声明  210-217
  第二节 圆仁对日本佛教美术的影响  217-226
    一、圆仁带回的密教方面的美术资料  217-219
    二、圆仁请回的天台宗图像  219-221
    三、圆仁在日本佛教雕刻方面的贡献  221-222
    四、圆仁在日本佛教建筑方面的贡献  222-226
第八章 圆仁对日本民俗的影响  226-237
  第一节 赤山明神与泰山府君  226-229
  第二节 泰山府君祭  229-234
    一、安倍晴明  229-230
    二、泰山府君祭的影响  230-234
  第三节 泰山府君信仰  234-237
    一、日本民间的泰山府君信仰  234-235
    二、赤山禅院(赤山神社)  235-237
第九章 从圆仁入唐求法看唐代中日之间的文明交往  237-247
  第一节 圆仁在中日文明交往中的作用  237-241
  第二节 圆仁的精神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241-244
    一、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241-242
    二、吃苦耐劳、情达变通的精神  242
    三、志存高远、不断精进的精神  242-243
    四、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  243-244
    五、诲人不倦、造福世人的精神  244
  第三节 圆仁入唐求法体现出来的文明交往特点  244-247
参考文献  247-262
附录 慈觉大师圆仁年表  262-26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66-267
后记  267-268
作者简介  268

相似论文

  1. 日本行政文化变革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630
  2. 中国唐代文化海外传播问题研究,K242
  3. 模因理论视角下中日同形字映射的日本文化研究,H36
  4. 论日语感情表达蕴含的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H36
  5. 神道的创立及其制度化的探究,K313
  6. 新世纪日本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G115
  7. 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G131.3
  8. 关于中日商务谈判之文化维度的实证研究,H36
  9. 静谧的馨香,J605
  10. 从日语语言看日本文化的特性——“原态精神”,H36
  11. 今敏影视动画作品研究,J954
  12. 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I210
  13. 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I313.074
  14. 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822.3
  15. 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833.13
  16. 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G125
  17. 浅谈浮世绘,J209.313
  18. 关于《南方录》的研究,TS971
  19. 日剧中的文化元素与受众审美心理的应对研究,J905
  20.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H369
  21.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形势中的文化因素探源,F131.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唐(618~90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